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天读33本书”系列第二弹,为了督促自己坚持下去,也为了防止自己读完就忘,读后感成了必不可少衍生任务。虽然每个人的角度不同,也还是希望自己的见解能带给你新的启发哦!
我似乎跟余华的书很有缘,这不,前一秒还在纠结借什么书的时候,还书区里的《我胆小如鼠》——余华 就出现在我眼前。我毫不犹豫地将其抱在怀里,生怕被人抢了似的。
那么,这又是一本怎么样的书呢?一起来看看吧!
书很薄,才152页,里面包括了三个故事《我胆小如鼠》、《夏季台风》和《四月三日事件》,原本以为一天肯定能看完的,却不想遇到障碍。
一
三个故事中最容易理解的就是《我胆小如鼠》,它主要描写名叫杨高的“我”的内心独白。
杨高从小就胆小,只不过他的胆小都有缘由。他怕鹅,因为他觉得自己在鹅眼中很小;他也不敢玩水、不敢爬树也不会打架,这是听父母话的结果。其实,在作为读者的我看来,这不就是一个乖巧不闯祸的好孩子吗?可是为什么这样的孩子反倒时时被嘲笑、常常被欺负呢?
或许,人性本恶?不分性别不分年龄,都喜欢欺善怕弱、趋同排异吧。我不清楚。
当看到杨高的父亲开卡车时对路人大喊“你找死”,并且鼓励杨高也这么做时,我想大概他父亲只是处事谨慎,而非胆小怕事。但是杨高恐怕不这么认为,不然也不会为了能改变朋友们的看法,为了能融入朋友圈,而请求父亲闭眼开车,最后却葬送了父亲的生命。
想要做出改变,总得付出代价;不想付出代价,就无视别人的看法好了。
或许就是父亲的死留下的巨大阴影(我的臆想),杨高没能改变,很自然地,长成了一个老实巴交的人。他每天按时上下班,每天认真干活,热爱着扫地这个工作。然而讽刺的是,他不仅被迟到早退的同事们嘲笑,还总轮不到涨工资,更分不到房子,这些待遇都跑到他那个天天睡大觉的朋友那儿了。有没有觉得很熟悉,也许我们的身边正上演这样的戏码。悲哀的是,杨高还觉得能用旁门左道给自己谋福利的朋友是个有办法的人。
不知道现在是不是也一样,只要有手段,你就是牛人。(阅历不足,不予置评)
文章最后,在朋友绘声绘色描绘自己的英勇事迹时,不懂事的杨高却给揭了底,被揍一顿是正常剧情。不正常的是,或许父亲最后的壮举给了他很大的鼓舞,在被揍之后,他居然鼓起勇气拿着菜刀去算账。可是,一个讲道理的乖宝宝,跟一个巧言善辩的痞子,哪来的胜算呢?白白又多挨了一顿打。
其实吧,我觉得杨高这次被揍也是活该。朋友吹牛皮,安静听着就好,拆什么台?太没眼里劲了。找睚眦必报的人算账,你以为他打你的一巴掌跟你还他的一巴掌是相等的?别做梦了!这可是社会呀!
总之,这篇文章有毒,看完怀疑人生(观)。
二
《夏季台风》就是我遇到的障碍了,很实诚地说,看得懵懵懂懂,一知半解。
开篇提到了唐山大地震,我以为这就是描绘地震现场的。没想到,地震并没有开始,一切都像是在做梦。
得到地震预报的人们提前住进了临时帐篷,可帐篷中的生活让人焦虑、抑郁。潮湿的草席,到处爬行的蚰蜒,掉皮的手脚,有种朝着恐怖小说的方向发展的感觉。
失踪的小孩,河中的浮尸,从二楼坠亡的男人,默默死去的准爸爸。那种不安、压抑的心情,似乎已经忍受到极点了,可地震何时才会来?地震还会来吗?好想回房子里去。
处在这样一个黑云盖顶的环境,却还有一个犹如超脱世俗之外的人存在,每天都传播着箫声,却只有那个叫星星的孩子关注,安抚不了任何人。
最后,迎来了初夏的台风,不知道是正好解救了他们,还是一场新的灾难。
(不知是不是映射现在社会的焦虑与浮躁,真心没怎么看懂,唉~)
三
《四月三日事件》是一个脑洞大开的故事,文章看着看着就发现主人公“他”有着不正常的思维模式,我想或许就是被害妄想症吧。
文章从一把钥匙着手,主人公“他”展开了一系列的幻想,非常真实,又处处留下悬念。镜头切回现实,幻想中的一幕幕场景真的发生了,但又并不全如那般发展,那些没有按套路发生的事情有什么原因呢?幻境与现实不断交替,让我几乎分不清彼此,又留下深深吸引着我的一个个疑问,比如那个靠在梧桐树下的中年男子是谁?父母在房间里讨论些什么事情?四月三日会发生什么事呢?可是,这些问题在故事中始终没有得到解决。
而“他”呢?却按照自己的理解和想象,开始对周围的人产生怀疑和警惕,对父母,对朋友都一直抱着敌对的态度。更多的是内心深处对“自己该怎么办”的矛盾与煎熬中,就如“他”与白雪谈话时,幻想着从厨房拿刀杀死对方,但最后他并没那么做。在四月三日即将到来之前,他悄悄地跳上了不知去往何方的火车。“他”躺在火车车厢里,感觉很开心,也为父母与朋友的阴谋没机会得逞而得意……
生活中或许很少有如此极端的人,但我想一定有以己度人的角色存在。因为我正好遇到过这样的“奇葩”,说到别人时总会有这样的口吻“那个谁谁谁,肯定是想着~~~~或(肯定干嘛干嘛~~~)” 我的建议是听不惯就躲,惹不起就逃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