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人称颂的《包法利夫人》到底有多好看?老实说,第一次读完并没什么特别的感觉。脑中只有个大概的故事轮廓——讲一个追欢取乐的女人如何走向了毁灭。
但回头看了一眼序,我觉得不对劲了,“造成这幕悲剧的原因是包法利夫人生活的社会……虚假的资产阶级道德,伪善的有产者……”
这真是我见过的最糟糕的中文序言了。福楼拜如果知道辛苦五年推敲出来的大作被如此简单粗暴地解读,估计会懵得一头尿水。
不说别的,资产阶级有这么厉害吗?爱美虚荣的女人多了去了,难道碰到资产阶级就堕落?而且“不得不走上绝路”?如果这样,资产阶级早该灭亡了才对吧?
带着不服,我重读《包法利夫人》,目的只有一个,寻找杀死爱玛的元凶。
读完后发现,害死爱玛的不是别人,正是她自己。祸根则是她内心滚烫的欲望。那又是什么点燃了这些欲望?说了不要笑,是书。
爱玛喜欢看什么书?和现代少女一样——言情类。人说韩剧是女人的催情剂,因为女人们把自己代入了。对于爱玛,小说描绘的爱情是真实的,有朝一日,自己一定也会浪漫满屋。
修道院的禁欲生活,也未能平静爱玛激荡的内心。书中写道:“这个少女充满了热情,内心其实讲述实际。她爱教堂是因为教堂里的花,她爱音乐是因为那些抒情的歌词,她爱文学是因为文学带有激情的刺激……”
被小说虚幻爱情洗脑的爱玛,评价男人的标准也很单纯——是否浪漫多情。因此,老实木讷,善良正直的包法利先生很快就遭到了她的厌弃。她无法忍受没有激情的婚姻,在抑郁寡欢中感叹道:“天啊,为什么我要结婚呢?”
机会终于降临,在侯爵的舞会上,她的欲望得到了绽放,她与子爵在华尔兹舞曲的旋转中深深体味到了前所未有的暧昧和激情。
舞会归来,爱玛的性情大变,她脑子里全是“上流社会的回声”。在她眼里,眼前的生活变得庸俗寒酸,连吃饭都变得不能忍受。“她仿佛觉得人生的辛酸都放在她的盘子里……仿佛升起了另外的阵阵恶心的感觉。”
爱玛无处安放的欲望驱使她接近上流社会,先是很轻易地落入风流老手罗多尔之手,毫无悬念地被抛弃,接着与莱昂发生私情,二人毫无感情,只图床第之欢。爱玛在追求享乐的路上越走越远,最终落入商人勒乐的圈套,负债累累无法偿还,最后服毒自杀。
故事很简单,我也好像找到了元凶。
但作为一本严肃的小说,福楼拜显然不是创造几个角色给读者来找凶手,判案子的。也不是让大家进行道德审判的。小说里从未有过一个词能看出作者的好恶。
小说发表后,受到无数读者的喜爱,但有人提出意见,说这本书“败坏道德”,甚至被提出公诉。
指控他的一个理由是:“书里居然没有一个正派人物出来阻止这场悲剧的发生。”这恰恰是小说的伟大之处。
在给朋友的信里,福楼拜曾经写到:“这鄙俗的现实,加以艺术再现,你看了反感,难道我不同样憎恶?”福楼拜对那个时代充满了憎恶,但他对笔下的人物却带着悲悯。
这才是真正的小说家!将自己的态度悬置,给读者充分的甚至是无边的想象空间。
再读这本书,我不再觉得爱玛可恨,一个充满爱情幻想,追求享受的女人,有什么错? 她只是盲目而已,正如她咽气时说的两个字:“瞎子!”
盲目的岂止是爱玛,夏尔不也一样盲目地宠爱着妻子?
当一个人深陷某种情感时,便会变得固执,像一只冲向火光的飞蛾,越危险越无畏,在临近死亡的那一刻,也拒绝醒悟。
一本好的小说必定是经得起反复咀嚼的。优秀的作者如同高明的画家,每一笔都有它的意义,值得你反复琢磨和体会。而那些留白,则给你无限的遐想空间。你可以任意驰骋,也可以驻足欣赏。作者只拈花微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