面临大三了,最近大家都在讨论个人规划的问题,埋在我心里一直有那么两个非常向往的职业。
一个应该是旅游记者。
我打小就喜欢一个节目组。那时候在婆婆家,每天下午吃饭的时候,都会放同一个节目。我爷爷看的是中央4台的远方行,我也跟着看,我记得大概是这个名字,不知道现在还叫不叫这个,总之意思是这样的。
已经很久之前看的这个节目,却还是记得很清楚。最开始是一辆面包车的运镜作为开端,开在一条宽阔的公路上,然后到达目的地后,下来几个人穿着户外运动服,有的时候温差很大女记者会拉上帽檐,对着摄影机照相,展示在这里可以直接呼出热气。
然后他们会去当地最出名最有特色的地方吃东西,去拍当地特色的美景,去感受当地人真正的生活,询问他们的状况,再真实的讲给大家,最后再以一个完美的总结落幕。很多地方都是第一次去,所以充满了不确定性,挑战性,也许恐惧,也许惊喜。
最记得深刻的一次是,他们有一次竟然来了安康镇坪,去了下新街,吃的是油炸小洋芋,那时候就很想去看看,只可惜太小了还在上小学,回来我爷爷告诉我他们来了镇坪,结果我放学了人早就走了。
学校有好多学术讲座,可我愣是对学术,研究,发刊真没啥感兴趣的。为什么有人爱写论文呢?如果我写论文的话,真的只是为了完成任务。我压根就是个向往自由和不确定生活的人,不喜欢工作就是在办公室,不喜欢一直对着电脑敲文字,看那么多那么厚比我人高的文献材料,也不喜欢以后变成比较无聊麻木的大人。
我打心里眼觉得,中国远行记者真的太酷了,可以到处看看,可以穿户外运动服去探索各个地方的美好,每一次都是不同的,都带着挑战。人的一生只有三万多天,疫情加持,不去感受一下各地的没见过的风景,各地的没吃过的特色,各地的没体验过的生活,该有多遗憾呢。
我当然知道,一份职业必有其辛苦。我想他们要有丰富的文字积累,以保证来到一处新地方能快速即兴反应出来措辞,介绍给大家。我想他们要不怕吃苦,毕竟有时候路途艰险,万一是陡峭的山路。他们得克服旅途的疲惫,还得再一下车保证精力充沛,他们得扛很重的摄影机,背大包,也许有时候去的地方没有车得徒步很久。
不过那也真不错啊,如果能有这样一份工作,我想我目前能想到的这几个困难我真的都能有勇气去接受,且饱含着激情。
另一个应该就是外交部发言人或者外交部翻译。
张璐为温总理翻译中国古诗词的样子我永远向往又钦佩。在那么大的中央发布会,面对那么多人,能够从容不迫的,且贴合语境的完美的用英语同步翻译出中国古诗词,真是另一种程度上的彰显大国气魄和文化自信。汪文斌,华春莹铿锵有力的发言也同样让人尊敬感动,我觉得是真的表现了中国人的骨气和硬气。
现在我马上20岁,已经大三,在聊天仔细探索个人规划时特此记录。
我想这两份工作都依旧让我无比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