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跟舍友去肯德基面试,经理问我有什么爱好,我说看书,再想一下,又说了一个旅行(我每天都有看微信公众号里的文章,以前没加微信公众号的时候看电子书,不是小说;我也确实喜欢旅行,也有去旅行过,寒假也有打算去义工旅行)经理笑了笑说“这个爱好好套路啊!”我觉得好冤枉,激动地说“这确实是我喜欢的啊”经理依旧笑着点点头。或许这样的答案千篇一律,是真是假在经理看来都是套路,我也就不去证明自己真的喜欢看书和旅行了。
反思了一下,对于自己这两个爱好也有点心虚。喜欢看书,只是在大脑里过一遍,记得的没多少,或许是一种求知的欲望,也可能是一种人际交往的焦虑。小的时候没看过什么书,手机也是高考那天老师要求保持联系才让爸爸买的,所以对外界知道的特别少,大学就看书,了解的东西多了,感觉心理满满的。跟别人交谈的时候能够说出一些文学性的东西,或者一些专业术语(哪怕我自己也忘了什么意思),别人不明觉厉的时候,自信心提高了,可以小小的傲娇一下。真正脑子里留存的知识没多少,怀疑自己是否真的爱看书,可是实际上我也确实每天都有看,只是吸收得多与少的问题。
“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这句话出世以来,人们就特别追崇这样的生活方式。说到旅行的时候,往往眼前都会浮现出一副美好的景象:火车酒店,美食佳人,青山绿水。去旅行过的人都知道旅行有多累,没钱更累。别人眼里是风光,自己心理是苦楚。如今旅行对于许多人来说都是对现实生活逃避的代名词,谈不上喜欢。
有这样一个现象,许多想出国的人在面试签证回答考官“你喜欢什么动物”这个问题的时候,大部分人都回答熊猫,最后拿到签证的没几个。考官就纳闷儿了,怎么中国人都喜欢熊猫?熊猫,国宝嘛,说出来显得高大上,而且外国没有。看书,旅行,熊猫,归根结底都是一种从众心理。如果跟其他人不一样,往大了说就会被孤立,往小了说就是跟别人没有共同话题,不在同一个圈子里怎么愉快的玩耍。生活取悦的是自己,如人饮水,冷暖自知。试着去培养自己的爱好,哪怕是吃或者玩儿,无可厚非。爱好没有俗与高雅之说,这两种概念是由人的心态决定的。爱好就是一种体验,满足自己内心的体验。
Just do it! 不过套路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