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刚读完了余华先生的《许三观卖血记》,对于之前看过余华先生的《活着》已经记不大清内容了,只记得挺震撼挺感动的。
读《许三观卖血记》也是,刚开始觉得只是一种隔辈人了解先辈历史的体验,觉得只是单纯的对于一个时代一个阶段的历史的描述,对一个普通平凡人物一生的描述,虽然看字面和内容多多少少能被许三观那样的人的生活所引入所感动。
但真正让我觉得发自内心的震撼的,还是整本小说从前到后的一种代入感,从刚开始的以旁观者的身份观看,到后来看到许三观为了儿子一乐一次又一次的去卖血,到最后许三观走过街道想要再吃一次炒猪肝和二两黄酒。从他最后一次去卖血也是第一次真正意义上为了自己去卖血,却被年轻血头用难听的话拒绝的时候,那时候的许三观像是被人当头一棒,一下子被打掉了灵魂,就好像是人一辈子都在追寻的梦破碎一般,以前的希望再也不在,而现在的自己已经老去,作为父母作为一家之主已经无法再起到家庭支柱的作用。
他走在街上一遍一遍的走,一遍一遍的哭,他并不只是想吃那盘炒猪肝和那二两黄酒,或许他只是想念年轻时候血气方刚和根生他们一起去卖血的日子,或许他还放不下自己作为一家之主的担子,他一遍又一遍的重复自己已经老了,以后再也卖不出血了,以后家里再有什么事再需要花钱该怎么办,或许他是活到60多岁才想起来真正为自己活一次,为自己卖一次血。
整篇小说都以“卖血”为主线,从许三观结婚、非亲生儿子一乐惹祸、年轻时候闯祸、再到后来为了一乐二乐的工作、治病,从一开始许三观可以说都没有真正有一次是为了自己花钱去卖血。在我看来,许三观卖血主要体现以下三个方面的感悟:
一是来自于中国人从古至今对于希望的寄托。
就像我们有的人信佛信宗教一样,自许三观知道了卖血可以挣钱,可以“挣大钱”以后,自此以后的每一次,只要家里有事找不到办法,他都会第一时间想到去卖血,通过卖血去解决钱的问题。因为说到底,普通人生活的难大部分都可以通过钱解决,且大部分的难都是由于缺钱造成的。而二十一世纪的今天的我们在面临工作的压力、家庭的压力又何尝不是一样,像许三观寄希望于像卖血一样,在面临困境的时候,寄希望于能有一个办法能快速的实现挣很多钱,用钱解决,还记得之前新闻报道边吃边哭的外卖小哥吗?那个父母生病偷偷从家里跑出来哭完再回去的中年大叔吗……太多人的无奈,就像许三观寄托于卖血一样,我们都恨不得有机会能抓住那条让自己度过人生每一阶段的绳子,只是那种绳子太少了。而在那个时代,卖血就是许三观手里那条唯一的能够解决他面临所有困境的绳子。
二是来自于许三观作为一个中国式父母对子女关爱的体现。
可以看到古往今来的中国父母,在人生的每一阶段无不是在为自己的子女考虑,哪怕是最后子女找工作结婚生子,自己已经变老无力担起家庭重担的时候,依然是在想以后家里要是有花钱的地方,要是有困难的地方自己却再也没有能力为子女出力了该怎么办?其实年轻时候的许三观年轻气盛,在知道一乐不是自己亲生儿子以后也是抗拒的,不止一次的想把一乐送回去,但最终许三观的心还是软的,还是接受了大儿子一乐。作为一个父亲的角度来说,许三观无疑是一个好父亲了,对一乐比对自己的亲儿子还要好,在看到一乐生病,不惜豁出性命也要献血救一乐的命的时候,让我看到了一个家庭里少言少语的父亲父爱的伟大。
三是来自于人年老以后的无助感与孤独感。
对于老去这个话题,让我想到了自己的父母亲,以及大学毕业那年回老家县城的时候,那种孤独无助感。在时间的流逝中,你在老去而你的周围时时刻刻都有新的年轻的一代人在不断更新。在我们90后这一代人还处在学生阶段的时候,那个时代是属于我们眼中的父母的,什么都会,无所不能,无论自己闯下多大祸总有父母担责;那时候年少无知的我们占领了小城街头所有年轻气盛的版块;而当我们读完大学步入社会以后的两三年里,我们从稚气未脱到彷徨无措再到沉着应战,我们从眼高手低到认清现实再到逐步成长,经历了许多与成长了许多。而当我们回头看曾经是我们唯一依靠的父母亲,却已双鬓斑白,这个时候的我们需要扛起的不再只是自己年轻气盛的梦想,还有家庭的重担以及供养父母的责任。虽然对于90后来说,谈老去还过于沉重,最多也就算是成长,但我们的父母却在一刻不停的老去。这个时候的他们或许也是充满了无助和无奈,转眼发现自己已经老去,很多事情无能为力,曾经一人顶起半边天的父母亲,这个时候会不会也如许三观一般,内心难以释怀呢?
记于2020年11月30日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