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早餐,先生煮的馄饨,馄饨是公婆给包好的,速冻到冰箱里,清水里放点时令蔬菜(今天放的黄瓜片),再放馄饨,煮熟就可以吃了。
吃的时候问我:今天馄饨煮得有点失败,你知道失败在哪了吗?
我:没觉得有什么失败的地方呢,还知道放点黄瓜片搭配一下,挺好的呀!
先生:你没发现黄瓜片切得太大、太厚啊?
我:还可以接受。这个大点小点也不影响吃,生着都能吃呢。你还记得有一次你切土豆片,大大小小、薄的薄、厚的厚,关键是这些还要在一个锅里炒,太为难我了啊。让你改刀,自己还气呼呼的。我问你为啥生气,你说是在气自己,做不好,不是生气我让你改刀。
先生笑答:我记得。
我:我觉得你对事物的掌控能力有点差咦。就拿切土豆来说,你不知道什么时候应该切成丝,什么时候切成条,什么时候切成片,而且你心里想着可能是要切成片的,可是心里没数,也不知道什么厚度合适,再加上手也没准儿,结果就如上了啊。
先生:是啊,打小啥都不让干,可不就没有掌控力了。一件事,还没干呢,就各种打击,这不行,那危险,那种感受,你明白吗?
我:嗯,嗯,我明白的。就是不被允许,还要加之为你好以及爱的名义。
我公公是个心灵手巧、做事特别讲究的人。还是拿切土豆那个事来说,老人家切得丝是有标准的、片是薄厚均匀的,做菜不但讲究形,还讲究色,什么颜色的主菜就搭配什么颜色的配菜,所以当他儿子切出奇形怪状的土豆的时候,他那个完美主义者心是无法接受的,他不允许不完美,而这种不允许对于一个正处在探索路上的孩子来说,无异于晴天霹雳。
因为他自己太能了,见不得孩子不行,孩子刚一尝试,就被看不下去的父母给轰到一边去了。他的不允许也剥夺了一个孩子能够切出完美土豆丝、土豆片的可能性。
而这个被轰到一边去的小孩儿,会不会因此恨透了“土豆”,一看到“土豆”会不会想起父母否定的眼神?那个眼神搞不好会伴随他的一生,在他日后的每一次人生选择中,会时不时冒出来,对峙较量一翻。
小时候,他连一个切不好土豆的权利都没有,等他长大了,父母却又急着把他们推出去,要自己负责工作、人际交往、结婚生子那么庞杂的关系,真是强人所难啊。要知道,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长大也不是一蹴而就的,成熟是需要久经岁月打磨得来的。
然后正好看到今天的热点话题: 11岁女孩高雅,先天失明,每天独自上学是她最骄傲的事。其实,妈妈每天都默默跟随着她,保持一个箭步就能赶上的距离。妈妈说:我不希望她发现我一直跟着她,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让她真正自信、真正独立。” 爱且有距离。这个妈妈的爱,好得体啊!
《无量寿经》说:人于浮世,爱欲之中,独生独死,独去独来。当行至趣,苦乐之地,身自当之,无有代者。我们注定是要独行的。
在独行的路上,让父母的爱成为我们砥砺前行的原动力,而不是羁绊。那什么样的爱,才不会成为羁绊呢?那就是像文中的母亲一样保有距离的“目送”,允许孩子独自行走,允许孩子有自己的选择,引导孩子能为自己的选择承担后果。
也就是说,我们要把孩子作为一个真正的独立个体看待。允许孩子做不好,允许他在做不好中探索、反思、改正、体味失败的酸楚、感受胜利的狂喜。
有一种爱,叫允许孩子独立长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