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看《史记》,读到第三卷《苏秦列传》和《张仪列传》,不由自主的和第二卷的《孔子世家》产生联想。虽然苏秦、张仪和孔子不能同日而语。但就游说来说还是可以比较的。
孔子师从老子,但和老子的学说却大相径庭。正是这个不同,看出孔子对自己信奉学说的专注。孔子周游列国,沿途国君以礼相待,但并没有任用孔子,更别说用他的学说来治理国家。即便有国君任用孔子,不久也会被心怀嫉妒之人离间。人心自有公道,虽然很多当权的游说之士对孔子百般讥讽,对他的学说嗤之以鼻,但诋毁孔子的真正原因还是妒贤嫉能,怕失去宠信和权贵,更有胜者,为了不让孔子被别国所用使别国强大,威胁到自己的国家和自己的地位,不息长途跋涉去别国诋毁孔子的名声。孔子最终结束游说,著书立说,流芳百世,被尊为圣人。
再看苏秦、张仪,二人师从鬼谷子。同是周游列国游说君王,但和孔子相比却显得易如反掌。究其原因,投其所好屡试不爽。苏秦游说六国结盟孤立秦国,成了六国的相国,集富贵和权利于一身。张仪在苏秦的变相指引下游说秦王也成为相国。天下大事被师兄弟二人的三寸不烂之舌所掌控。苏秦认为张仪会顾念师兄弟的情谊,帮助他维持六国结盟孤立秦国的格局。开始二人真所谓和的一手好稀泥,但两人一味投其所好,又因各为其主,不久便打破了六国结盟孤立秦国的格局。苏秦、张仪依附的君王死去,七国又重归混战,两人流离失所,不得善终。
小孩子才分对错,暂且不谈。同为游说,孔子难道不会投其所好?不为权贵所动么?或者他早就知道像苏、张二人那样依附权贵将不得善终?
人生不过百年,圣人总归是圣人,还是有别于常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