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司马香
中华文明号称五千年,
但有记载的,
并没有那么多。
三千年,
似乎是有的,
最早可以追溯到甲骨记事。
但是,
科举自何时兴起?
又何以影响了百代文人,
令后世子孙们,
又爱又恨?
秦是没有的,
秦重法家,
以制度管理,
并不突显个人能力。
若有儒生议论,
都赶出去,
光说不练的把式,
他们最讨厌了。
汉袭秦法,
看似改朝换代,
其实内部的很多事,
还是老规矩。
外儒内法,
可能就是这个意思吧。
所以,
科举这件事,
是到了很晚很晚的大隋朝才有的。
成为当时地球上,
最先进的人才选拨制度。
这实在是一个极大的进步,
因为,
从此后,
决策、管理乃至军权,
不再只归贵族所有。
而是只要努力,
布衣子弟也能平步青云,
高高地爬上,
荣耀之巅。
寒门多才俊,纨绔少伟男。
行不行,
考场见,
有真本事的,
就必有出头天。
所以,科举,
怎么就吃人了,
怎么就不是好事?
文人的出路,
春秋、战国时,
最多有数百个国家,
这里求不了职,
那里可以求。
抱着自己的策论书简,
卖掉了,
就衣食无忧。
大一统呢,
只有一个皇帝老爷,
这里卖不掉,
就没办法了。
所以,
机、会!
莫欺少年穷,
莫笑白须公。
乡间陋巷里那发奋的少年,
有时不就是缺少,
一个机会?!
若说“八股文”,
是明代才发明的,
内容仅限于“四书、五经”,
以朱熹整理的教材为准。
格式过于苛求,
发挥空间也有限,
更不能满足,
甄选高级管理干部的需求!
因此,
考试制,
本身是没错的。
还有什么能比考试,
更加公平。
只是内容和形式,
是否有待商榷?
什么样的方式能选到需要的人?
这个课题,
真有那么难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