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先让人失望,后让人思考的拒稿
我相信在简书上写过文章的人,一定收到过不少拒搞信,作为一个在简书上已经更新了四十篇文章的人,我收到拒稿信的频率还挺高的。
不过,最近的一次拒稿,让我对“投稿、拒稿”这件事,有了新的认识。
前两天我写了一篇总结之前38天持续写作心得的文章,写完时我就觉得,这篇文章是我目前写的最好的一篇,也是非常值得读和看的一篇,于是,我在简书上投了一下"首页投稿".
几个小时后,我收到了"首页投稿"小编的自动拒稿信,当时我心里觉得有些惊讶,因为之前有四五篇写的明显比这篇差的都上了首页,于是我回复到"我真的觉得这篇还挺好的,您要不再看一下".
可以想见的,是不会有回应的,因为他每天要看那么多篇投稿的文章,要回复那么多的人.
后来我仔细的对这一块做了反思,总结后,我想明白了当时直接回复"我真的觉得很好"是一件没有意义的事,它不过是表达了我的情绪。
这句话对小编来讲,没有实际意义。他需要的是快速有效的看到精品高质量的文章,那么,如果我能更简明扼要的讲清楚这篇文章哪里好,效果可能会好一点。
其次,是我认为的好,并不意味着别人也认为好。我喜欢苹果你喜欢梨,把我最好的东西给你你居然不觉得我对你特别好!太让人意外了吧!
但你当然不会觉得我对你好啊,因为你喜欢的是梨啊。
这并不是一件发生的概率很低的事件,生活里我们总是到处给别人他不那么喜欢的“苹果”。
这是因为我们脑海里主观存在的事情,往往和现实有偏差,比如我们自己做的菜,会有主观加分,我们自行组装的家具,会觉得更好。有时候,如果和领导沟通得不够清楚,我们也会照着自己的理解去做,但做完才发现他是另一个意思。
所以做一件事情之前一定要想清楚这个东西是什么,不仅是站在自己的角度去想清楚,还需要迅速的通过现实做检验。
通过现实检验有什么好处
做过产品开发的人都知道,不能一上来就做一个高大全完美适配所有人的产品,第一是高大全的产品开发起来速度太慢,很可能你没开发出来对手就占领整个市场了,第二是产品并不需要做到完美适配所有人,它只需要解决某一类人的某一点需求就可以了。
这里吐槽一下ofo的app里傻逼式的地图,如果你们有认识他们员工的,记得把这篇文章转给他,只需要让他看这一段,让他知道,来自用户最亲切的问候。
当然,我也知道,ofo的app肯定会有所改进的。
产品里有句话,快速迭代,也就是说,你一定要先出一个最简单的demo,再说后面的事情。因为快速做出一个东西,进行了试错,才能够检验你脑子里想的,是不是市场要的。
我认为做其他事也是一样。
过去的四十天,我写的文章还不够优秀的,但是只要坚持,一方面,肯定会有长进,另一方面,确实有人看并且给反馈提建议。
而在这之前,大学里我为什么会很喜欢看书,并且四年读四百本呢?某种程度上是因为通过看书了解到许多很有意思的事情,比如这个世界在经济、政治这些领域是如何运转的,另外,在某种程度上是因为可以装逼。你写文章和聊天的时候,这件事虽然不算特别屌,但说出来总不是一件丢人的事嘛~能够成为说出来拿得出手的事,对我而言,这就是一种很正向的检验和反馈啊。
有好的点子,不快速的用低成本实践试错,它们会永远成为点子待在那。
所以,在坚持每天写文章之外,我也开始写营销的分析,这是因为我觉得做这个有价值,而要做好这个,一定要得到反馈,有反馈才知道到底好不好,以及怎么写到大家觉得好,这样我和大家就能一起受益。
同时,也通过保持输出的好习惯,去不断的梳理清楚自己的逻辑。
因为输出,就意味着你表达的内容,一定得非常清楚。如果你写的不够清楚,别人看不懂,你就会收到这块的反馈。
如果你回去翻一下我之前写过的文章,你会发现,我的逻辑脉络是越来越清晰的。
这不过是连续四十二天通过现实检验的效果。
总结
总结个人觉得重要的两个点:
第一,我们常常把自己以为好的东西给别人,但从实际效果的角度上来讲,这个意义不大,不如先想明白别人需要什么,然后再给他,如果你想不明白,你可以直接问他,问到清楚为止;
第二,做任何事,先做一个初版,根据反馈,可以更快的做出更优秀作品。
活在孤立的世界里,以为应该怎么怎么样,是很麻烦的。这也是很多营销人员只是活在创意的自high里,不考虑产品的特点,不考虑渠道的特性,甚至不考虑预算,当然,最最重要的一点,是没有弄清楚客户最想要的东西是啥,以及,为了这个效果他打算掏多少钱。这方面的技巧,今天不谈,业务的事,咱们后面再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