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每天都在给自己提问,解答后,其行为就是根据我们的提问指示来做的。
《学会提问》告诉我们看似简单的提问,却是一门能影响我们言行的学问,支配着我们的行为。优质提问具有强大的力量,能改变自己和周围人的人生轨迹,使它们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其实看不同国家的作者写的书,有很大的差别,西方人会在书中不断地提问,经过自己的思考后给出解答。但是东方人写的书呢,倒是建议类的多一点。这样就省去了很多自己的思考,而不考虑自己实际的情况去做。
本书作者粟津恭一郎是一名“高管教练”,其工作内容就是不断地“提问”。他几十年如一日,无时无刻不在思考:怎样提问能更有助于客户达成目标?怎样提问能引导管理者获得更大的成功?
如果一个人每天抛给自己的都是“一成不变的提问”,那么此人的人生也将一成不变。试着想一想,你每天抛给自己前所未有的新提问,那么就能促使你有新的不同的行动,而新的行动是有可能会导向成功的。
看似很简单的提问也是一门很深的学问,请跟随我解读:
一.了解提问的重要性
能让被问者不假思索就乐意回答,并能为其带来新发现的提问,就是优质提问。优质提问能给被问者带来新发现,促成新的思考或行动。
想想我们看的小说,电影,还是电视剧,只要是能吸引大众的作品,都含有“推理”元素,几乎无一例外。人类会出于本能地被“疑惑”(问题)和“谜题”(推理)所吸引,一旦开始思考“究竟是怎么变成那样的呢”,就只有找到能让自己接受的答案才肯罢休。
生活中也是,我们会被各种表象所迷惑,我们也会问自己很多问题,然后去探究,去解答,直到找到证据能解答我们心中的疑惑,我们才会停止这个问题,而又陷入另外的问题。
如此周而复始,永不停止。
提问之所以重要,是它能支配我们的行为。 作者用“选择性注意力实验”证明提问的重要性。
方法:打开YouTube 搜索“selective attention test”(如果播放的是一些男女玩篮球的视频,就是对的。)
观看视频并数一数:1.穿白衣的人总共传了多少次球?
看完视频后再继续问:但你看见黑猩猩了吗?(实验证明很多人第一遍根本没看见黑猩猩。)
试验证明:即使实验对象和场所改变,仍有约50%的人完全注意不到黑猩猩的存在。
教授解释道:之所以看不见黑猩猩并不是是视力有问题。当一个人将注意力集中于肉眼可见的世界某一部分或要素时,就很难注意到,不在此范畴类的东西,即使那东西很显眼,即使它就出现在自己眼前。也就是说,被试验者在专注于计算传球次数的时候,对于眼前的黑猩猩是处于‘目盲状态’的。
我们的大脑具有这样一种性质——将意识投向某事物时,其他信息就会难以进入。
作者对同一个视频,将最初的提问变成如下:
1.“传球的共有多少人?”
2.“没传球的有多少人?”
3.“传球的男女各有几个人?”
在他上课的9个人中,基本每个人都发现了黑猩猩。因为他们不仅关注了白衣人,也关注了黑衣人,还关注了黑猩猩,所以不难发现中途入场的“异物”。由此可见,人的意识是可以被提问控制的。一旦提问改变,具体可见的事物也会发生变化。
通过优质提问获得“恍然大悟”和自发行为。“提问带来的发现”能在被问者心中唤起莫大的喜悦。借着提问的契机,我们获得新发现的时候,会有那种发自内息的愉悦,无法言喻。“啊,原来如此。”经过自己的思考,才会有深刻的理解;正是因为是自己想到的事,基于发现的行为才能成为自己由衷想做的事。
人类就喜欢被问。人的大脑从机能上喜欢接受提问从而自发思考。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伯特.莫勒《一小步改善你的生活:改善之道》中,使用大量篇幅讲解了“小提问的力量”。反复提问能够促使海马体将相应的信息认定为“重要”,于是自然而杨地给予关注。
莫勒下结论:“使你的大脑实现程序化的最强有力的手段之一,就是‘问一些小问题’这一技巧。”
或者说,“潘多拉之盒”的故事也告诉我们,渴望解开谜题的欲求(好奇心),是人类的“本能”。
提问力会在很大程度上左右个人评价:有趣的提问,双方都会受益。增强提问力对于人际关系意义重大。
提问使人与人处于对等关系:善于采访的记者,在一两个小时内会和对方打成一片。他们会瞅准时机抛出优质提问。
提问有助于团队的创建:对于组织来说,以“质询”或“提问”的形式向成员传达意思,要比下命令更容易组织真正的目标。对于组织里工作的人,优质提问的技巧非常有助于提升自己在组织内的地位,与团队成员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从而构建企业文化和风气。
优质提问无需特殊知识和技能,只要你稍微花些心思即可。
就像世界顶级高尔夫选手会雇佣教授一样。理由在于,教授就像一面“镜子”,选手能借此看清自己的挥杆和练习状况,从而时刻保持最佳状态。管理者雇佣高管教练的理由也一样。教练能够通过提问,使客户的想法和真正渴望实现的目标清晰地反映出来。
让客户意识到以内化的提问,抛出未内化的问题,让客户将更有价值的新提问实现内化。
二.明白四种提问类型
优质提问的特征在于“本质性”,就是询问事物的前提,定义等本质内容这一级别的提问。深入挖掘到5W1H,询问的是“未来”且“开放性”的提问。(时间,地点,人物,对象,原因,方法=when ,where,who,what,why,how)
优质提问具体事例如下:
询问“真正渴望得到的东西”的提问:死前最想做的事
询问工作大义的提问:自己从事这份工作对世人有怎样的意义
询问词语定义的提问:“销售目标的存在是为了什么”“预算是指什么”如果演讲者若能准确理解自己所说的每个词的含义,只说出自己真正理解了的内容,会更容易被大众理解和接受。
询问相反概念的提问:如果不知道自己想做的事,喜欢的事,就反而列出“绝对不想做的事”“讨厌的事”并且对自己提问“如果未能达成目标,你的心情怎样”“如果未能达成,会发生什么事”
质疑“理所当然”的提问:回到当初,最开始公司成立的时候。
尝试改变立场的提问:
询问现在和未来的提问:如同事要做一场重要的演示,你预祝他演示顺利就应该这样问:“会有多少客户出席”“你觉得他们大多有着怎样的经历”“明天的演示,你会按照什么顺序传达信息?怎样做才最能打动听着?”“看完演示的人戴着怎样的感想离开,会令你感到开心?”
“优质提问”是开放式提问:“最近什么样的作业比较多?”“今天的作业要花多长时间”“假如可以找人帮你做作业,你会找谁?”
掌握了优质提问的特征,就开始试一试,你会得到不一样的反应。
三.掌握优质提问的诀窍
首先,实现优质提问的姿态,就是要“倾听”对方的话。
我们把由衷地关心提问对象,真挚地倾听其话语的态度和行动,称为“积极倾听”(active listening )。“积极倾听”包含了凝神谛听对方的话语,同时认真面对“言外之意”和“真正想传达的心情”,并且也向对方提供反馈,从而深化发现的积极姿态。
血肉之躯的两个人单独交谈时,会交换数百倍于单纯排列的文字所包含的信息。提问时,尽力听取对法的“言外的信息”。很多时候,比起回答本身,声调,音量,语速,姿势,表情等言外的信息,更能有力地表露出对方的心情。
同时提问者也要注意自己的表情和姿态。坐在对方看起来偏左或偏右的斜对面,隔着桌子相聚一米左右,身体朝向对方。为最佳姿势。根据对方的背景提前准备问题,但是也应该根据现场的气氛和势头,对对方做出有深度,有广度的问答。在采访,面试,商谈等场合,集中精力记录对方的讲话内容。也可以优先记下自己当时一瞬间想到的提问,以及用于提问的关键词。
提问不提建议:建议是不具备可重复性的。比起好的建议,“优质提问”更容易成为“一生的财富”。且作者认为,目标本身也不该是“给予”的,而应由对方“自己导出”。
提问应排除杂音,专注于“我”想问的事:提问就是“你”和“我”的一对一交流。
对“你”提问:“你自己想怎么做?”“你自己觉得目前的状况如何,该做什么?”
以“我”为主语的反馈:反馈是积极倾听的重要一环。一定要用“我”做主语,所以是作为个人见解的主观事实。“I信息”适用于夫妻吵架或教训孩子等场合,请务必实践。
意外回答的应对方法:无论对方做出什么样的回答,最好都不要评判其回答的“好坏”。向对方再问一遍“是这样啊。能不能告诉我你为什么会这么想?”“原来如此。具体指哪些事呢?”“如果那么做,在这种情况下会怎样?”
不做消极提问:如果自己怀着受害意识,囿于消极思想,那么抛给对方的提问也将是消极的;反之,如果自己怀着自主意识,思想积极,就很容易在开朗的气氛中向对方抛出优质提问。可以说,自主意识和积极状态,是“优质提问的技巧”的基础之一。
分场合提问:不要只顾自己方便。要顾及对方方便与否,留意时间和地点是否合适。
掌握了优质提问的技巧,能够更好的与人沟通,这是一件很美妙的事情。
四.创造优质提问,构建不一样的人生
十分钟了解提问的个人倾向:通过练习,体验如何自己创造提问。平时无意识所做的“自问”集中于一个目的,进行有意识的创造。
提问:“为了进一步提升自己的绩效(工作,私人生活,整个人生),你每天会向自己抛出怎样的提问?”(十分钟内,请以二十个提问为目标进行思考。)
以本人为例(30多岁,家庭妇女,半职写作)想出的问题:
1.“怎样保证每天按点早起看书做笔记,最好还是要有一小点点收获?”基本可以做到
2.“如何更好的平衡带娃和看书写作?”除非中午不睡觉,或者小眯一会儿。
3.“孩子更喜欢奶奶带出去玩,也喜欢我给她读绘本,但是好像更喜欢出去玩,怎样学和玩结合呢?”
4.“如何让自己的写作水平更上一层,实现有稳定的收入呢?”
5.“每周抽一天出去玩去陪娃好像都做不到,怎么实现呢?”
6.“为自己上班做准备,每天花多长时间用在职业技能训练上好呢?”二十分钟或半个小时
7.“早餐吃什么?”
8.“颈椎疼导致头疼,如何改善?”
9.“我现在的工作和生活习惯,好吗?如何变得更好?和家人关系更亲密?而又拥有更多的自己的自由时间呢?”
10.“为什么每天给自己提不同的问题也好难呢?”
每个人的“渴望得到的东西”“价值观”“常用语”不同,所以提问才会不同。
著名脳研究者,东京大学的池谷裕二教授写道:“人并不会飞扑想完全新奇陌生的创新,而是会从已熟悉的事物中找出些许变化来体验快感。如果一个东西发生了100%的改变,恐怕人连思考都做不到了。”
可以说,关于提问也是同样的道理。
如果对对方抛出“遥远的提问”,过于遥远,无法传递到对方心里去,是属于未内化的提问。创造优质提问的有效方法,是寻找与对方心里已内化的提问距离相近,却又像“盲点”一样被忽略的要点。
所以要寻找切入点。切入点是导致提问产生个人偏向的“目标”“价值观”“常用语”。称为3V。
VISION:理想——渴望得到的东西。
Value:价值——判断事物时所重视的价值观。
Vocabulary:词汇——平时的对话,问答中的常用语。
将3V关键词和疑问词组合来创造提问,方法如下:
其一,着眼于“不常用的疑问词”,将它们与“3V”关键词组合来创造提问。
其二,使用两个以上的3V关键词,创造新的组合。
谈论目标频率越高的人,越能“记住目标,并正在为达成目标而行动。”要实现理想,“以高频率谈论理想”是最重要的。越是把理想挂在嘴边的人,越会成为奔向理想的自己。
你的日常行为基于你的价值观。尽管自己没有意识到,但是在却在无意识中根据自己的价值观来判断事物。“词语”能鲜活地反映一个人的行为。
通过数据分析,业绩高的人中邮件中使用的措辞是不同的。业绩高的人,常用语“坦率”“顺利”“向前看”“有意义”“很特别”等积极的词。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积极的词,也能使替身绩效的可能性大大升高。
据《飞的更高:孙正义传》所述,在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的19岁的孙正义(软银的创始人),曾要求自己每天完成一个发明,帮助他实现自己的目标的,正是卡片组合法。把想到的名词随机的写在卡片上,写够三百张,就像扑克牌一样随机抽取三张,将上门的三个名词组合起来,就有可能促成新商品的诞生。
利用卡片,轻松创造提问,后来研究出带语音功能的电子翻译机就是他大获成功的商品之一。
提问也是一样的。总之要先想出大量的提问,然后实际应用,观察效果。如果得到了好的回答,就要思考原因,精益求精。这一点很重要。
看完《学会提问》,最重要的是向自己抛出优质提问:
1.寻找自己的3V:分析自己写的邮件或者各种社交网络上的文章,研究自己的用语倾向,看是否存在常用的单词。如果觉得自己工作或者生活有些停滞了,就可以反复问自己
“何时向目标出发?”when
“为什么总是重视这件事?”why
“从这项工作中能够得到什么喜悦?”what
“如果要在国外工作,想无哪个国家?”where
“如何试着改变工作方式?”how
(如此一来,有可能促进新的发现)
2.抽出时间自问:倘若因日常琐事而无法向自己抛出优质提问,你的一生都很难改变。
不需要很长时间,上下班地铁或者睡前5分钟“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是什么?”不要总觉得自己这也不行,那也不行,要逐渐向自己抛出来自新角度,新切入点的提问。
“在工作中想去的地方是哪里?”“如果做一周兼职,想选什么工作?”“希望通过工作认识谁?”提问之后不要回答过了就完了,请务必经常复习。放在显眼的地方,反复提及,直至内化。
3.定期自问:确认自己是否正在朝着目标前进,定期自问很有效。“只要提问改变,行动也会改变”
适当抛给孩子的优质提问:“想解答这道题,你觉得有应该先从哪里入手?”而不是和我爸小时候教导我们一样,让我们使劲的问自己为什么,多问几个为什么。每当解不出难题的时候,我脑子里面想的不是如何解题,而是我爸痛心疾首的问为什么的画面。
然而,无论我说《学会提问》如何有用如何好,但是你不尝试不去做的话,等于白说。所以说从今天开始,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每天抛给自己一个不同的提问。请怀着轻松的心情开始,不知道你想做什么,就把你最讨厌做的事情列出了,这样你大概就会知道你最想去做什么了。
即使现实有些艰辛,也要鼓起勇气,思考这些提问。然后不设任何限制,自由地做出回答。定会收获更加光明,更加美好的生活。
大拜碎碎念:
关于提问,其实学问很深。就和说话一样,怎样和人交流,让人感觉很愉悦,又有收获。 看完这本书,刷新了我的一些观念。很多我看来不起眼的提问方式都在默默的影响着我的行为,特别是已经内化了的但是又不是优质的提问,如果更改了提问方式,自己就会行走在不同的人生路上。
因此,觉得自己生活一成不变的人,我觉得很有必要看下《如何提问》实践篇。很实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