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宁宇霄
我有一朋友,说话时不急不躁,语速慢,声线稳。跟他聊天,过快的语速会显得轻浮,所以我不得不降下节奏,来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而这也让我有了足够的时间去理清逻辑、组织语句,找到自己的节奏。因而我喜欢跟他交谈,感觉很舒服。
可这并不是说慢下来,人就会找到这种节奏。老人们被时间剥夺行动能力后的迟缓,只让人感到昏沉和困顿。只有少数智者,会顺势将这种迟钝变成智慧的一部分。
思维的高速运转,在表达时极易造成措辞混乱,或者语速过快。措辞混乱体现出表达者的思维混乱,语速过快是因为思维跳跃。当这二者同时出现时,于个体而言就是灾难,这意味着该个体无法控制自己的思维和语言,与之沟通绝无必要。
语速过快并不是什么缺点,《谍影重重》中,主要角色的沟通语速就很快。至于电影《社交网络》,杰西·艾森伯格就用了极快的语速来诠释扎克伯格这一角色,这种语速很容易使观众感受到facebook的CEO那颗高速运转的大脑。同理,B·C在《神探夏洛克》中对福尔摩斯的演绎亦如是。作为一名粉丝,每每重温都会大呼过瘾。
因而重点并不在于语速的快慢,而在于语速是否能与思维相称。换言之,你是否有自己讲话的节奏。
《谍影重重》中,伯恩虽然失去了记忆,然而训练的各项技能依旧还在,所以当他面对突如其来的种种变故,并没有张皇失措,反而步步为营,不断逼近事实真相。故事中,伯恩的境况总是分外危险,然而镜头的调度和马特·达蒙的表演,却把这种紧张一一化解了。紧张而有致,这种反差着实令人酣畅淋漓。
所以每次看完好莱坞动作片,我都会变得行动敏捷(走路迅速),沉稳内敛(很少说话)以及干脆利落(避免抖腿)。《非常人贩》如是,《机械师》亦如是。这种节奏完全的侵占了看完电影后几个小时内的我。
好莱坞大片,有一套完整而成熟的生产线,可以将各项指标量化,精准计算观众的反应,在此基础上,电影的叙事节奏就会非常流畅,这正是国内电影所缺少的。我们的电影过分依靠导演的个人控制能力,所以很难量产优质片。
这就是“节奏”的来源——控制,利用生产线,来做到对电影节奏的计算和控制。
而对于我们每个个体,节奏的来源亦如是——对自身有全面、清晰的认知。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做到组织梳理大脑里的诸多想法,将之抽丝剥茧般地理出头绪,并付诸实践。只是不同之处在于,我们需要的并不是“生产线”,而是一个个“小系统”。
将生活的主要事项分解为“块”,将之系统化,就是所谓的“小系统”。吃饭、睡觉时间固定下来,提高生活质量;将工作分类,每个类别建立相应的步骤,以提高效率;锻炼的内容和时间固定下来,提高适应性和效果;诸如此类不一而足。
另一方面,不断锻炼我们的逻辑思维,不断梳理知识和经验,不断强化自己的思考和表达能力,都会增强对自己控制,从而获得节奏感。
节奏感很重要,因为控制很重要。而对于男人,自控是最优秀的品质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