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完这本书给我最大的个人感受是作者的思考问题方式是如此的与众不同(甚至可以说是反常识),且不论这些观点的是与非,单单从启发性来说就大大的扩展了思考深度和广度。就说以下两点吧:
1.竞争并不是我们想象的那么好
竞争的意识形态从小就被灌输到人的大脑里,西方社会坚信竞争带来社会的发展,带来资本主义的繁荣。这句话站在消费者的角度是没错的--由于竞争,导致产品价格的下降,服务的提升等等,但站在企业家的角度可能就完全不一样了--由于高度竞争大大的降低了利润,导致企业家对创新投入的不足,进一步影响行业的未来发展。
Competition can make people hallucinate opportunities where none exist.
作者认为要尽可能避免和对手正面竞争,转而寻求新的机会。因为由竞争发起的和对手的战争没有任何好处,相反只会让你过度关注竞争对手,陷入无休止的应战,结果就是毫无利润,迷失了做企业的真正目的。2010年的“百团大战”就是如此,当年团购网站雨后春笋般进入到这个领域,结果不到一年真正能活下来的没剩几家。
If you cant beat a rival, it may be better to merge.
如果你无法战胜你的竞争对手那就寻求和竞争对手合并。今年春节期间滴滴和快的两家公司合并,打破了双发无休止的正面烧钱抢用户的恶性局面,终于让两家公司心平气和的考虑未来发展大计,实现未来共同盈利。(但消费者苦逼了,没有快乐星期五打车优惠券了...)。
2.最后进入一个行业的人不一定就表示没有机会
先发优势的例子其实很常见。2011的微信出现一发不可收拾,在移动通讯领域是绝对的霸主,后来的网易出品的易信,阿里出品的来往等同类移动通讯产品都没戏。一般来说几乎所有创业者在新的领域里都希望做第一个吃到蛋糕的人,不能争到第一也要抢前面几个。先发优势的光环美美总是能让一群人蜂拥到一个新领域,然后出现高度的竞争态势,结果是个别能活下来,这上面我也已经说了。
先发优势发挥后往往市场格局基本已定,常识里我们认为后来者机会不大了,强行进到这个领域只能炮灰的结局了。但是作者认为不是这样的,后发优势同样不容小视。这种例子其实很多:Google不是第一个进入搜索引擎领域的公司,但后面正如我们现在所做的的那样是巨头;Apple不是第一个进入MP3播放器的公司,但后面正如我们现在所知道的那样是巨头;Apple不是第一个做手机的公司,2007年的iPhone出现,正如我们现在所知道的那样是巨头....
那么如何利用后发优势建立一个公司呢?
首先必须着眼于在小的市场取得垄断地位,通过这个优势逐渐延伸到周边的领域,切忌在此过程中千万不要以“破坏者”的形象出现,很多企业热衷以反叛者的形象出现,这样的想法很容易偏离你现有的轨迹(不可避免的竞争),应该把精力放在如何变的更好,而不是想尽办法变的和现有公司不同。其实用中国人都懂的话一句就可以概括--闷声发大财!(蛤蛤附体>.<)
最后,作者提出7个问题给创业的人,其实这本书就是围绕这7个问题展开的。准备创业的人都可以试着问问自己。
1.技术水平(Technology)
你所采用的技术是突破性的?还是逐步改善的?(Can you create breakthrough technology instead of incremental improvements?)
2.时机选择(Timing)
现在是开始你创业的时机么?(Is now the right time to start your particular business?)
3.市场主导(Monopoly)
是否在小规模市场领域里一开始是主导者?(Are you starting with a big share of a small market?)
4.团队(Team)
是否有一支合适的团队?(Do you have the right team?)
5.销售渠道(Distribution)
是否有一个销售渠道?而非仅仅在生产产品。(Do you have a way to not just create but deliver your product?)
6.持久性(Durabulity)
在未来10到20年你的市场地位是否能保持?(Will your market position be defensible 10 and 20 years into the future?)
7.独家秘密(Secrets)
你发现了别人未发现的独一无二秘密(机会)?(Have you identified a unique opportunity that others don’t s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