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说果敢话
——“打”字里面包含的民族文化信息
一、打 歌
果敢人对外省人说:“走,跟我们打歌去。”
外省人说:“好呀!到哪里去唱呢?”
果敢人强调道:“不是唱歌,是打歌。就是去跳歌。”
外省人理解地表示:“哦,我知道了,去跳舞是吧?也好呀!跳舞我也很喜欢!”
果敢人又强调:“不!不是跳舞,是打歌。”
外省人被弄糊涂了,心里想:“我这刚刚听到的不是汉语吗?这果敢人说的不是汉话吗?”
随之又迷惑地问道:“打歌?用什么打?怎么打?”
果敢人笑道:“打歌,是果敢人对自己传统歌舞的一种叫法。属于一种综合歌舞形式。要弹上三弦、唱着弦调、很多人围成一圈跳起舞步来,这才算打歌,三者缺一都不能算是打歌。所以,打歌既不是用手打,也不是用脚踢,更不是单纯地用嘴唱。最简单的打歌就是去打歌场里跟着大伙、随着弦调摆几圈,与相识的或不相识的人们集体摇摆。我们果敢人打歌,结婚办喜事时可以打、办丧事时也可以打,过节搞庆祝活动也可以打,它属于我们果敢民族的群众性文艺娱乐活动。而且,打歌并不难,就像打歌调里唱的那样:“不会打歌学打歌,阿歌咋摆你咋摆”就行了。走吧,等到了打歌场看看,不用解释你自然就懂了。”
果敢人边走边唱起了一曲小调,并对外省人说:“你听听,看看能不能听得懂我的唱词是什么?我要唱的这个就是打歌调。说完扯开嗓子大声唱了起来——江边蚊子江外哥,江外阿姐来打歌,等等着、站站着、等着站着说给你……”
二、打 包
农村的节日广场上,一名壮实的小伙子走到一小姑娘面前,脸色严肃地道:“来,阿妹,我们俩个打一场。”
一旁的外地游客听了顿时瞪大双眼,紧盯着那位看起来憨厚老实的果敢农民青年。心里想:“果敢乡下人时兴练武吗?怎么没听人跟我说起过呀?等一下要是打起来,可得给他们好好地拍几张照片。传到网上去,点击率一定很高。”
正当游客心里浮想联翩之际,小姑娘已经大大方方地应声往无人的空地上走去。边走边从衣袋里掏出一个彩色的布绣球。
一男一女拉开约十米远的距离站定后,姑娘把手中的绣球向小伙子抛了过去。男的单手接住,扔了回来。女的用双手接住,随后,又对准男的位置抛了过去。
一个如拳头大的花绣球,就这样在一对彼此连姓名都还不知道的男女手中丢来扔去。
姑娘小伙就这样反复向对方抛着绣球。携带着手掌心的余温,将一份无言的情意悄悄传了出去。
此时,等在一旁等着看打戏的游客早已看明白了,不禁暗笑自己刚才反应过激,想得太多:“不就是‘打’嘛!干什么非得联想到‘打人’或‘打架’呢?温柔多情的娱乐活动,用‘打’字来表达又有何不可?‘打情骂俏’不也是‘打’吗,呵呵!”游客举起相机,不断变换角度,为两位“打”得正酣的年轻姑娘小伙拍起照来。
相关文化背景介绍:果敢的乡村青年男女,每逢春节,就会用这种娱乐活动为媒介与陌生却心仪的对象进行初次交往。双方一来二去,在打包的过程中开起玩笑,互相询问对方的基本信息。一场包打上十几二十分钟下来,几乎就可以决定是否要与对方进一步交往了。
三、打牙祭
开始学写作文的五年级学生文华,对语言中的文词使用变得非常敏感,变得喜欢咬文嚼字起来。这年春节初二,文华一大早随着父亲到庙里去献土地公公。文华看着手中篮子里的鸡,不解地问父亲:
爸爸,今天不是说“打鸭祭”吗?为什么不杀鸭子来祭呢?
父亲笑着纠正道:不是“打鸭祭”,是“打牙祭”。牙齿的牙。
文华更不解了:打“牙”祭?为什么要打牙?把牙打掉了有什么好呀,况且,牙都掉了还能吃吗?难道说是要吃牙不成?
父亲呵呵笑道:你这小鬼,脑子还转得挺勤的嘛。不是吃牙,是让牙来吃。“打牙祭”的意思就是平时不容易吃到的好东西,今天终于能吃到了,所以有人把它戏称作“祭牙”。生活中,如果人们很少有肉吃,当他们能吃上肉的时候,就可以说,今天杀条牛或者杀只鸡,来打打牙祭。现在“打牙祭”几乎已经被当作吃肉的代名词了。
文华联想到家里每年初二丰盛的菜肴,满意地点点头道:哦!原来是这样呀。怪不得妈妈每年初二都要做好多好多菜。
走了几步之后,又侧着脑袋不解地问父亲道:那,这个打牙祭怎么和献庙就扯上了关系呢?
父亲解释道:“这个就有些说不清了,有好几种说法呢。其中一种,说是因为祭拜厨师的祖师爷易牙这个人。另一种说法是古代人曾经祭拜过用象牙做的旗。我们果敢几乎人人都知道“大年初二打牙祭”,但恐怕没多少人知道是怎么回事呢,呵呵!等献完庙回去,我上网查查,我们父子俩一起上网学习,补补一下关于民族风俗的传统文化课。
四、打亲家
来自中国的老刘独自去拜访一年前结识的果敢籍朋友,走进朋友家,就被朋友的老婆拉住手臂笑道:“妈呀!我们家父子几个真是跟你有缘呀!”说罢,高兴地对着屋里喊道:“老张,快把小娃抱出来认干爹咯。”
老张应声从屋里走出来,手中抱着病殃殃的儿子。
看到一年不见的老刘,老张欣喜的道:“呵呵!我们俩真是不做好朋友也不行呀!”
老刘听完老张夫妇的话,完全搞不明白是什么意思。心想:“自己前来见见老朋友,怎么好像变得像是上天刻意安似的?”
老张见老刘一脸疑惑,便解释道:“我们果敢人如家里小孩长期生病,医治后也不见好转,父母就会为生病的小孩“抓米”许愿。在此期间,家里人和亲戚邻居除外,无论是谁来我家,我们就会把他认作是小孩的干爹。”
老刘笑道:“既然有缘,那我就收了这个干儿子吧。”然后接着问道:“可是,万一许愿那几天进你们家来的人是个女的或年轻人怎么算呢?”
老张道:“我们一般在许愿的时候,会说清楚的,只要干爹或干妈,不要干哥哥干姐姐,呵呵!”
老刘也跟着笑了起来,老张接着补充道:“从今天起,我们俩就得改口,叫对方为亲家了,呵呵!”说完拍着老刘的肩叫了一声亲家,随后指着自己的媳妇道:“她,你要叫亲家母。”随后老张看着儿子道:“亲家,你还得给你干儿子取个名字呢。”
老刘想了想道:“那我可得花点时间好好想一想才行。” 老刘想了一会儿,对老张道:“就叫修缘吧。你看怎么样?”
老张连说:“好,好,好。有文化的人取的名字就是比我们乡巴佬取得好听。这名字比我原来给他取的那个好听多了,看来我儿子能认你做干爹真是有福气呀!”然后对着生病的儿子道:“福财,你有没有力气爬起来给你干爹磕个头?”
老刘在一旁忙阻止道:“不用磕头,不用磕头!敬个礼就行了,敬个礼就行了!”
老张严肃地道:“认干爹一定得磕头才行。”
福财在母亲的搀扶下从沙发上起身给老刘磕了一个头。老刘显得有些手足无措,忙往口袋里掏出钱包来,要给福财发红包。
“快起来福财,干爹给你个红包。”
老张媳妇在一旁纠正道:“亲家,你要叫他修缘,以后我们大家都得改口叫他修缘,要不然我们打这个亲家就不灵了。”
说完拿起碗里预先放着的一根红线叫道:“阿爹妈!才忙着高兴,差点忘了给福财拴红线了。”说罢把手中红线递给老刘。
相关文化背景介绍:“亲家”一词,在果敢方言里,还用来称呼儿女联姻的家长和儿女结义的家长。
五、打姊妹
赵家和李家是世交,但由于赵家善于经营,生活条件比较好,李家则相对比较贫困。赵家的女儿小丽和李家姑娘小芳,自幼经常在一起玩耍,一起下田干活、一起上学,交情甚笃。
双方的父母看两个小姑娘情同姐妹,互相关心,心里很是高兴。加上两家都是独生女,都很希望自己的女儿生活中有个异姓姐妹相伴。
小丽和小芳的母亲有一天在赵家话家常时又看到女儿手牵手从外面走来。小丽的妈妈对小芳的妈妈说道:“你看,这两个小丫头,感情好成这样,刚才小丽去你家找小芳玩,现在回家,又一起来,我看他们是片刻也舍不得分开呀。”
小芳的妈妈道:“是呀!我看她们比真正的姐妹还亲呢,年龄也一样大,身高也差不多。”
小丽的妈妈:“不如我们叫她们俩打姊妹算了。你回去跟你老公商量商量,我们请个算师挑一天好日子,给她们做一下该做的礼信(果敢方言,意为仪式),让她们两个正式结为姊妹,你看怎样?”
小芳的妈妈:“好呀!我心里也是这样想,但不好意思提出来,就怕你们家条件好看不起跟我们家结成亲戚呢。呵呵!现在好了,不用去跟我那当家的商量,他一定同意的。”小芳的妈妈越说越高兴,站起身来道:“说办就办,我现在就去找村头那个会算命的张法师,帮她们瞧个好日子。”
“等一下,我们先跟这两个丫头说说嘛。”小丽的母亲对离去的小芳妈妈喊道。
“你跟她们说一下就好了。”小芳的妈妈回头喊了一句,急匆匆的走了,生怕走迟了赵家就会变卦似的。
小丽的妈妈把两个正准备到后院的丫头喊住:“小丽、小芳快过来一下,妈妈跟你们说个事。”
两个刚满十四岁的黄毛丫头站到赵妈妈面前,小丽的妈妈看着小芳说:“小芳,我跟你妈妈商量过了,要让你和我家小丽打姊妹,你愿不愿意呀?”
小芳害羞地看看小丽,不好意思地点点头道:“你问问小丽她愿不愿意嘛。”
小芳的妈妈看着神情有些尴尬的女儿说:“我姑娘心里想什么我最清楚了,不用问,她肯定是愿意的嘛,呵呵!”
两个丫头听了赵妈妈的话心里都很高兴,但对于用这种正式的方式公开确定两人之间的友情,还是感到有些难为情。
家长把良辰吉日选定后,小丽和小芳穿上相同的新衣服,一起给双方父母磕头、认亲。
小丽的爸爸老赵说:“今后我们两家就是亲家了。小丽你要叫小芳的父母为——姊妹爹和姊妹妈。小芳也一样要这样称呼我们。你们两个呢,就互相称呼“姊妹”就可以了。从今以后,你们就像亲生姐妹一样亲,无论生活当中遇到什么困难都要互相帮助,有福要同享,有难要同当。不管贫穷和富有都要永远像对待自己的家人一样真诚相待。”
老赵经济条件好,为独生女儿举行“打姊妹”仪式而大宴亲朋,请了村里乡绅和亲戚朋友来家里做客。
相关文化背景介绍:打朋友或打姊妹,在果敢方言里,等同于义结金兰。男生结拜叫打朋友,女生结拜叫打姊妹。
六、打醋汤
除夕夜,老婆婆对新娶来的傣族孙媳妇婻水说:“乖,去找块大一点的铁器放在碳里烧着,等一下关门睡觉之前叫发强拿去打醋汤。”
婻水心想:“这是什么吃法的汤呀,不是刚吃晚饭了吗?还要煮汤吃?”嘴里却应道:“奶奶,厨房里的醋早就已经用完了,妈妈说我们家的人都不大喜欢吃醋,所以我就没有再买。奶奶想吃醋汤,那我现在就出去买一瓶吧。”
老婆婆听了一愣,随后又卟哧一声大笑了开来:“呵呵!呵呵!你们傣族可能不兴打醋汤吧。我这醋汤不是用来吃的,是用来糗的(蒸发的意思)。”
孙媳妇婻水听了更加不懂了,竟自愣在原地。
老婆婆接着解释道:“打醋汤”是用蒿子的气味来清除晦气,保佑家里清吉平安。做法就是把采来的蒿子放在一个冷水盆里,用火钳夹着烧红的铁器,边蘸水边在屋里到处走。让冒出来的水蒸气糗散屋里的晦气、赶走所有不好的肮脏的东西。等下你跟着我孙子去看看他怎么打醋汤嘛。”
晚上临睡前,婆婆的孙子发强左手拿着一个铁瓢,里面盛着冷水和一把艾草。右手拿着铁钳,钳头上夹着一块烧得通红的铁器。只见他一边快步在家里各个屋子间的角落走动,一边把铁器往水里蘸,口中频频念着“清吉平安、清吉平安”。烧红的铁器蘸着水时,发出 “斯斯”的声音,同时冒起了白白浓雾。婻水在一旁凝神静气地看着丈夫这一系列举动,感觉周遭的气氛有些神秘。
回到厨房放下手中的器具之后,发强对着媳妇说:“看到了吗?这就是我们果敢人说的打醋汤。你别看它神神秘秘的,其实还是有些科学道理在里面的。这个蒿子,就是中医用来做艾炙的艾草。有很多药用价值,它对好多病毒和细菌都有抑制和杀伤作用,对呼吸系统疾病有一定的防治作用。艾叶烟薰防疫法是一种简便易行的古老的防疫方法。老实说,这并不是一种迷信活动,而是古人传下来的一种卫生常识。
七、吹 打
中国籍的小张入赘果敢李家,李家只有个独身女名叫新兰,李家想把女儿的婚礼举办得热闹些。于是,特意请来族中长辈开了个家庭会议。会中也让小张把中国式婚庆礼仪和活动提出来供大家参考。新兰的父亲有意把女儿的婚礼办得既风光、体面又有特色。
家庭会议上,大家你一言我一语提出了很多活动内容和该注意的细节。小张提出的中国式婚庆举办方式,也有一部分被家族认同。李父为显示自己对女儿婚礼的重视,还特意让小张做好会议记录。
会议结束时,新兰的母亲急匆匆地补充道:“妈呀!差点把一件重要的事给忘了。好女婿快记上去一项请“吹打”。办喜事怎么能少了吹打嘛,记着不要忘了去请两个吹打来。哎哟!你看大家真是忙晕了。竟然谁都记不起来这事,嘻嘻!”
小张问坐在身旁的新兰: “吹打?是武术表演吗?还是魔术?”
新兰嘻嘻娇笑着小声解释道:“吹打是指吹奏唢呐的艺人。我们果敢话叫他们为吹打先生。有他们来吹唢呐,婚礼会显得更热闹些。”
李父听到女婿的问话和女儿的解释后,在一旁附加详解道:果敢人举办婚丧喜事都会请来“吹打”来,增加点热闹气氛。而且除了为活动增添热闹气氛外,他们还有一个作用,就是每天开饭前的大喇叭声,大家就知道马上要开饭了。来帮忙的就会主动去摆好桌椅碗筷,隔壁邻居要来做客的也就会按时前来。还有一个作用,就是远处来的客人,假设他不知道我们家在哪里,但他只要一听到吹唢呐的声音,就知道是哪一家了。
八、打笼基
来自中国的朋友华军,屡次要求果敢籍的朋友福生,想办法通过关系带他去缅甸玩一次。
福生总说:“带你去也行,但你这副模样,缅甸警察一看就知道你是大陆仔了。而且你又不会说缅甸话,中国人要去缅甸旅游只能从国家级口岸持有效签证进入,从我们果敢这里是去不了大城市的。”
华军用激将法对福生道:“不要找借口了,你就是怕花钱,不想带我去。我都跟你说了来回路费由我全部负责,你还有什么好担心的嘛。我听到其他果敢人就有本事带他们的中国朋友到腊戌、瓦城去玩,凭你在果敢的条件,为什么就不可以?”
福生一听果然中计,正色说道:“好吧,我答应带你去。不过你得先学会三句缅语和打笼基才行。只要你什么时候把打笼基学会了,我就带你去腊戌、瓦城玩一趟。”
华军听了一愣道:“打笼基?打笼基是什么?怎么学?我跟谁学去呀?你不够义气,又再找借口了。”华军故作生气地说:“不敢带我去就明说嘛,还跟我玩这些花招。”
福生听了笑道:“学打个笼基有什么难的,看把你急成这样。笼基是老缅话,打笼基就是穿缅族男式筒裙。现在懂了吧,你现在就到缅甸人开的服装店去买两条笼基回来,我教你怎么打。”
果敢背景介绍:在缅甸有一支华裔被法定为“果敢民族”属于缅甸的135个少数民族之一。果敢话与中国云南永德、镇康等地的方言一致,属于西南官话。果敢先辈当中有一批是来自中国江苏南京一带的移民,因此,果敢话中保留着许多北方方言的影子。但由于地理环境和历史原因,果敢人使用的汉语中夹杂着一些傣族、缅族等其他民族的语言,形成了一种独具特色的“果敢话”,虽为汉语,但因与各民族语言交叉借代,许多语句,其他地区的汉族同胞往往无法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