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黄土地
作者张晓玲(黄陵知青)
在我的人生乐章中,高亢昂扬的黄陵之曲是最闪耀华彩的音律,短短3个春秋,足以影响一生,永远铭刻在脑海与心灵中。我感恩这片黄土地。
1969年2月5日人声鼎沸的北京车站汽笛长鸣,一列绿皮火车,载着不满十七岁的我,带着美好的理想来到了陕西省黄陵县店头公社张湾生产队插队落户。
到了生产队受到社员们热情的欢迎,住着新盖的房子,躺在新盘的大土炕上,看着纯朴的乡亲,心中充满新奇和兴奋。
生产队詹书记是一位解放战争参加革命的复原军人,在生活上给予我们无微不至的关照,手把手教我们干农活,还派了社员给我们做饭,渐渐地我们学会了劳动,适应了生活。
可是,没过多久,我忽然生病了,每天呕吐不止,吃不下饭,开始还可以坚持勉强吃些稀饭……渐渐地什么都不能吃,也起不了床,就是喝点白水,也马上就吐出来。最后吐的是绿色很苦的液体。村里的赤脚医生每天将大管的葡萄糖从静脉推入我的血管,维持着我的生命需要。不知道过了几天,在县城开会的詹书记和妇女队长回来了,立即到知青点来看我,当时我病得很严重,詹书记问了问我的情况,就跟旁边的社员说:“赶紧把排子车拉来,送娃上公社卫生院吧。”我拼着所有的力气抱着被子呜呜咽咽哭着,挣扎着不去医院,詹支书和妇女队长都说:“你不去医院病好不了,北京的爹妈知道了多熬煎啊?”听到詹书记和王队长(妇女队长姓王)提起爸爸妈妈,我真的想起北京,想起爸爸妈妈,我使劲的抱着被子哭的更厉害了。焦急的詹书记和王队长搓着手站在炕边,用当地话商量着什么…….一会儿王队长端着一个小碗喃喃说:“碎女子(当地对女孩的称呼),你别哭了,我给你刮刮吧?”或许我哭累了,或许我已经没有力气挣扎,或许我真的不愿意让我远在几千里之外的爸爸妈妈为我担心,顺从地躺平了,王队长借着昏暗的煤油灯光,用一个铜钱蘸着小碗里的油在我的胸前用力而均匀地刮着,刮了前胸又开始刮后背,屋子里静悄悄的,昏暗的油灯下只有蘸着油的铜钱在我后背上摩擦发出的细小的声音,忽然我的后背一凉,回头望去是王队长在无声的落泪,看着王队长写满情亲和母爱的脸,仿佛是看到了母亲,我扑进她的怀抱,那分明就是母亲的怀抱,那么温暖,那么美好,王队长轻轻的抱着我,细语柔声的安慰着我……后来又刮手臂、腿……渐渐的我的胃里不再涌起阵阵恶心,人也有了点精神。王队长从家里端来了米粥,看着我吃了睡下,说明天再刮刮就没事了才走。
第二天下雪了,厚厚的积雪挡着门都打不开,我想王队长可能不会来了,她家住在高高的窑背上,下雨、下雪都不方便下来。因为下雪,同学们也不用上工,大家都在床上躺着。这时传来敲门声,同学从门缝一看是头上身上落满雪花的王队长手里抱着一个罐子站在门口,大家赶紧把门弄开。王队长进屋从罐子里倒出一碗细细的面条,端到我面前。看着一碗久违的面条,我的眼泪夺眶而出,在那物资极度匮乏的年代,特别是陕北,乡亲们一年到头也吃不上几回白面条,一碗面条包含着陕北乡亲多少亲情,多少厚爱啊?拌着泪水我吃完了一生中吃过的最美味的面条。
2003年我和同学们又回到了离别30多年的第二故乡,又回到王队长母亲般的怀抱。往事历历在目,在村子里逗留的时间短暂而宝贵,我们尽量多的看看熟识和帮助过我们的乡亲。但是再也见不到我们的詹书记了。就是这位解放战争参加革命的老人,用他的满腔革命热情接纳了我们这些天真无知的孩子,手把手教会我们干农活,教会我们在艰苦的环境中顽强地生活,他用他的正直、善良、坚强感染着我们,教育着我们,使得我们疾风暴雨中一次次挺直腰杆,泥泞中摔倒一次次爬起。我们只有在心里为天堂中老书记祈祷安好!
就要走了,俯下身捧起一把泥土再闻闻这曾经洒下我们汗水的泥土是多么的芳香。弯下腰向曾经给予我们无数帮助教育的乡亲深深地鞠躬,以表达我们的祝福与感恩。和乡亲紧握的手分开了,泪水又一次模糊了我的视线,渐渐的什么都看不到了,而在那艰苦时代帮助过我们的乡亲永远留在我们心里。
车子远去,我依然心潮澎湃,想起这片播种过的黄土地我感动,想起那些纯朴的乡亲我感动,想起生活过的青山绿水我感动……再向这片我即熟悉又陌生的黄土地挥挥手,向热情、善良的乡亲道一声再见。
如果说人生的每一次驻足都是一个驿站,那么最难忘的就是插队,难忘黄土高原,难忘父老乡亲,难忘艰辛的劳动,难忘艰苦的生活。那段难忘的生活是一种磨砺,让人锋利,也让人圆润;锋利与圆润都是无形的财富,在之后的学习、工作、生活上遇到困难时一定都会想起插队生活, 想起那片黄土地,那是我们学习的动力,那是力量的源泉,那是生活的勇气。这段艰苦卓绝,刻骨铭心经历,给了我一生的回报。
我永远感恩这片黄土地。
(受李增春委托转发此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