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乡甘肃省通渭县,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是东汉著名夫妻诗人秦嘉徐淑的故里,境内文化旅游资源丰富,有享誉陇上的“通渭温泉”、独具特色的“书画产业”、光辉灿烂的“红色旅游”、历史悠久的“通渭小曲”等独具魅力的地域文化和旅游资源,先后被国家有关部委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中国书画艺术之乡”。
钟灵毓秀,人文荟萃。说起通渭,最令我感到无比自豪的就是家乡的文化底蕴。当你驱车前往,首先映入眼帘并留下深刻记忆的就是“中国书画艺术之乡,秦嘉徐淑故里”醒目的标志牌。通渭群众酷爱书画,习字作画蔚然成风,城乡村野处处散发出书画艺术的幽香,营造出了浓烈的艺术氛围,全县几乎家家悬挂、收藏字画,书画收藏总量达150万件以上。从事书画习作创作的人员3350余人,有县以上协会的创作骨干300余人,其中有国家、省级书法(美术)协会会员30余人,
以文化人,以文育人。通渭地处陇中,地瘠民贫,十年九旱,曾以“苦甲天下”闻名。然而,偏偏就是在这样艰苦的地理环境,书画艺术氛围浓厚,广为人们谈论,备受外界关注,孕育出了许多心灵手巧、能书善画的艺术人才。著名作家贾平凹先生到这里采风时曾说:“通渭人独以书画艺术显示着他们精神的高贵。”如今的通渭书画艺术不只拘泥于精神上的满足,更在浓浓的美学氛围中激发出了新的创作活力,形成了吸引各地名家不断前来交流探讨的大好局面。演绎到今天,就有了“家中无字画,不是通渭人”的说法。家家有字画、人人钟情书画已是通渭人家的一大人文景观,通渭人正在以他们朴实的书风和生动的画笔描绘着通渭这块古老土地的新名片——“中国书画艺术之乡”。
潜移默化,耳濡目染。在父辈那个条件艰苦的年代,很多人都文化水平不高,一般读不到初中毕业便早早辍学,父亲也是辍学的人员之一。然而,他却是我心中的“书法家”,方圆邻里每逢红白喜事,便会邀请父亲去写毛笔字,这也得益于他成长在通渭这个文化大县,所以他酷爱书法、尤其热爱毛笔字。我也是从母亲口中得知,父亲在读书的时候,每天沉溺于练习书法,所以现在写起字来是游刃有余。记忆中,大年三十父亲便会拿出存放一年之久的墨汁、毛笔和红纸,他将毛笔用温水浸泡,把墨汁倒进墨盒,并按照对联的字数将红纸对折并裁开。前期工作准备就绪,父亲便趴在桌子上,拿起毛笔洋洋洒洒,一挥而就,一副春联就写好了。当然,拿着浆糊跟父亲一起贴春联也是小时候的乐趣之一。在父亲的感染下,我也热爱书法,从初中开始便有意识模仿他的字体,这个习惯延续至今。
通渭人崇尚艺术,钟情书画,习字作画之风久盛不衰。家乡的文化,这些文字远远不够描述,她的地域虽不广阔,却孕育了通渭的山水,也培育出千千万万崇尚自由、坚韧不拔、自强不息的书画爱好者,在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路上展示书画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