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妈妈反映儿子四岁了最近老爱撒谎,把杯子打碎了说是爸爸打碎的,之前犯错会主动承认错误,现在为什么爱撒谎了呢?”
一个孩子之前不发脾气现在变得经常发脾气,家长怎么看呢?“这孩子越大越不懂事真是被惯坏了”这话是不是特别耳熟呢?一个孩子从不发脾气到发脾气,是他表达情绪的方式多了。以前孩子愤怒就一个表达方式就是不说话,现在呢可以发脾气可以哭闹可以拍桌子甚至扔东西,表达愤怒的方式越来越多了,当然是“好事”了,相比之前他长大了。情绪是需要流动的,压抑才会出问题。有时候是我们家长不接受孩子“发脾气”这个行为,有可能是因为在我们小时候这个行为不被允许所以在遇到自己孩子这么做的时候我们潜意识是不允许的或者是无法接受的。
关于“谎言”这个话题,四岁的孩子有没有这个概念,在这个年纪可能还不知道什么叫做“撒谎”,没有把幻想和真实分开,也是低年龄段孩子的特点,我们把大人固有的认知强加给了孩子认为他是在撒谎;再一个就是孩子真的撒谎了,我们就要思考是什么造成了孩子撒谎呢?这个“撒谎”行为背后的动机是什么呢?
“说谎”是一种手段,通过说谎孩子要达到什么目的呢,他行为背后的需求是什么则是比他为什么要说谎更值得探究的问题。如果孩子的需求通过说谎的手段达成了,那么无形中就强化了说谎这个行为。家不是讲理的地方,而是讲情的地方。情的背后就是“欲”,也就是我们的需求。我们要去了解孩子的需求,才是解决“说谎”这个行为的根本。
很多孩子撒谎是害怕父母的惩罚,面对撒谎这个行为的时候家长不能只盯着孩子更重要的是反思自己。更不能给孩子贴上爱撒谎的标签,“贴标签”的行为是强化是求证,也就是昨天文章中说的“自我实现的预言”。孩子的未来藏在父母的语言里,预言有极其强大的雕塑功能,有句话说“孩子跟着话长”,所以对孩子要使用积极正向鼓励的预言。
也有人说我们孩子从小是被鼓励长大,现在怎么越来越敏感了呢?鼓励是孩子更好成长的必要条件,不是因果关系。家长需要反思一下,在表扬孩子的时候是不是发自内心的,是不是真心的赞美。表扬是一种形式,赞美则是从内心发出的欣赏。孩子打碎另一个贵重的杯子,妈妈很心疼,但是心里明白孩子的自尊比杯子更重要。一个妈妈真实的表达自己的感受“这个杯子碎了妈妈很伤心对你的行为也有点生气,下次不要这样了好不好”;另一个妈妈心里对孩子意见很大,但是嘴上说“杯子跟你比不重要”。你觉得哪个做法更合适呢?孩子都是有感受的,通过我们的态度(认知,情感,行为倾向)来感受这个世界,孩子越小他的感受性就越强。与其口是心非不如真实的表达自己的感受,给孩子在面对同样问题时候做一个处理问题的表率。不要把孩子当傻子,他们比我们聪明多了。
今日学习总结:
1.原来孩子不撒谎,现在孩子撒谎是因为孩子长大了。
2.家长解决不了孩子的问题是怕解决了问题破坏了亲情。
3.一个说谎的孩子是父母塑造出来的;孩子的未来藏在父母的语言里。不要给孩子“贴标签”。
4.一个家庭的互动是靠情维持的,情的背后是欲。好的家庭成员能彼此知道对方的需求。
5.别在“知”上下功夫,而应该在“行”和“欲”上下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