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位于伦敦的查令十字街84号已经成为了酒吧,但依然无法阻止爱书的朝圣者们相继而来。在这里,有着一段发乎于情,也止乎于礼的与爱情无关的故事。
最懂我的人是你
海莲是纽约的一个穷作家,嗜书如命的她和查令十字街84号的马克斯与科恩书店取得联系之后,和书店的经理弗兰克开启了一段长达二十年的书信往来。
二十年间,她向他讲述对书籍的看法,他向她描述寻书的过程,她活泼率真,他严肃绅士。他们彼此分享着各自的生活,成为了跨越千里,不需眼神就能达成默契的知音。
海莲对书的要求极为苛刻,但是却让弗兰克为她挑选一本情诗。她相信弗兰克是了解自己的,也相信他对于书籍有同样的看法和追求。
后来的信中,海莲对弗兰克说:“唉,这下子你该明白了吧,弗兰克,这个世界上了解我的人只剩你一个了。”可能源于现实中知音难觅,才越发觉得他们之间的默契让人惊讶之余感到些许温暖。
弗兰克是严肃的,信中的他不苟言笑。但是电影版里的弗兰克读到海莲的信嘴角会微微上扬,得知海莲无法来到伦敦时也会落寞,我想,这才是真实的弗兰克吧。他对海莲何尝没有依赖,他乐于阅读海莲的信,海莲的任性、率真和坦言都让他欣喜,二十年间他成了海莲的忠实听众,分享着海莲的工作和生活。
经济疲软时期,英国物资紧缺,海莲多次邮寄肉类和鸡蛋等物资给书店,由此也结识了书店所有的员工。海莲在他们眼中不仅仅是顾客,而是远在异国最好的朋友,他们纷纷给海莲写信,讲述着弗兰克一家和书店的故事。
海莲一生未嫁,但她的一生并不孤独,有一群通过书信来往的好友,还有一位懂他的弗兰克,一生足矣。
这感情,比爱情更克制
弗兰克去世后,他的妻子写信给海莲:
不瞒您说,我过去一直对您心存妒忌,因为弗兰克生前如此爱读您的来信,而你们俩似乎有许多共通点;我也羡慕您能写出那么好的信。弗兰克和我却是两个极端不同的人,他总是温和有耐性;而因为我的爱尔兰出身,我的脾气总是又倔又拗。生命就是这么爱捉弄人,他从前总是试图教导我书中的知识……我现在好想念他。
弗兰克的妻子又何尝不懂丈夫和海莲之间的默契呢?
弗兰克是典型的英国绅士,对家庭关心和忠诚,他的一生都在守护家庭,陪伴孩子成长,但是内心却不免对远在纽约的海莲有所期待,他们之间的感情比爱情更克制,彼此惺惺相惜。
这让我想起了《月亮与六便士》里的男画家,为了理想,他离开了家庭,告别子女,独自远去。弗兰克却无法做到,即便日夜期待见到海莲,但他依然是家里的支撑,依然守护着家人。弗兰克和海莲之间的感情,不是男女之情,更似异性知音,比金岳霖终身守护林徽因的感情更加克制。
爱不需要轰轰烈烈,不需要眼神的交流,即便身处异乡,有趣而默契的灵魂终会相遇。
真实的故事往往更深刻
海莲与弗兰克的故事是真实的书信往来,真实本身就有一种强大的力量,没有过度渲染和隐藏,字句之间的真情是人人都能读的懂的。
也许时代的步伐太快,我们来不及寻找自己的灵魂伴侣,就已经在现实中飘摇。也许介乎于男女之间的感情都被称作爱情,但我依然相信在这个孤独的世界里,依然有一个有趣的灵魂在等待,在等待着默契的相逢,等待着不经意间的心跳。
海莲是幸运的,她的一生孤独一人,却被异国的弗兰克填满。
弗兰克是幸运的,他简单而忙碌的一生,遇到了海莲,他的世界便多了一分有趣。
他们相隔万里的守候与期待,终究没抵过疾病的到来。海莲一生无缘见到弗兰克,却将她的悲伤与思念传递给了每一个读者。
如今,每年仍有无数的爱书人来到查令十字街84号,即便书店已经不在,但是灵魂的共鸣不会消逝。
弗兰克和书店对于海莲的意义无言而喻,相守二十年,终需告别。
你们若恰好路经查令十字街84号,请代我献上一吻,我亏欠她良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