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上一个周五到这个周五,从还能开口言到沉默不言,从思维清晰到意识渐趋模糊,从天黑到天明,从生到死,从病痛的束缚到撒手人寰的解脱,仅仅七日间。
五个晚上七个白天,偶尔假寐,身未沾床衣不脱身,睁眼看着皮包骨头的一幅身躯在病痛里抽搐颤抖,眼睛深陷,形容枯槁。
身为孙子,他没有办法减轻他经受的痛苦,只能细致入微的观察爷爷的需求。每一次身体的抖动,每一句模糊不清的话语,每一个表情的变化。都作出不同的回应。
虽说只有七天,但是爷爷对他的需要,令他感到很充实。孝心不在言语的表达,在于细致入微的关怀。
生命在最后一程里,需要亲人的关心,倾听和无言的陪伴。弥留之际的亲人,不需要同情、悲悯和传道的语言。弥留的生命是最脆弱的,一点点的情绪波动都会给他带去或是抚慰或是伤害。
索加仁波切的"生死说"还是很有道理的,他在 「西藏生死书」里把坦然面对死亡归结为三部:恐惧,克服恐惧,直面死亡。亲人能帮助他的,就是不要把他当作特殊的人,让他在心理上感觉和身边人是平等的,没有被特殊对待。同时让他感受到关怀和温暖,让他觉得自己已经不必有所留恋不必有所牵挂不必有所遗憾。这样他面对死亡的恐惧、不安就会少一点,也会尝试着去面对死亡。最终的结果是在死亡到来时很安详的不受痛苦的离去。
至于儿孙的尽孝,一切重要事宜都当停止,陪伴着老人走过生死桥。就算没有赶急,也应第一时间奔丧。古人还有守孝三年的丁忧制!面对先人丧葬事宜的时候,只用按照仁孝礼仪风俗习惯去处理就好了,大肆举办仪式和表面排场文章就不必用功太多。
生死相依,必然相接。生的末端必是死,死的末尾又是生,生死循环,坦然面对。生老病死,自然规律。爷爷故去,摆脱了肉体的痛楚,更冲出了生命的藩篱。是他七十年的修行归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