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终于下定决心把《他乡的童年》看了三集,突然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很多时候我们执着纠结,是因为眼界不够开阔,所以极力想要抓取和获得,以此获得安全感。
当所有人都在竭尽全力通过购买学位房来获得好的教学资源时,我也不例外。首先肯定是想选四大名校,也不去了解,就凭着大家都说好,于是就想着一定要想办法买。甚至没有好好去考虑过,我们究竟要教给孩子们什么,只是一厢情愿的想给他们一个好学校,然后自以为是的认为进了好学校就能考高分,上好高中,上好大学,然后找到高薪的好工作,于是他们就能认识和他们一样的优秀的同伴,甚至也能找到匹配度高的伴侣,过了成功幸福生活。就这么简单的一个俗气的追求,好像生活就是这样的例行公事一样的安排一样。
曾经的我,是这样想象和规划自己的人生的吗?没有。记得我常常提到自由,我想要不一样的生命。而我,为何在安排孩子的生活时,如此的焦虑和神经兮兮呢?自己的生命,想要控制和掌管,虽然亦不能成功,但也无可厚非。别人的生命,为何会有更加强烈的控制和支配欲呢?因为不可控!既然不可控,为何还要去执着和枉为呢?
记录片中,想要成为演员的印度女孩吉雅被问到如果有小孩时,是否会支持自己的孩子追求自己的梦想时,毫不犹豫的肯定回答说当然会,并说到自己不会限制和干涉孩子的选择,她会支持孩子去追梦,也允许孩子什么都不是,因为这是孩子的生活。这段坚定的回答中,我看到了对生命个体的尊重,和允许。其实没有什么成功不成功的概念,这一切的标准都是人们人为设定标准。有时候,我们常常说爱孩子,都是为孩子做了什么牺牲选择,还因此把关系经营的颇具压力和紧张,却不自知。这可能是个伪命题,是个骗局,自我欺骗的滑稽黑洞。因为这是真正的爱吗,爱的基本前提尊重个体,尊重生命,有吗?这让我想起了一位经济学家所提到的观点,中国父母的爱很可能是追求最大的投资回报率,我们投资给孩子付出的一切后,可能会产生的经济价值,比如孩子毕业后可能找到有前途的工作,获得好的收入,这样就算成功产出了。
而芬兰的教育人士则认为在芬兰上不上大学不重要,因为不上大学也不意味着世界末日来临,每一份工作都是好工作。如果你问芬兰的家长们,哪一所学校最好?芬兰的家长们可不会像我们会说四大名校,八大名校,他们会说,离家近的那一所最好。影片中,有一位芬兰阿姨被问及是否学过画画,她回答没有学过,但是她喜欢画画,从小就喜欢。这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我们会因为拥有一项爱好,而不会感到孤单和绝望。学习的目的是为了生活,所以芬兰人为生活而学习的优点,是我们要借鉴和学习的。
教育资源的不平等和稀缺,确实让家长们紧张焦虑,这是不真的事实。在这种恶劣的不平等大环境下,我们唯有打开自己的眼界,去感受更宽广的世界,才能清理自己的紧张焦虑和狭小的黑洞,当阳光照进的时候,暗影就不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