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7-23

笔记摘自

暮色将至:伟大作家的最后时刻

凯蒂·洛芙

2019年7月21日                序言                             

绝大多数情况下,最后谈话根本不存在,或者只存在于戏拟之中,带着拒绝意义的形式,表现为贝克特[20]式的拥抱荒诞。以菲利普·罗斯母亲的遗言为例:“我不想要这份汤。”我们绝大多数时候在这种优柔寡断中离开人世,这种终结的缺乏,也许就是我们在这个神秘的对话中所投入的一部分,仿佛事物一向都是终结,而不是被简单地中断。

2019年7月21日                序言                             

苏珊·桑塔格在一篇短篇故事的草稿中,写过有关探视那些病得极重之人的事:“每天找时间到医院一趟,是我们把自己更加坚定地、不可撤销地置于健康状态的一种方法,也就是那些没有疾病的,那些不想得病的人的状态,仿佛发生在他身上的事情不可能发生在你我的身上一样。”

2019年7月21日                序言                             

当你离死亡如此之近,以至于可以呼吸到它的气味时,是什么感觉               

2019年7月21日                序言                             

苏珊·桑塔格曾经写道:“一个人无法坚定地看着死亡,就像无法直视太阳一样。”弗洛伊德指出,我们甚至不能想象我们自己的死亡:“想象我们自己的死,真是不可能的;无论何时,当我们试图这样做的时候,我们可以察觉,自己实际上依然是作为旁观者而在场的。”当我们所爱之人死去的时候,我们沉浸在失落、爱以及害怕

2019年7月21日                序言                             

《尤利西斯》中利奥波德·布卢姆[24]在一块墓地里幻想引诱一个女子的段落:“爱在墓碑之间。罗密欧。快乐的香料。死亡之际,正是生命之时。

2019年7月21日                苏珊·桑塔格                             

整个六人的医疗团队走进了苏珊的病房,告诉她移植手术失败了。窗外,湖笼罩在一片浓雾之中。戴维在病房里陪她,还有彼得。她尖声叫道:“可是,这意味着我快死了!” 医生的助手——胡安,一位三十几岁的英俊男子,阿根廷和意大利的混血,苏珊特别喜欢他——这时候说道:“你可以利用这段时间集中思考你的精神价值。” 桑塔格回答:“我没有精神价值!” “你可以利用这段时间同朋友相处。” “我没有朋友!” 第二天,安妮飞去看她。她走进病房,没有按照固定的程序——戴上手套、口罩,穿上袍子——而是直接爬到桑塔格的病床上,像小孩子一样搂住了她。 苏珊十六岁的时候,在笔记本里写道:“死亡恃强欺弱,让人恐惧,人们倾其所有、竭尽所能想要理解那无法理解的……‘我也终将死去’……但是,对我来说,不再活着如何可能……没有了我,万事万物如何存在?”

2019年7月21日                苏珊·桑塔格                             

非常年轻的时候,苏珊在给一位情人的信中写道:“你务必先知死然后生,艾琳,务必要知道生命临近终结的脚步急促而紧密。” 你可以看到,贯穿她那些随意写下的简短文字中,有一条主线,那就是不相信死亡,不接受死亡,仿佛人们可以选择。在一封信中,她提及她的法国编辑:“当我在巴黎时,我没有给保罗·弗拉芒打电话,不过我当然迫切地想知道《死亡匣子》的法文译本情况……我依然很难相信莫妮可死了,我猜想没有给弗拉芒打电话的一个原因是,打这样的电话会让莫妮可的死亡在我心中更加真实。”这就是标志性的桑塔格(不是写作《疾病的隐喻》的那个直面坚硬事实的桑塔格,而是写小说和笔记的更加狡猾的、一厢情愿的桑塔格),有着魔术般的思维:一个人可以撤销死亡,可以使其“不再真实”,可以选择接受或者不接受死亡。 在被[…]

2019年7月21日                苏珊·桑塔格                             

她乳腺癌康复后的早期访谈中,她看上去似乎沉醉于与死神的近距离接触。她在1978年《纽约时报》那场几乎令人眩晕的访谈中,是这样说的:“它给我的人生添加了一种凶猛的强度,而那一点一直叫人心旷神怡……知道自己要死了,真是奇妙;它真正地让你认清了事情的轻重缓急,并按序为之。那样的感觉现在已经有几分消褪了;已经过了两年多的时间,我感觉不到彼时的那种迫切性了。某种意义上,我感到遗憾;我宁愿保留住一丝那样的危机感……我认为,同生命和死亡保持联系,是件好事。许多人穷其一生让自己防备生命是一场闹剧的想法。我认为,最好不要试图阻碍这些冲突……当你积极而自觉地面对它们的时候,你可以从中获得巨大的能量。对我而言,写作就是一种尽最大可能去关注的方式。”

2019年7月21日                苏珊·桑塔格                             

在她优秀的短篇《我们现在的生活方式》(“The Way We Live Now”)——那是一篇关于疾病和生病是什么样子的故事——中,苏珊写道:“即将死亡是一个令人惊奇的高峰体验,他对昆廷这样说。有时候我感觉太他妈好了,太强有力了,仿佛我能够跳出这副臭皮囊。我是不是快疯了,还是什么?我从大家那里获得的这一切关注和悉心照料,是不是就像一个小孩子梦想着被人爱?这是毒品吗?或者其他什么?我知道,这听起来很疯狂,但有时候我认为它是一个奇妙的经历。”她是在1986年写下这些的,那时的她知道即将死亡的感觉是什么。她作为一个即将死亡然后又死里逃生的人,写下这篇故事。

2019年7月21日                苏珊·桑塔格                             

她满头白发,像男人一样剪得短短的。一些管子从她的胸部延伸下来,导尿管沿着床单蜿蜒而下。她的肚子像孕妇一样鼓胀着,病号服被剪开,露出一条伤痕累累的腿,那条腿似乎属于一个有千岁之寿的老人。然而,最令人震惊的是,那张熟悉的、标志性的脸庞,那张极其上相的脸庞,已经消失了。她双眼中的那份凶狠以及棱角分明的丰富表情,都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种从来没有的虚胖,一种从未有过的含混,仿佛有人把她弄模糊了,仿佛她已经变形为一个普通人,就是那种她发誓自己永生不会变成的普通人

2019年7月21日                苏珊·桑塔格                             

苏珊以前写过:“同时,在照片中,整个世界转变成一片墓地。同时,摄影师——美的鉴赏家——也是记录死亡的天使,不管有心还是无意。”她还写道:“人们对那些展示痛苦身体的照片的胃口,几乎和对那些展示裸体的照片的欲望一样强烈

2019年7月21日                苏珊·桑塔格                             

怎样才能不承认自己即将死亡,假如你身边所有人都知道这个事实,假如你的身体极尽所能地以生动而令人信服的证据展示着这个事实?毋庸置疑,药物、疼痛、焦虑,还有由于连续四个月躺在病床上而产生的绝对精神压力,都会让人的思维自然而然地受到蒙蔽,但是,也许事实远非如此。戴维指出,她母亲坚信自己非比常人,以及对自己意志的执着,也许已经使她的理解出现混乱,以至于在她内心深处的某个地方,她不相信自己也有撒手人寰的那一天。即使理智让你明白,自己终有一死,你依然允许自己认为:不是这一次。你可以逃避死亡的绝对性,凭借着这样的理念:也许还有两年或者十年,又或是三十年的时光,总之自己不会死于当前的这场病。毕竟,一个四十五岁的人完全有可能感觉自己是二十五岁,完全有可能同自己的实足年龄没有内在的联系[…]

2019年7月21日                苏珊·桑塔格                             

当一个人躺在病床上,痛苦地靠维柯丁、息热痛和吗啡苟活时,它会采用什么样的形式?模棱两可的死亡:这种理念来自内心深处,就是死后归来。对于桑塔格这样有着非比寻常的人生、总是超越芸芸众生的人,是否有这种可能性:在其灵魂的某个角落,她坚信自己永远不会死?在小说、笔记和随笔中,她屡屡掌控着死亡,化之于无形:有些沉重,有些浪漫,有些芬芳,这些模棱两可的死亡是她最爱的故事脉络。

2019年7月21日                苏珊·桑塔格                             

这种人人会想象的和父母的临终谈话,真的存在吗?那个完全属于彼此的时刻,完全无遮无掩的最后的忠言善语,真的存在吗?或者,这只是一个绝望灵魂所抛出的幻想,就如同那沙漠中的海市蜃楼、可望而不可即的波光闪闪。假使你拥有这样的谈话,它能令你心满意足吗?或者,它只是一辈子数不清的语言使用中的一次谈话而已;它会不会,就像我们同某个即将离我们而去的人进行的每一次互动,无法尽兴?               

2019年7月21日                苏珊·桑塔格                             

在早前乳腺癌的治疗中,桑塔格写道:“生病仿佛是一种自我削弱。我不再是身体的主宰。我能够将其转化成一种解放吗?恍惚间,我觉得我裹上了钢铁外衣。让他们随心所欲地处理我的身体吧。我在此不在彼。抓住我,如果你能够的话。”

2019年7月21日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                             

他时常宣称的那种置生死于不顾的冷静态度,不时地和他迷恋生命的热情相龃龉——换言之,他还继续享受着生命中许多难以割舍的东西。有一次,他以前的病人,诗人希尔达·杜利特尔[8]在他过生日时送来了白色的栀子花,他写信给她:“亲爱的H.D.[9],你的那些白色的花朵都已安全抵达,鲜活灵动,装点着房间,直到昨天。我之前想象自己对外界的赞扬或者谴责已经不再敏感了。读着你信中的善言软语,渐渐意识到我是如此地享受,我第一次感到,一直以来我的坚强其实是一种错误……人生在我这个年纪,不会容易,但是春天依然美丽,爱情依然甜美。你亲爱的,弗洛伊德。”他总是想象着自己超然度外、麻木迟钝,然后,某种东西,例如一束白花,一纸来自前病人的问候,就会使这种想象土崩瓦解;他又会变回成迷恋生命、执着而忙碌的芸芸众生中的一员。

2019年7月21日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                             

在1915年的论文《对当下战争与死亡的思考》(“Thoughts for the Times on War and Death”)中,弗洛伊德采用了引人入胜的小说式开头: 对于任何听从我们的人来说,我们当然会做好准备,坚持如下观点:死亡是人生必然结局,每个人都欠自然一死,故而必须预想到还债的日子——总而言之,死亡是自然的,无法否认也无法避免。然而,在现实中,我们习惯于另一种行为举止,仿佛事实并非如此。我们表现出一种明确无误的倾向:把死亡置之一边,将其从生命中剔除。我们试图对之噤口不言……在心底里,没人相信自己会死,或者把同一个意思换种说法,那就是,在无意识里我们每一个人都确信自己永生不朽。

2019年7月21日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                             

关于生命驱动和死亡驱动,弗洛伊德这样写道:“生命本身是一场战役,是在两种冲动之间的不断妥协。”因而,完全有可能,这场战役就是他生命中所经历的某种东西,某种他感到在自己的岁月里有着巨大影响力的东西。 有时候,他确实会相当直接地表明对死亡的愿望。他在给斯蒂芬·茨威格的信中写道:“尽管我一直以来在家里生活得非常开心……但是我无法同年老的那种悲惨和无助达成和解,并且心中有着些许渴望,期待着过渡到那种不存在的状态。”

2019年7月21日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                             

第一次世界大战造成了大规模的人员伤亡,关于这点他写道:“死亡将不再被否认,我们被迫相信它……死亡人数的累积终结了我们对机遇的印象。生命,实际上,已经再次变得有趣起来;它已经恢复了它的全部内容。”某种意义上,弗洛伊德在生命的最后日子里,孜孜以求的正是这“全部内容”:明亮、鲜活、痛苦的意识。

2019年7月21日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                             

舒尔后来在写给琼斯的一封信中谈及弗洛伊德的情绪:“弗洛伊德对待死亡的态度,从神经质似的恐惧转变为对一种无法逃避的愤怒的意识,面对后者必须有智慧、顺从以及无法征服的勇气……直到生命最后一刻,他肯定憎恶死亡的想法,最终不断地意识到它即将来临的事实,但那种‘神经质似的焦虑’不见了。” 前

2019年7月21日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                             

舒尔给弗洛伊德注射了三分之一克吗啡。他不知不觉进入梦乡。稍后,当他变得不安宁时,舒尔给予了更多的吗啡。 安静降临在屋子里。弗洛伊德在蚊帐里很安静。

2019年7月21日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                             

在一场极其残酷的放疗过程中,弗洛伊德给他的前病人兼朋友玛丽·波拿巴[2]写信:“我的世界又恢复了当初的模样——一座痛苦的岛屿,漂浮在漠然的海面之上。”如今,痛苦已经很难驾驭了,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是难以忍受的。他的家人、朋友,还有医生们都劝他服用止痛药,但是他除了阿司匹林和偶尔使用热水杯以外,拒绝任何更加强效的东西。“与其让我无法清晰地思考,我宁愿在折磨中思考。”他这样说道。

2019年7月21日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                             

在健康状态极好的时候,他曾经写过:“对那些已逝者,我们有着特别的态度——好像是一种羡慕,羡慕他们完成了一项特别艰巨的任务。”此刻,这项成就——任务——非常明显。他嘴里的坏死组织已经开始发出难闻的气味;脸颊上有一个洞,仿佛被子弹射穿了一样;那复杂的假体——他和女儿安娜私下里称之为“怪物”——在嘴里摩擦着。夜晚时分,嘴里的气味会招来小虫,所以他的床罩上了蚊帐,带有几分异域情调,有着人在旅途的感觉,仿佛居住在印度或者泰国。

2019年7月21日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                             

在脑海中,弗洛伊德几十年如一日地琢磨着如何死亡的各种想法。当他的朋友兼弟子安东·冯·弗罗因德[4]死于腹部肿瘤时,他在一封信中写道:“他用英雄般的清晰抵抗着无助,没有让分析蒙羞。”毋庸置疑,这就是一个再清晰不过的构想。它意味着,有一些死亡方式,弗洛伊德感觉会使分析蒙羞。这些方式会包括临终时不去面对科学事实,否认和压制。不管是沉溺于永生不朽的幻想,还是进入一种药物麻醉的模糊状态,又或是不正视现实,都是可耻的,都是以某种方式背叛他们共同事业中的那份诗意和科学。

2019年7月21日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                             

弗洛伊德在描述弗罗因德“英雄般的清晰”时,所设定的理想就是要看清事物。要有理性。允许自己运用所有的感官,充分彻底地理解。在临终之际,做到这一点,当然比生命中其他任何时刻,都要更加困难、更加难得。弗洛伊德对自己即将到来的死亡,有着几乎不间断的描述,他有着一套接受死亡的方案,这方案非常详细,充满着令人难以置信的滑稽和扭曲,从中我们可以看到这种“英雄般的清晰”的预演,看到一种未雨绸缪。

2019年7月21日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                             

例如,在早年与喉癌的斗争中,他写道:“关于我的手术和痛苦没什么好说的,你们该知道的都知道了,能想到的也想到了。萦绕在六十七岁老人头顶上的那种不确定性,现在有了实质性的表达。我不想把它看得太重;在现代医学的帮助下,人们可以抵挡一阵,然后会想起萧伯纳的警告:‘别想着永远活下去,你不会成功的。’”他的语气很轻松,完全是举重若轻,在信件中也充满着相似的腔调。他决意要——至少在纸上——扮演一个头脑冷静、内心波澜不惊的科学家,和一个有理性、思想深刻的知识分子形象;他在数量众多的信件中,不动声色地展示了十六种顺从命运的方式;他用一种考究的、雄辩的、戏谑的方式表明:死亡不会让他震惊或迷惘。在父亲去世后的几周,安娜把他的这种优雅的顺从视作“按正确比例简化一切事物”的能力。

2019年7月21日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                             

纵观一生,即使在遭遇那些最令人震惊的损失时,他也决不允许自己纵情于狂怒,或者放松自我控制;他不会允许自己在死亡的坚硬事实面前表现出任何直言不讳的反抗。他管束好自己的痛苦,尽管他那些精炼的智言慧语中充满了痛苦

2019年7月21日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                             

他就自己如何彻彻底底、完完全全顺从死之命运所发表的声明,单单数量就足以让人看到它们的反面:听起来,他似乎在试图说服自己。为什么露·安德烈亚斯·莎乐美不接受他的死亡,他就对她大发雷霆?假如你自己已经真正地接受了死亡,为什么别人不接受它会让你感到如此的羞辱、动气,甚而满怀愤懑?

2019年7月21日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                             

就这样他经历了不下三十次的口腔手术,这些手术痛苦万分,有时效果还很差;然而,他继续抽雪茄,以这种方式逃避、反抗疾病和未来的死亡,并且向它们献媚

2019年7月21日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                             

弗洛伊德二十四岁时,开始了他称之为“甜美的抽烟习惯”,先是香烟,后来是雪茄。他的父亲是老烟枪,他自己也很快每天就要抽二十根雪茄了。当他十七岁的外甥哈里拒绝抽香烟的时候,弗洛伊德说道:“孩子,抽烟是人一生中最好也最便宜的享受,如果你这么早就决定不抽烟,我只能为你感到难过。”

2019年7月21日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                             

在那本出版于1920年的薄薄的、充满争议的小书《超越快乐原则》(Beyond the Pleasure Principle)中,弗洛伊德提出了一种可能性,即默默通往死亡的驱动,一种隐秘的毁灭欲望,鼓动怂恿着我们每个人。他写了一行字,许多分析师会加以抵制,认为太过极端,太横扫一切,太令人不安:“所有生命的目的都是死亡。”同时,在这部奇特的思辨性作品中,他开始提及对死亡的不合理向往,对它的欲望,那种毁灭自身的神秘吸引力。

2019年7月21日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                             

弗洛伊德把死亡驱动视作一种人类无力抵抗的力量:“存在着各种各样的方式来对付这些危险的死亡驱动……但是总体上,它们毫无疑问地继续着内在的种种行为,不受阻碍。”这些文字的作者,正是那个当马克斯·舒尔向他展示医生们告诫他戒烟的报告时,耸了耸肩的弗洛伊德,也正是那个点起雪茄,不顾医生们劝告不要加速癌变的弗洛伊德。他的抽烟——这个无法触及、不能分析的话题——之中,存在着一种死亡驱动的意味,它继续着它的“内在种种行为,不受阻碍”。实际上,即使曾经尝试过——也许所用的方式没有持续性,也不能让人信服——弗洛伊德依然认为自己无力戒烟。               

2019年7月21日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                             

他是否既是一个试图赢得多一些工作时间的好病人,又是一个抽烟抽到死的坏病人?是不是这两种驱动力都同样无法抗拒、无法抑制?想象一下弗洛伊德,坐在他那把皮制的扶手椅里面,浑身笼罩在一团烟雾中;想象一下他那古怪、倔强、带有几分荣耀色彩的胡作非为,火柴慢慢凑近雪茄:如果说弗洛伊德想要死亡,就太简单化了,但是如果说他不想死亡,同样也太简单化了。稍晚一些时候,他写道:“只有这两个原始的驱动——爱欲和死亡驱动——之间的合作和冲突,可以解释生命现象中华美的多样性,两者缺一不可。”

2019年7月21日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                             

他在《超越快乐原则》中写道:“留给我们的就是,有机体希望以自身的样式死亡。”             

2019年7月21日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                             

“我真正感到的恐惧,”他曾写道,“是长时间的、没有工作可能性的机体失能。”工作值得为之痛苦;同样,它的纪律和习惯也不间断。在某种并非完全抽象的意义上,病人治愈着医生

2019年7月21日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                             

他给一位朋友写道:“对于一个诚实的人来说,顺从命运恰如其分,我只有一个全然私密的请求:不要……通过肉体的痛苦来瘫痪一个人的力量。就像麦克白所说的那样,让我们负辕而死

2019年7月21日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                             

最后的日子里,弗洛伊德在读巴尔扎克的《驴皮记》。“有关自杀,存在着某种伟大而恐怖的东西。绝大多数人的垮台并不危险;他们就像从低处跌下来的孩童一般,伤害不了自身;但是当一个伟大人物被扔下的时候,他注定要从高处落下。他一定已经被抬到了接近天际的高度。”

2019年7月21日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                             

在夜晚,他接受阿司匹林和一个装热水的瓶子。他现在很难入睡了,这对他来说是不常见的。这就是他在弗罗因德死亡时写下的“英雄般的清晰”。这清晰是一种具有意志的、费劲的清晰,一种诚实的清晰,是我们绝大多数人如果可以选择一定会拒绝的清晰。他不仅选择了承受痛苦的时间,还选择了经历这种痛苦的方式。他不想意识黯淡,或者模糊,或者逐渐衰退。他不想沦入巴尔扎克在自己读的这本书中所描述的那种状态:“由于鸦片的物质力量对我们非物质的部分产生作用,这位具有强大而积极想象力的男人,使自身的生活状态沦落到一些慵懒动物的水平,这些动物潜伏在森林深处,以植物性垃圾的形式存在着,不肯挪窝去抓那些唾手可得的猎物。”

2019年7月21日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                             

“有机体希望以自身的样式死亡。”正如他曾经写过的那样,他以自己选择的方式、在自己希望的时间死去。他选择和控制了某种我们绝大多数人没有特权选择和控制的东西。他为自身想象了这次死亡。凌晨时分,他停止呼吸

2019年7月21日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                             

注射吗啡的那一刻,弗洛伊德看上去几乎是在记笔记,整理思想,做好准备写那篇有关死亡的伟大文章,假如自己在这个讨厌的部分结束之后能够坐下来,就写它。那篇文章,像幽灵一样,没有成文,充满想象,带有野性,飘荡在花园旁边的那间房子的空气中。“我们无法观察自身的死亡。”弗洛伊德写道,如此充满权威性,充满说服力,而与此同时他极尽所能想做的事情,正是观察自己的死亡。

2019年7月21日                约翰·厄普代克                             

从年轻的时候开始,他就一直都从事关于死亡的写作,但是现在他有了一个新主题:自己的死亡。 厄普代克不断地把出轨写成死亡的一剂解药;在小说中,正是通过性冒险,人们获得永生。他创造的人物中,有一个是这样描述情人的:“不管什么时候只要和她在一起,不管在什么地方,哪怕只是和她一起站在街角等红灯,我都知道我永远不会死。”

2019年7月21日                约翰·厄普代克                             

厄普代克过去一直有死亡恐惧,每当那时他会突然淹没在自己大限将至的想法中。在早年的故事《鸽羽》(“Pigeon Feathers”)中,他把他的另一个自我——戴维·克恩——描写成一个男孩。“毫无预兆,戴维突然面对着一个精确的死亡景象:地面上一个长长的洞,同你的身体一样宽,你被吸引下去,而上面的那些白色的脸庞慢慢消褪。你试图拉住他们,但是你的手臂被固定住了。铁锹铲起土盖在你的脸上。你将永远躺在那里,直挺挺的,目不能视、口不能言,很快没有人会记得你,也永远不会有任何天使呼唤你。” 在《自我意识》中,他描述了另外一个类似的时刻,当时他正在地下室为女儿制作一个玩具屋,在低矮的天花板上结的蛛网下面,突然一个想法让他万念俱灰:大家有朝一日终将离开尘世。他后来将这一段写进了一部小说[…]

2019年7月21日                约翰·厄普代克                             

玛莎问他,如果可以重新选择,他是否会拒绝这一轮艰难痛苦的化疗。他说不会。他说必须得做,这样才知道他已经做出所有努力了。

2019年7月21日                约翰·厄普代克                             

在他最后的那些诗中,有一首充满爱意和渴望,表达了一种对死亡的接纳立场,那是他晚年对坚忍克己新的重复。这也许是我能够想到的一种对安详的死亡的最优雅表达形式了: 用一种坚忍的微妙 五叶地锦放开手: 最无力的藤蔓拖下 一束叶子,像风筝那么高 似乎在说,活着固然可喜 但是不活——被拖下来 几乎不发出一声撕裂的声响, 依然葳蕤,依然 向着太阳伸展—— 也是可喜的,所有光合作用 被抛弃,安静地安息。

2019年7月21日                约翰·厄普代克                             

普代克对玛莎说:“你准备好迎接那个飞跃了吗?” 玛莎不想说她是否准备好迎接那个飞跃。她反问道:“你是否准备好了?” 他说:“是的!” “我也是,”她说,“上帝也准备好了。” 他会如此大声地说是的,她感到震惊。

2019年7月21日                约翰·厄普代克                             

在计划自己的葬礼时,厄普代克曾说过他想要《鸽羽》中的一段话被大声朗读出来。它没有被包括在排定的仪式当中,所以牧师把它编进了自己的悼词。那个男孩凝视着那些死去鸽子的羽毛:“他沉浸在这种确定性当中:那个用慷慨之手在这些无用的小鸟身上颇费了一番周折的上帝,不会用拒绝让戴维以永生的方式来毁灭他的整个创造。”

2019年7月21日                约翰·厄普代克                             

同自己所处的人生阶段不脱节应该是容易的——需要的只是瞄一眼镜子——但是当那份认知悄然溜走,自己又会重新飘荡回生命的其他阶段。这种感觉,厄普代克深谙其道,也是他创作才思的必要构成。他写过一个类似的场景,是关于“兔子”[2]这个人物五十六岁时打篮球的,这场篮球赛诱发了终结生命的心脏病[3]:“他的汗开始在腿上跟土结成块儿。他害怕自己会失去节奏,失去舞姿,失去随便什么东西:气势、风度。”[4]

2019年7月21日                约翰·厄普代克                             

在他的小说《夫妇们》(Couples)中,有一个场景,当时三十几岁的主人公去医院看望一位将死的男子:“他看到,死亡是那么真实可信,一往无前,死亡远不是像陨石侵袭地球那样,它就像生命出生、婚姻嫁娶,或者每天到来的邮件一样,在同一个星球上周而复始。”

2019年7月21日                约翰·厄普代克                             

他曾经写过,在一次非常严重的哮喘发作时,他试图保持“逗趣”的风格,当时他艰难地吸着气,在医生的陪同下坐车奔向急诊室。这就是他的社会人格面具对他的重要性:“逗趣”比氧气更重要。在他那部很少有人读有人爱的戏剧《布坎南之死》(Buchanan Dying)中,男主角说:“死亡,我发现,同跳舞非常相似,同外交也没有差异;最重要的是敏捷和得体。”

2019年7月21日                约翰·厄普代克                             

十二月中旬的化疗比任何人想到的都更加折磨人。他在医院里又写了一首诗,这首诗是关于坐在那里接受化疗的静脉滴注,沉浸在“电视的喋喋不休和报纸的鸡毛蒜皮”里面,这一切都“夹杂在世界崩溃、残暴横行中”。他带有几分欲望地写道:“离开,离开这烂透了的世界!”(实际上

2019年7月21日                约翰·厄普代克                             

出轨会赋予参与者永恒生命的想法,从表面上看有点荒诞不经。但是,这里面存在着一种确定的逻辑。假如你有一个秘密的、潜伏地下的第二生命,在某种意义上你就已经超越了,或者说在智力上战胜了单一生命的种种局限。你没有尘埃落定、万般皆休。你东山再起。你过着双重生活。同一段时间里,你走在不止一条路上。正如他在《咱们结婚吧》(Marry Me)中的分析:“努力向山上奔跑而气喘吁吁,在他看来似乎妙不可言……那是生命新的草稿。从他们风流韵事的一开始,他就总是在奔跑,忙忙碌碌,在以前不需要时间的地方创造出时间;他已经成为与时钟竞赛的运动员,把零碎时间挤进一个前所未有的、未被怀疑的第二生命。”

2019年7月21日                约翰·厄普代克                             

有一个信念暗含在这个精心设计的论证的某处,并在许多故事和小说中得以延伸:性本身就是紧握生命的企图,在女性的身体中,存在着某种近乎神秘的力量之源。在一个故事中,厄普代克描写了在停车场偶遇前情人的场景:“她的在场,让我感到死亡的恐惧,这种恐惧是一个男人同一个之前对他敞开怀抱而现在咫尺天涯的女人在一起时所感到的。”

2019年7月21日                约翰·厄普代克                             

在回忆录《自我意识》(Self-Consciousness)中,他解释了自己本人如何通过情爱事件来超越对死亡的恐惧。在伊普斯威奇[10],作为一个已婚的年轻父亲,他同自己以及妻子的一些朋友有染。他描写了其中一场婚外情:“由肉体的领悟、令人陶醉的冒险,以及畏畏缩缩的负罪感所交织而成的那张多彩的生命之网,使时光那吞噬一切的苍白感知黯然失色。我的婚姻,我知道,注定难免这场僭越,或者之后的那些,但是我再次活了过来,就在那永恒存在的迫切瞬间,动物正是在这样的瞬间里得以健康地生存。”立即就感到的情感危机,在某种意义上消除了那被单身生活囚禁的时光所具有的“吞噬一切的苍白”。“至少就眼下而言,”他写道,“对最终死亡的恐惧,彻底被眼下的苦恼和情感暴力取代。”这个想法,可以粗略地表达为“沾花惹草=活着”。

2019年7月21日                约翰·厄普代克                             

嘲笑或者谴责这种观点是容易的,的确有许多人这样做了,但是对于厄普代克来说,性是强大的发动机,一种创造性力量。他所感兴趣的正是那种“动荡”,那种飞越,那种运动,那种尘埃落定中的变动不居。爱的这种毁灭性和创造性力量吞噬了他,也就是你要么用它来创造,要么用它来毁坏。在《夫妇们》中,有一个角色的浪漫生活被安排了幸福的结局,厄普代克在一次访谈中提到了他:“他心满意足,在一定意义上也就是死了。”此处的生命,具有特别意味,是指那种搜寻、冲突、探求、调情、性向往的战栗,是一种将你带往另一个空间的情欲的不安分。幸福,安分守己,就是死亡。

2019年7月21日                约翰·厄普代克                             

在《自我意识》中,他写道:“这些回忆起的苍白瞬间——在其中,我的灵魂几乎无法呼吸——散布在数年之间;为了让自己活泼起来、有灵性,我读了卡尔·巴特[11],然后爱上了其他男人们的妻子。”

2019年7月21日                约翰·厄普代克                             

三十几岁的时候,他说过:“能够写作成了一面盾牌,一种躲避的方法,一种极其迅速地化痛苦为甜蜜的方法。”这个描述,对文字这种甜美、超脱、艺术的处理方式说得比较含蓄,但是里面也存在着那纯粹的神奇事实:化痛苦为甜蜜。

2019年7月21日                约翰·厄普代克                             

在他的床头柜上,有两本他正在阅读的书,一本是《伊凡·伊里奇之死》,另一本是《公祷书》(The Book of Common Prayer)。他曾经把托尔斯泰笔下的伊凡·伊里奇之死描述成“被越来越深地推进一只黑色的麻袋”。他对玛莎谈到了伊凡·伊里奇之死,特别是有关伊凡在他自己脑中是多么孤立。那本书中,有一种从世界慢慢脱离,一种脆弱的孤独。

2019年7月21日                约翰·厄普代克                             

很难把厄普代克想象成一个直截了当的信教人士,因为他以狂热的沾花惹草以及伤风败俗的探究欲望而闻名于世。他的儿子迈克尔说:“很难理解任何一个极其聪明的人会相信上帝。”或者说,很难相信一个谙熟反讽、对荒谬极度敏感,并且着迷于低贱卑劣的人会信仰宗教。但是,虽然他与宗教的关系充满困惑、紧张和智慧,可这些东西都不矛盾。实际上,厄普代克说过:“我几乎完全是在教堂中构思的《夫妇们》——每一点小小的震颤和迫切我都会记录下来。”在某种意义上,这种行为——在教堂中按计划写下《夫妇们》的故事情节,是他为通奸的冒险所写的最著名的颂歌的原型——似乎抓住了事物的本质:一种信仰,它与非常美国式的寻求自我实现相共存,是两者之间的一种狂欢式融合。他的出轨中怀有内疚,他的性场景中融有天堂,他的爱中有狂喜,所有的一切[…]

2019年7月21日                约翰·厄普代克                             

关于《夫妇们》中的皮特,他写道:“祷告对他来说是一种不稳定的精神状态。当它有用的时候,他似乎,在一些断断续续的时刻里,处于一个很深的地道的最远的角落……在这种情形下,他感觉距离一种强大的温暖的秘密很近。”这种信仰的不稳定性反复出现在他的小说中。他叙述了一些怀疑的恐怖瞬间,然后又是信仰的洪水般恩典的回归瞬间。在《鸽羽》中,那个男孩开始怀疑:“如果我们死了什么也没有了,那么你全部的太阳和田地,以及其他的一切,都是恐怖,是吗?”

2019年7月21日                约翰·厄普代克                             

普代克和玛莎结婚后,人生的剧本从那些瞬间的外遇出轨转变到死亡问题;他的晚年,有着一种对死亡的迷恋,甚至超过了对性的迷恋。他在晚近的一首诗中写道:“如何才能不思考死亡?它那惨白的虚空就潜伏在你的梦中,而那些梦曾经给你带来的是硬如牛角的、毫无廉耻的勃起。”

2019年7月21日                约翰·厄普代克                             

厄普代克通过性冒险的形式描写救赎,之后的几代人会觉得不可思议,很难讨论,即便是为了他自己。这不会让他吃惊。他曾写道:“未来的人会理解,性——在弗洛伊德坚定的祝福下——对于我们是多么有意义吗?”结果是,未来的人没有理解,或者声称宁愿不去理解。他们会嘲弄和讥讽性的重要性;未来的人会更加关注自身,超过或者凌驾于对性的过度投资上

2019年7月21日                约翰·厄普代克                             

在厄普代克肆意想象出的性无能中,存在着一个强有力的内心:“她紧致的白胡桃般的屁股,上面留着白色丁字裤的阴影,高高地在空中,平滑的两瓣臀部中间的那个小肉节,在正好以极好的角度照进三层楼窗户里的月光下清晰可见。她脸上平坦的表面——像极了埃及人的斯芬克斯或者某个阿兹台克人厚重的、由坚硬砂岩做成的头颅——只是按照一个较小的、女性的比例作了转换,带有现代虚无主义者的神经。”他还在做文字游戏。他所玩弄的概念是,通过性来逃避、转移——几乎就是旅行——即一种神秘主义的超越。

2019年7月21日                约翰·厄普代克                             

厄普代克一直以来都在描写死亡与坚忍克己的那些美德之间的关系,这些美德包括不怨天尤人、不惹是生非、不过分浮夸;坚忍克己对他来说,就是在束缚下继续自己的扭曲,不会无视大局或者笑料。他在《自我意识》中说明了这一角度:“我们在太阳下的动物行走,从嗷嗷待哺、毫无头绪的婴儿,到有所建树有所繁衍的盛年岁月,再进入衰老期,最后由于生物学本能的那些法则,加上坚忍克己美德的那些早有计划的训令,我们充满感激地委身于永恒的梦乡;除此之外,另有别求,难道不是一种极度的自私、荒诞的利己主义?”

2019年7月21日                约翰·厄普代克                             

即使在厄普代克最后的那些诗歌中——在麻省总医院的荧光灯下写成——也有一些看似在说服自己大限将至了。它们问出了那个问题,不止一次,即自己是否要死了。“这是一个结局吗?我悬挂着,半健康,绊在此处[21],等着去看。

2019年7月21日                约翰·厄普代克                             

他没有时间去体验华兹华斯[22]所说的“在平静中回忆的情感”,相反,在那些费力的最后诗作中,他在潦草的笔迹中经历了愤怒、苦难、腹诽,以及对生者的嫉妒;他在作品中排解怀旧之情,喜欢滑移到过往和迷惘之中。他写到了魔法般的拯救和复活。他想象自己在阅读自己的死亡:“端点,我想,就会结束一个章节/出自一本超越想象的书,它得以重启/在一个清新的带有异域风范的未来,我/——一个奇迹——能够阅读。”他用写作赋予自己一条走出死亡之路;他梦想着自己穿越它的道路。

2019年7月21日                约翰·厄普代克                             

在他那些诗歌里面,他仿佛也在表现一种接纳的倾向,一种放大自身融入宇宙的从容;他在表现优雅。“上帝拯救我们免遭永恒的终结,尽管数以十亿计的人们拥有/世界被过往的死亡所覆盖/自我的那些小珠子,在欲望下熠熠生辉。”

2019年7月21日                约翰·厄普代克                             

厄普代克在临死前写了一个安宁的死亡。他在还未到弥留之际的时候写了一个安宁的死亡,同样他在弥留之际也写了一个安宁的死亡:“活着固然可喜/但是不活——被拖下来/几乎不发出一声撕裂的声响,/依然葳蕤,依然/向着太阳伸展——/也是可喜的。”

2019年7月21日                狄兰·托马斯                             

在他死前的数年时间里,托马斯用各种各样的玩笑预演了自己的死亡。在他第二次美国之旅中,他在给一位朋友的明信片上写道:“凯特琳和我就埋在卡片背面的图斯古特石[7]里。我们在战斗中被杀害,地点曼哈顿岛,时间1952年春天,那是一场抵抗美国式慷慨的英勇战役。一位名叫双重黑麦的美国人射杀了凯特琳。我被一位波本[8]割了头皮[9]。这是我死后对你的爱。”这里有一种怪异的超感官洞察力,因为在某种意义上,他不久之后正是被一个波本割下了头皮,但是这种超感官洞察力里混杂着幽默的力量,以及一种语言交付给生命的控制,这种控制任性、戏谑、暂时,到最后彻底沦为虚幻。

2019年7月21日                狄兰·托马斯                             

写作《他生日的诗》(Poem on His Birthday)。他如此描述这首诗:“他回望自己的岁月:他的爱、他的恨、他的所见所闻,他在自己所经历以及做过的一切中看到了死亡的逻辑过程。他的死亡悄然潜伏,向他,也向所有人袭来,就在下一场疯狂的战争中。不过,依然唱着歌,依然赞美着这光芒四射的地球,依然爱着,尽管那么遥远,那动物造物们还在愉快地追求它们既终究难免又痛苦伤心的结局,他奔向自己的。他为什么应该赞美上帝以及这世界的美丽,当自己一步一步走向恐怖的死亡?

2019年7月21日                狄兰·托马斯                             

情绪高涨时,托马斯喜欢拿自己多样的人生开玩笑:“十三号人生:淫乱、豪饮、彩色衬衫、说得太多、工作太少

2019年7月21日                狄兰·托马斯                             

他是否喜欢生病的想法,因为它满足了他内心的某种需要?他肯定喜欢疾病的戏剧性、舞台效应、给自己带来的关注,以及之后它所能提供的借口。

2019年7月21日                狄兰·托马斯                             

。几十年来,疾病为他提供了一个思考自身的舒服方式。作为诗人,他总能扎下一个营地然后活在生病的隐喻之中。

2019年7月21日                狄兰·托马斯                             

一名由《时代》杂志雇用的私人调查者在托马斯生命的最后数周里一直跟着他,直到他去世。在托马斯身边的那些人看来,他采取了一个注定失败的绝望措施:此前,他起诉这家杂志,诉讼理由是诽谤,因为该杂志说他是一名醉鬼和玩弄女性者,虽然他实际上就是一名醉鬼和玩弄女性者,并且他的酗酒和玩弄女性行径已经无比清晰地以异乎寻常的方式记录在案了。因而,这名调查者最后几个星期里跟着他,试图证明《时代》杂志相当公正地再现了他的品格。于是,在那些最后的夜晚里,有一个戴帽子的男人手里拿着螺旋笔记本和铅笔潜伏在那些酒吧的角落里,记录着他自我毁灭式放纵的事实和数据,以备可能的庭审之需。这里面存在着——某种程度上至少可以说——犯罪的光环。

2019年7月21日                狄兰·托马斯                             

有一次,他在一封信中写道:“感谢上帝,我不需要在社交场合遇到我自己,倾听我自己,或者在除了不情愿地刮胡子的时候,见到那张红通通泛着油光的圆脸,它就安装在如气球般膨胀的身躯之上。”很少有人储备了这么多的自贬之词:如此粗野,如此庸俗。他是憎恶他的身体本身吗?在他生命临终之前,他的语气中有着一种精确而愤怒的失望,一种具有腐蚀性的酸味,这种语气人们在西尔维娅·普拉斯[14]和弗吉尼亚·伍尔夫的后期自杀日志中可以见到——那是一只眼睛,它在人类血肉之躯中只能见到邪恶的腐朽。

2019年7月21日                狄兰·托马斯                             

托马斯最受喜爱、读的人最多的诗“不要温顺地走进那个良宵”[15]——发表于一年之前——似乎是一种对死亡的抗议,一首英勇抵抗的颂歌。其灵感来自他父亲的死亡。然而,假如你坐在观众席里聆听过一次他最后的那些朗读,那么你对这首名诗会有别样的体验。当你听到他背诵那著名的诗行:“怒斥,怒斥光明的消亡”,那节奏是如此的引人着迷,以至于它仿佛是一首关于接纳的诗;它诱使你进入一种友好对待宇宙万物运行的情感。它的情绪效应实际上和语词的意思正好相反:它是自然秩序的赞歌。当人们听到最后那柔和的、爱抚般的“不要温顺地走”,会情不自禁地迷失在这些诗行的魅力中,被诱惑。当托马斯站在舞台上,用他那异乎寻常的美丽声音,念咒语般朗读,“明智的人临终时虽然懂得黑暗有理”,它仿佛是一首摇篮曲,消弭了暴力,消弭了危险。你[…]

2019年7月21日                狄兰·托马斯                             

他的最后几周里充满了一种比之前任何时候都更加强烈的自我折磨。然而,在这种乘坐出租车匆匆赶往白马酒店的行径中,有一个有趣的现象:他依然不放过幸福时光——这些天他将要和一个新认识的女人做爱,他会找到更多的交谈对象,也就是说他并没有停止寻欢作乐。他的话语回荡在最后的这些日子里:庆祝动物造物,尽管遥不可及。在最后的这些痛苦疯狂的日子里,有意思的事是生命中还有那么多的爱

2019年7月21日                狄兰·托马斯                             

1945年,更加年轻,也没有受到伤害的托马斯写出了如下的诗行:“时光赐我青春与死亡/尽管我戴着镣铐依然像大海一样歌唱。”[21]这诗行来自《羊齿山》这首诗。对托马斯来说,一个人可以青春与死亡同在,生机勃勃活力满满但是依然离死不远。这里面没有矛盾:每个人都离死不远,一切事物都离死不远,而这整个世界因此才更加惊艳和神奇。来自斯旺西的一位老酒友记得托马斯二十几岁时曾经向他求助,口中说道:“死亡已经扎根于我。”

2019年7月21日                狄兰·托马斯                             

人们不禁会想,他对待金钱极端不负责任的态度说明了他对时间的某种焦虑:人生并不是一如既往地为托马斯向前滚动。他待在酒吧中的那一天、那一个小时,在某种非常真实的意义上就是世界的尽头。

2019年7月21日                狄兰·托马斯                             

托马斯在给卡埃塔尼公主的一封信——这属于他人生的最后一批信件,他精神错乱般地幻想自己是海底的胡迪尼——中写道:“哦,最后一次将会到来,而我将绝不挣扎,我将待在海底这里,永远地戴着手铐蒙着眼睛,滑动着我丝弦回绕的音乐,我的背包在淤泥中拖曳,还有其他那些自我毁灭的逃脱术表演者关在笼子里,淹没在他们所淹没的悲伤里,而我用刺穿一切的自身,独自一人伴随着粗糙而惬意的、受诅咒的死海马,久久地哭泣着。”这就是托马斯真实的样子?一个毁灭了自我的逃脱术表演者。似乎没有更好的形容了。久久地哭泣。

2019年7月21日                狄兰·托马斯                             

有些人一生都会轻易而自然地接受“凡事皆有后果”这一理念,而托马斯不属于这样的人。当他与富人相处的时候,会经常从他们那里偷一些东西。比如说,他会打开他们的衣柜,取出几件精美的棉衬衣放进自己的手提箱里。他会被抓住,他知道自己会被抓住,但是被抓住这件事对他来说如此抽象——就像它发生在模糊而朦胧的将来,那时候你将会被传唤,为自己之所以被传唤负责任的一切事情负责任——以至于毫无意义。结果是,这位伟大的诗人拥有大量其他人的美丽衬衣。

2019年7月21日                狄兰·托马斯                             

一个人怎样戴着镣铐像大海一样歌唱?他从大量饮酒开始。然后一个新女人,或者两个新女人,共享一个晚上的时光。在最后的绝望岁月里,有一天托马斯在萨顿区的一所城市住宅里参加派对,他走到楼上和举办派对的伯爵夫人做爱,而他的情人丽兹·赖特尔在楼下喝着金汤力。这里面有着一种狂热的特性,意味着有人想要在一个晚上的时间中挤榨出的不是一种人生,而是多个人生。这也许就是一个人怎样戴着镣铐像大海一样歌唱。

2019年7月21日                狄兰·托马斯                             

在某种意义上,人们之所以爱托马斯正是因为这种几乎怪异的活力——这种无法压制、无法抵抗,只能付诸笔端、形于声色的颂扬。它涌动在他那些最受人喜爱的诗行中,例如“穿过绿色茎管催动花朵的力”[22]。在他的诗歌中,有着一种几乎卡通式的人生,一种四溢的能量,就连那些通常对诗歌没有反应的人也能欣赏。他为什么应该赞美上帝以及地球之美,就在他移向恐怖的死亡之际?那种抗议、那种发出巨大悲鸣声的动物嚎叫,还有那暴力,都在那里,伴随着赞美之声上下翻腾。美好的事物和赐予生命的事物无法同死亡分开。“穿过绿色茎管催动花朵的力/催动我绿色的年华;摧毁树根的力/摧毁我的一切。”正是这种矛盾,这种混合着颂扬的病态,这种大自然带有诱惑性的伟大男性力量以及与之联合的永恒不息的杀生意识,构成了托马斯的精华部分。在他的岁月里,有着[…]

2019年7月21日                狄兰·托马斯                             

实际上,在生命最后数周里,托马斯在纽约的行为举止看上去似乎构成了矛盾:一个内在有着那么多生命的人怎么会死?这个生病的男人感到有种力量驱使着他在凌晨两点三十分爬下床前往酒吧,为了多喝一些啤酒、多进行一些交谈,多讲一些笑话,那个人是怎么死的?托马斯在他写给父亲的未完成挽歌中解释了这个悖论:“太骄傲无法死亡,他死得心碎盲目。”这里面的心碎之处和抗议,都写在一行之中,只用逗号隔开。用这种方式,他流露出对悲剧的逆转、对现实的干涉。他有多么骄傲,这不重要。反正他死了。掩藏其下的是抗议的节奏:他不能死!他太骄傲无法死亡!

2019年7月21日                狄兰·托马斯                             

他的笔下,死亡被描述成令人欣慰;他写下出色的、令人鼓舞的慰藉之语,甚至还赞颂了宇宙那经久不衰的力量,分享着一个无限重生的共有梦想。他写道,“我越是接近/死亡,一个人通过他分裂的旧船体/太阳便开放得更响亮/而长着獠牙的破败大海欣喜若狂。”[25]这里有宏伟和安宁。这首诗——写于四年前——结尾是“当我出航赴死时”。

2019年7月21日                狄兰·托马斯                             

尸检报告这样写道:“死亡原因:软膜水肿,脂肪肝,沉积性支气管肺炎。”然而,托马斯最后几天的真相之谜,并不是他昏迷的准确医学原因;它是对死亡反常的恐惧和焦虑如何同渴望死亡融合在一起。他对生命终结的执着,连同一个人在通往那个终结的路上能够做的所有赞颂和歌唱,还有他对那个终结一向过度发达的痛苦意识,统统转化为一种几乎称得上美丽的东西。仿佛,假如你害怕或者执迷于某种东西的时间足够长,你就会开始对其发展出一种感情,这种感情和爱情有几分相似

2019年7月21日                狄兰·托马斯                             

人们不禁会想,托马斯会喜欢这个事实:他的葬礼,在劳佛恩举行,完全不是一个庄重的、井然有序的,或者正当合理的事件。到处是自由走动的醉汉。打架斗殴时有发生。船屋后面是他的写作小屋,里面有一张磨损不堪的木桌,上面有几份文件被偷走了。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04,053评论 6 478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85,527评论 2 381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50,779评论 0 337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4,685评论 1 276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3,699评论 5 366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8,609评论 1 281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7,989评论 3 396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6,654评论 0 258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0,890评论 1 298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5,634评论 2 321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7,716评论 1 330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3,394评论 4 319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38,976评论 3 307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29,950评论 0 19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1,191评论 1 260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4,849评论 2 349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2,458评论 2 342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