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文章绝不是想借赵雷和歌手的热度,然而却又无法避免。
喜欢赵雷一年多了,从不听民谣到喜欢民谣,也是因为赵雷。
过去不喜欢民谣,因为听过的民谣很多过于注重词藻,我承认写词者融入了感情,但那些浓烈的情感可能都被这些词语的排列所掩盖了,失去质朴而变得矫情。
喜欢一首歌是因为有共鸣,因为歌词中的情感赤裸裸地能直接戳中我的心。雷子说他是野路子,但我却能从他写的歌中发现那种纯粹的情感,像喝不醉也不会腻的冰啤酒,他写小屋,他写自己,写旅途上的人和事,一切都刚刚好,简单之中满是他自己的处世态度,固执却又朴实。
以上仅是我个人的看法。很多好的歌手(比如逼哥),只是我阅历太少,还读不懂那种情感,赵雷的质朴更能打动我罢了。
这期奇葩大会,请到了草莓音乐节的总监,乐评人丁太升。小众音乐,地下音乐,摇滚音乐,似乎总与主流的大众音乐水火不容,国内如此,国外也是。
上期歌手,赵雷的一首《成都》刷爆朋友圈。哪怕像李健,像赵雷这样安静唱歌的歌手能在我是歌手取得好成绩,但我们也不得不承认,在那个舞台,飙高音与炫技更能给观众直接的震撼,从而获得投票。歌手的舞台,让一大批歌手红了,黄绮珊,邓紫棋,迪玛希……但很少让一首歌红。在节目中,我会说一首歌唱的好,但很难说喜欢一首歌,因为打动我们的歌曲太少太少……记住了一大批唱功好的歌手,却没有留下几首好歌。过去的品冠,现在的光良……无可厚非,这是节目赛制所决定的,飙高音早已成为这档节目的一大标签。
赵雷上一期的成功,在于跟其他歌手以完全不同的气质把自己的作品展示出来,给观众洗洗耳朵罢了。除去唱歌,场外赵雷的表现,隔着屏幕都感受到尴尬,他跟原来舞台上的人,不是一个圈子。后面几期,他选的歌在我看来远比《成都》更能打动人,但结果都不尽人意。很多人说他不适合这个舞台,正如他自己说的:游戏而已……
我开始反思自己听过的音乐……
逼哥撕逼维护自己的版权,赵雷的专辑在网易云能卖掉几十万张,局势似乎在慢慢变好。但又正如第一届草莓音乐节几十万平米的大草坪只有稀稀拉拉的四千人,无数个livehouse无法正常运营……小众音乐仍是举步维艰。
流行音乐没有问题吗?在我这个门外汉的眼里,却又有很多想吐槽的点。
当红的小鲜肉,为电影赚票房,参加综艺也是如鱼得水,却几乎人人标榜自己有个音乐梦。这很酷吗?我不觉得。专辑像电影票一样能卖很多,还能因为销量拿到国际大奖。但我在歌曲里看到请所谓的大神编的曲,请所谓的大神写的词,还有酷炫拽的编舞……但没有情感,没有自己的情感,没有能打动人的情感。冷冰冰的歌曲,你说你有态度,对不起我没有看到。
电视上满屏的音乐节目,听到了很多翻唱的好歌曲,为之震撼。但可悲的是,每年晚会,包括春晚,请一大批演员或今年当红的名人唱歌,翻来覆去的老歌,还要假唱……过去一年新的好歌,走入大众的真的没有几首,让大众为之眼前一亮的,只是不同的改编和演唱者不同的组合罢了。春晚,那个让《冬天里的一把火》一夜爆红的春晚一去不复返了……
歌手,或者说演唱者,远远盖过了音乐本身。
对于大众音乐来说,不知道应不应该值得开心……至少在我看来是可悲的。
在民谣与摇滚里,我看到了音乐本身。音乐人不红,他们却更注重自己的歌。他们或许偏执,在很多人眼里不务正业……但好的音乐,应该要有基本的真诚与热爱,他们真诚得简单,热爱得近乎偏执。小众音乐圈里不乏一些好的歌手和有趣的音乐。
我更喜欢高晓松对大众音乐与小众音乐的看法——
二者没有优劣,也不是说大众音乐不好,只是现在的流行音乐,音乐的本身被很多东西麻痹了。
而对于小众音乐,资本进入音乐市场后,大环境的整体变好,更多的乐手在获得财务自由和社会地位后陷入了一种不敢发声的死循环,摇滚音乐没了愤怒,民谣更是背着一把木吉他就宣言要举起民谣的大旗……
我看到一些莫名其妙的歌词,无病呻吟的嘤嘤啊啊,歌手的高音再高又怎样?像一台没有情感的机器。
其实,没有什么大众小众,只有音乐人本身对音乐的真诚和热爱……
现在的赵雷,也不能再叫做小众了。
——写在《歌手》之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