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我和我在江苏复读一年的表姐聊了聊,起因是我妈说表姐因为压力大情绪不稳定,让我安慰安慰她。正巧我和我表姐好久没怎么交流了,就多聊了两句,自然不免谈到我的情况。
我抱怨自己压力也大,表姐表示很吃惊:“你在北京,还是本科出国,有什么压力呀?”
我听到这话挺苦涩的,像一只被困在围城里的一只羔羊。
——————————————————————————————————————
这篇自述的源头,我想了好久,觉得从中考开始写比较合适。
因为从那个节点,我开始变得奇怪了起来。
2016年的6、7月的某天,盛夏的北京阳光正好,只是约么到了中午我才从被窝里醒来。开始是一瞬间的恍惚,后来才想起来中考已经结束了。当时的北京中考考了五科:语数英物化。我记得自己化学和语文考的是最烂的,数学夹在中间,唯有物理和英语还能看。考完了其实我也没怎么想考没考好,更没有去对答案,就是撒欢的玩,玩到不知道该玩什么。记得当时正好赶上《独立日2》上映,我下午补完了《独立日1》,晚上就看了2.
我不知道自己算不算典型,但是至少自己在中考之前,是没有出国的想法的。我的初中也算是个区重点,而且当时北京的中学还没有掀起改革大潮,所以算是一个中规中矩的“学习派”学校。每天7点20开始早自习,晚上5点放学,于我来说中午下午还都能打一会球,可以说是再稀疏平常不过了。如果一定要说一个有意义的时刻,大概就是初二上半学期我突然像打了鸡血一样爱上了学习,在初二上就大概自学完了初中的数学,同时又抱着单词书狂啃,每一篇完型阅读我都会要求自己把所有的单词都记在单词本上,并顺利的在接下来的一年半里成为了“别人家的孩子”,直到二模失利。
然后再到中考失利,期间不过短短2个月。
其实说是失利,也勉勉强强考上了一个原来挺喜欢的重点,只是和一模时候的神勇差了挺多。但是在这样的一个时间节点,一切都变得不太一样了,因为于我而言,在我拿到高中录取通知书的时候,正好是我与改革大潮握手的时刻,虽然我显得这么渺小。
我的高中,大概算是这批改革大军中冲到最前面的几位,甚至当我再次凝望它的时候,显得有一些乖张。既然是教育体系改革,高一的我们自然是什么都不懂的。怎么办?全程由学长学姐带着你认识学校,各种游戏各种闯关,甚至开学一周课都可以选着上,只是为了适应每种课程的课程模式,顺便选择最适合自己的老师;到了下课时间学生不再蜗居在四方教室,而是穿行在校园的每一个角落,甚至上课时从窗外望去都能看见在凉亭歇息的少年;作业不再每天都交而是采用paper的形式......从2016年9月到10月,开学的第一个月,几乎我身边所有的高中生都陷入了彷徨,没有老师的督促和日复一日的练习,一年四季365天听不到上课的铃声,这真的是我们想要的高中吗?目不暇接的社团和俱乐部,从学校中来到学校中去,高二的学长学姐就开始进入意愿专业相关行业实习,好像生活有一种不真实感。
所以,有些人沉沦了,但也有不少人升华了。
我很喜欢看回忆2005年前后校园生活的电视剧,因为这些校园生活中好像还有初中的影子。自然不是说现在的高中生活不好,但是这样的生活让我觉得恍惚。因为除了抱着电脑和包穿行在教室和图书馆里,我甚至不太清楚自己在干什么:的确是在学习,的确是在为了考试而努力,平时朋友也会打打闹闹,但是却实实在在的失去了一些东西。高一上我就像一只游荡的鬼魂,在现实的推动和无意义的挣扎中徘徊着,所幸成绩因为底子不错没有下降太多。我爸只是当做每个少年都会遇到的青春期的迷茫,期初我也是这么认为的,觉得再适应一段时间就可以过去。
突然有一天晚上,我爸敲开了我的房门,和我说:“儿子,要不你出国吧。”
说句实话,出国这种选择在近几年的北京其实已经很常见了,但是我却从未将它纳入我的考量,大概是因为初中在题海中过来的我对于一种未知的道路充满迷茫。我爸只是说出国是想让我出去看看世界,但是我却把它当做一场赌博,将未来作为筹码。那几天我彻夜未眠,干枯的眼睛望着天花板:老爸还是将决定权放在了我的手上,这也会是我第一次做出决定自己命运的判断。在那一瞬间,我似乎发现了我高中迷茫的根源。
原来,触摸人生的时机会这么快就到来。
我还没有准备好,就被匆匆赶上了列车。
2016年的勇士在杜兰特的加盟下开局仍是打的磕磕绊绊,我也寥寥草草的做出了不知是福是祸的决定。我决定要出去。由于我是在上了普高之后才决定要出国的,所以只能通过外部的机构学习出国的考试课程,所以每周我都要接受一些语言类的学习;除了在学校外的改变,校内也在悄然发生变化。因为出国党只有一部分人需要毕业证,而且毕业证和高考类的课程修习的课程也少很多,这也就造成了我平白无故又会在学校多出很多自习学英语的时间。
就像周围很多大学生为了体验大学生活加入了很多社团一样,我也一股脑的加入了很多社团,就当是体验不一样的高中生活了,但是却也并没有想好到底什么社团适合我;娱乐方面倒是没有太多改变,就是打打球看看剧什么的,游戏也就是守望先锋火的时候跟了一把,剩下的都不大感兴趣;除了一日复一日的自习和上课,临近高一下我才发现自己陷入了一种莫名的慵懒的状态,倒不是说不学习,像是日子过得太平淡,多少长期的目标已经被磨灭在恍惚里。
关于恋爱,想说的倒是挺多,但是却不知道如何开口。我对于恋爱的看法不知道是否典型,但是大概是周围生活的不真实感太严重,我实在觉得恋爱什么的是件小事,和人生相比还早呢。不过也可能是因为这种心态,虽然有不少朋友,但是偶尔会陡生一种孤独感;每天教室、图书馆、篮球馆三点一线的生活,似乎断绝了我和恋爱的联系,偶尔也就看看韩剧,使自己不至于是个恋爱白痴一样的人。
带着4.0的GPA,我匆匆迈入了高二,一切的一切似乎都没有什么变化,之后有的学长学姐offer下来了欢天喜地,有的还在陷入苦苦的等待。也许是因为迷茫感,我的成绩虽然不差,但是却到不了初三那种顶尖的状态了,永远是为了下一个考试而忙碌;天天假装乐观,假装自己什么都不在乎随遇而安,每天7点到校在图书馆上早自习,如果有课就抱着电脑穿行在教学楼里,觉得没有意思偶尔会玩会2048;手边极少有校本课程练习册,被SAT、AP等书籍左右了生活;内心开始变得感伤,偶尔和父母斗斗嘴,但是半夜会默默流泪觉得对不起他们;听歌从高一漫无目的到一首李志的梵高先生能一上午循环个千八百遍;棒垒球击剑等项目都渐渐入手,最爱的篮球却像只三脚猫;常常把恋爱当做玩笑调侃,但是真正却没有一点点勇气去面对;抱着《请回答1988》看了一遍又一遍,却被难以言说的一种悲凉感所充斥;参加各式各样的活动,但是却没有一样能说得上是用心的沉浸。
然后,有一天晚上,我没有回家,就静静地坐在学校的一处草坪上,看着被浓雾笼罩的黑夜,刚叫的奶茶还没有喝完一半,听着大灯打开的篮球场上偶尔的碰撞声,忽然眼眸中一片水雾。之前小时候还在江苏的时候表姐觉得我幼稚,但现在我看她发的朋友圈倒是多了很多淳朴和欢乐,而不是身边朋友撕这个怼那个的浮躁,偶尔逛逛知乎或者虎扑,看看有什么新发售的球鞋或者好看的综艺,觉得活着也就这样。有一段时间,我甚至把自己藏在综艺的世界里,让我觉得世界还是真实的,找一些皮一皮闹一闹的剧,尽力使自己脱离阴郁。
我为了考SAT去了三次香港,但是心态却全然不同。一开始考的时候因为不熟悉而心惊胆战,但是后面逛香港时却欢欢喜喜;二考时也不免有些紧张,但是晚上吃了三顿饭也算是不虚此行;三考时考完试我就想立刻回家,一分钟都不能在香港待下去了。我住的酒店在九龙,周围 走一走就是老街区,和我一样大的少年在车间里埋头苦干,似乎比我更早接触了社会,但是眼光炯炯有神,穿着被油渍溅污的白背心,陈小春那首《乱世巨星》似乎历历在目。我不知道他的目标是什么,也不能判断他这样埋头苦干有没有出头之路,但是实实在在的感觉他活的比我真实很多,灵魂和驱壳是合一的,而不是像我一样灵魂无处遁形。他这么真实,可是我却看不懂他。
现在我马上就要升入高三了,成绩不愠不火,这一届本科申请的形式也空前严峻,身边高考的朋友即将与我分别,中午身边陪我打球的人已经看不见了,理想的专业还没有定数,一个两年的好友匆匆决定去加拿大读高中,一切的一切仍然被不真实感所充斥。穹顶之下,北京有无数和我一样的孩子,在过于迷茫的时代过早的做出自己人生的定则,像稻草人一样匆匆忙忙的为未来定型;说要gap一年却因为人生的空虚感而退却,学习和恋爱在人生面前如同草芥。
我是一个十七岁的北京高中生,我不知道我在做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