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因理论
主导性问题是发现行为的原因在人(内在或倾向性原因),还是在情境(外在的或者情境原因),以及谁最终应该对结果负责。
人们通常是在不确定条件下对事情进行归因的。
协变原理
如果某个因素一旦出现就可以看到某个行为,该因素不出现就看不到这个行为,那么人们就会把该因素归结为该行为的原因。
如何判断执行归因?
1、区别性
这个行为是否是特定情境下的具体行为。
2、一贯性
这个行为是否反复出现以回应这一情境。
3、一致性
其他人是否在同样情境下也产生同样的行为。
区别性、一贯性高,一致性低,则是个人倾向性归因。
一贯性、一致性高,区别性低,也是情境性归因。
行动者——观察者错误
当我们是当事人的时候,我们就倾向于把行为的原因归向于外部因素,也就是情境的原因。
归因的类别
1、内因和外因
内因:个体自身具有的导致其外在行为表现的品性或特征,包括个体的人格情绪、心境、动机、欲求能力、付出的努力等。
外因:个体自身以外的导致其外在行为表现的条件和影响,包括环境条件、情境特征、他人的影响等。
2、稳定因素和不稳定因素
稳定因素:导致行为表现的相对稳定、不易发生变化的各种因素、条件、个体自身的品性和特征,如个体的能力人格、品质、活动的难易程度等。
不稳定因素:容易发生变化较不稳定的各种因素,条件及个体自身的品性和特征如个体的情绪、心境、努力程度、机遇及环境的影响等。
归因的偏差
1、自利性偏向
当行为本身是不好的、失败的时候,如果是自己的行为会被归因于外(环境或外在条件使然),如果是他人的行为会被归因于内(能力或其他人格品质使然)。
2、自我中心偏见
如果我们以一定的方式行动,我们要期望其他人也会以这样的方式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