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国风·陈风·月出》
在中华文明中,月是清朗柔美的象征,它的皎洁莹润中绝少黑暗痛苦的意味。在中华文明的历史长河中,是谁第一个用含情脉脉的审美的眼光凝视月亮?是谁第一次在清冷的自然之光中感受到温暖的诗意?是谁吟唱了古老的歌谣,把它从天边摘下,挂在人们的心间?应是《月出》的作者。
月出皎兮,佼(jiǎo)人僚兮。舒窈纠(jiǎo)兮,劳心悄兮。
月出皓兮,佼人懰(liǔ)兮。舒忧受兮,劳心慅(cǎo)兮。
月出照兮,佼人燎(cǎo)兮。舒夭绍兮,劳心惨(cǎo)兮。
注释
皎:毛传:“皎,月光也。”谓月光洁白明亮。
佼(jiǎo):同“姣”,美好。“佼人”即美人。
僚:同“嫽”,娇美。
舒:舒徐,舒缓,指从容娴雅。
窈纠:形容女子行走时体态的曲线美。
劳心:忧心。
悄:忧愁状。
懰(liǔ):音柳,妩媚。《埤苍》作“嬼”,妖冶。
慅(cǎo):忧愁,心神不安。
燎:明也。一说姣美。
夭绍:形容女子风姿绰绝。汉赋里往往写作“要绍”,曲貌。“窈纠”、“忧受”、“夭绍”都是形容女子行动时的曲线美,就是曹植《洛神赋》所谓“婉若游龙”。
惨(zào):当为“懆(cǎo)”,焦躁貌。《集传》:“惨当作懆,忧也。”
译文
月亮出来多明亮,美人仪容真漂亮。身姿窈窕步轻盈,让我思念心烦忧。
月亮出来多洁白,美人仪容真姣好。身姿窈窕步舒缓,让我思念心忧愁。
月亮出来光普照,美人仪容真美好。身姿窈窕步优美,让我思念心烦躁。
天空中升起一轮圆月,皎洁的清辉洒遍大地,一位男子经历了一场宛若梦境的邂逅,有一位女子出现在月色温柔的夜里,她披着温柔的银辉,脚步踏动,裙裾间飘动着银色的涟漪,她在山河间的一颦一笑,随着月光在男子的心中晕成缠绵的相思。这是《陈风·月出》所描绘的景象,风姿绰约的美人,在月色中若隐若现,诗人在绝美中陶醉,在陶醉中相思,在相思中饱尝求之不得的忧伤。
在诗经的众多篇章中,《月出》以意境之美名传后世。在《月出》中,人们能够感受到的是一种朦胧悠远的情绪和美感。诗歌一共三章,每章四句,每句四言,复沓回环,重章叠唱的技法,让句式整齐,富有形式美感。而每章内容中关键字词的变化,让语音显得和谐、优美,错落有致。节奏与形式的美感,统一中有变化,变化中有规律,与诗歌的整体氛围相得益彰,让月光下的诗境更加美妙。
每一章的第一句都是对月光的描绘,但形容词的变化却从不同的角度描绘出了月光的美,皎是月光通透莹润的质地,皓是月光银白耀目的色泽,照是月光临空而下的动态。在这种变化之中,静谧而明亮的月夜逐渐笼罩了我们,我们的心灵浮动在月华穿透的黑夜中,不忍用嘈杂去打破这宁静的美好。
每章第二句,都是在赞颂那位月下伫立的佳人,她无需言语,也不用卖弄风情,她静静伫立的身姿已经是这月色中最惊艳的风景。她舒缓而娴雅,月色如青纱拂过她的发梢,她窈窕而从容,月光如晨露滑过她的双肩。寂然不动的佳人,此刻与这宁静的月色浑然一体,月的晶莹便是女子的晶莹,月的耀目便是女子的耀目,月色与佳人交相辉映,仿佛天地之间都被一种柔美又冰清玉洁的气息所充盈。
而到了每章的第三句,这位出尘的女子终于动了起来,她步履轻盈,身段婀娜,一举一动间风姿绰约,当这位佳人搅动月色的涟漪时,我们感受到的只有安详、温和、恬静以及无与伦比的迷人的魅力,这是与月色相得益彰的动态之美。
《月出》是白月光中为爱心伤的凄美诗歌。它如同梦幻般凄迷的意境,为我们的想象留下了驰骋的空间。诗歌中诗人所遇到的女子到底是谁?她究竟是他的情人、妻子还是爱慕的陌生人?又或者,她仅仅是月光中的虚像?而这位诗人的忧愁又指向何方呢?是失恋的苦楚,还是家庭的分崩,又或者是无法握住那份美丽的深刻遗憾?若是再多想几分,这位月下佳人的样子竟也是模糊的,诗人根本没有描绘美人的眼睛、面容、肌体、肤色、衣着、言谈、笑容,这位女子的美从始至终就不是具体的,她的美是一种韵味,一种氛围,一种与月光浑然一体的玉洁。
朦胧模糊的意蕴,给诗歌留下了很多的空白,这就让我们与诗境之间产生了一定的距离,这种距离反而使得朦胧的意境更有感染力,让诗境在每个人的心中映射出不同的美感,无穷无尽。这种以想象撑起整首诗歌的笔法,对后世影响深远,据说宋玉写《神女赋》、曹植写《洛神赋》都是受了这篇《月出》的启发。
一轮明月,引出无尽相思。《月出》之后,对月咏叹忧怀就成为了中国文学中的常见主题。人们对月怀人,对月忧思,对月吟唱心中的秘密情愫,以至于那亘古的月色也呈现出五色炫目的姿态。
张若虚写“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第一次因为月色无涯与人生有限而感慨;
张九龄作“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以无边的月光告慰远方的友人,却让寂寥更胜一筹;
王昌龄于塞外所见的“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他窥见了月光中的无常,月愈明,生命的苍凉愈被照得无处躲藏。
《月出》因月而并发生成的美与忧,随着这首源自先秦陈地的歌,一直唱到了后世的情怀里。
本期配乐剪辑自贾鹏芳《水月》、松下奈緒《春风色》、赵海洋《夜空的寂静》
第二十期《国风·唐风·山有枢》
我们应该以什么样的心态来度过宝贵的人生,这个问题是我们现代人经常会思考的,同样也是会引起古人思索探究的问题。及时行乐,亦或是拼尽全力,《山有枢》并没有告诉我们答案,它只是把不同的生活态度摆在我们眼前,让我们自己去选择钟意的生活。
山有枢,隰(xí)有榆。子有衣裳,弗曳(yè)弗娄。子有车马,弗驰弗驱。宛其死矣,他人是愉。
山有栲(kǎo),隰有杻。子有廷内,弗洒弗扫。子有钟鼓,弗鼓弗考。宛其死矣,他人是保。
山有漆,隰有栗。子有酒食,何不日鼓瑟?且以喜乐,且以永日。宛其死矣,他人入室。
译文
山坡上面有刺榆,洼地中间白榆长。你有上衣和下裳,不穿不戴箱里装。你有车子又有马,不驾不骑放一旁。一朝不幸离人世,别人享受心舒畅。
山上长有臭椿树,菩提树在低洼处。你有庭院和房屋,不洒水来不扫除。你家有钟又有鼓,不敲不打等于无。一朝不幸离人世,别人占有心舒服。
山坡上面有漆树,低洼地里生榛栗。你有美酒和佳肴,怎不日日奏乐器。且用它来寻欢喜,且用它来度时日。一朝不幸离人世,别人得意进你室。
《国风·唐风·山有枢》是先秦时代晋地的民歌,晋地,大家应该很熟悉,就是今天的山西附近。这首诗歌从语言到场景都十分的日常,描绘了一位友人的热心劝勉,他见自己的朋友坐拥财富而不知享乐,忍不住扼腕叹息,于是用非常诚恳的态度相劝。这幅场景我们也许非常熟悉,像极了街头巷尾,邻居相遇时的寒暄,或是逢年过节,亲朋好友间的攀谈。谈话的内容并不高深莫测,带着普通生活的烟火气,也带着市井小民的生存智慧和狡黠。
不过诗人所劝导的这位朋友,身份不同,大概是一位贵族,这些可以从诗中描绘的饮食起居看出端倪。
第一章中,诗人提到了这位朋友的衣着车马。而形容衣着的“弗曳弗娄”,可不是日常的打扮,《礼记‧玉藻》中记载贵族祭祀时的情景:“执龟玉,举前曳踵,蹜蹜(sù sù )如也。”捧着圭玉礼器,长袍曳地,小步前行。 布匹在古代是相对珍贵的物品,在货币经济不发达的时代,甚至可以充当一般等价物,代替货币的功效。长袍曳地其实更多是一种装饰性功能,是为了彰显身份气度进行的设计,汉文帝在推行节俭方策时,要求后宫妃嫔“衣不得曳地,帐不得文绣”,避免不必要的开支,后世因此诞生了“衣不曳地”的成语来形容衣着朴素。而“驱”、 “驰”所指的也并不是寻常意义上的赶路,而是田猎郊游的娱乐方式,这种娱乐生活需要动用大量的人力和物力,没有一定的财富地位,就不能拥有这样悠然气派的生活方式。
第二章中,诗人的笔触转向了朋友的房屋和钟鼓,宽广的庭院房屋需要洒扫维护,精美的编钟鼓乐也需要市场演奏才行。至此,我们大概已经可以得知,这位朋友并非是真正的吝啬了,因为越是吝啬的人,对自己的财物保护欲越是强烈,他们可容不得自己宝贵的财物被随便浪费掉,一定要收拾得整整齐齐,光洁如新,自己关上门来静静欣赏时才能心满意足。
文中的友人也许是真的很忙碌,又或者是喜欢勤勉认真的生活方式,所以他家资丰厚,却也没有享乐的心思和行为。有趣的是,诗人不仅洒脱,而且洞察世事。钟鼓作为重要的礼乐器物,很多时候会跟随它的主人埋入黄土,共赴幽冥。直至机缘巧合,才能再见天日,如今在博物馆中,看到整套的编钟陈列在展馆里,“他人是保”的预言也算得到了印证。
第三章是全诗的中心,“且以喜乐,且以永日”则是升华的点睛之笔。平实的口语中,喜乐与永日异军突起,它们不是简单的叙述,更多的包含着对生命与时光的思索,帕斯卡曾说“给时光以生命,而不是给生命以时光”,让有限的生命拥有更多的美好隽永,先民们点破了诗的真意,“诗意的生活”是一种很高远的境界。这句点睛之笔,同样也昭示了诗的主旨更倾向于劝勉而非讽刺。
钱钟书也是这种观点的支持者,他说:“此诗亦教人及时行乐,而以身后危言恫之,视《蟋蟀》更进一解。”他的评论中有两个细节十分有趣,一是人们在谈到《山有枢》时往往会考虑诗歌的排序和主旨,把它和前一篇的《蟋蟀》联系在一起进行思考;另外,教人及时行乐,而以身后危言恫之,这种形式的诗歌谚语在平民百姓之中颇受认可。
明清话本小说中,时常会出现这样的诗歌。《红楼梦》第一回写跛足道人度化甄士隐,唱的是《好了歌》,一开头就讲,功名利禄虽然人人追求,却如过眼云烟,靠不住的:“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接着又唱金银、娇妻、儿孙都忘不了,到头来全如电光泡影,一切皆空。虽然远隔千年,但《好了歌》却继承了《山有枢》的精神。
与钱钟书同时代的学者傅斯年则根据诗歌引发出一个观点:“及时行乐,而多含悲痛之意”。这是《山有枢》精神的另一个侧面,兵燹(xiǎn)、战乱、洪水、饥荒、瘟疫……它们让古人对命运的无常,相聚的可贵,生命的短暂有着更加刻骨的感怀与思索。洒脱用来对抗的,往往并不是纷繁的事务,而是命运的阴晴。因此,及时行乐的诗篇中,往往夹杂着一种慨然,它是一种不问前程勇敢。
本期配乐剪辑自贾鹏芳《義よ永遠に》、罗启瑞《幽静沁人心》、伍芳《逍遥》
第二十一期《国风·卫风·氓》
《国风·卫风·氓》
氓(méng)之蚩(chī)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匪我愆(qiān)期,子无良媒。将(qiāng)子无怒,秋以为期。
乘彼垝(guǐ)垣(yuán),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尔卜尔筮(shì),体无咎言。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xū)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dān)!士之耽兮,犹可说(tuō)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自我徂尔,三岁食贫。淇水汤汤,渐车帷裳。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三岁为妇,靡(mǐ)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兄弟不知,咥(xì)其笑矣。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及尔偕老,老使我怨。淇则有岸,隰(xí)则有泮。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译文:
憨厚农家小伙子,怀抱布匹来换丝。其实不是真换丝,找个机会谈婚事。送郎送过淇水西,到了顿丘情依依。不是我愿误佳期,你无媒人失礼仪。望郎休要发脾气,秋天到了来迎娶。
爬上那垛破土墙,遥向复关凝神望。复关远在云雾中,不见情郎泪千行。情郎即从复关来,又说又笑喜洋洋。你去卜卦求神仙,没有凶兆心欢畅。赶着你的车子来,为我搬运好嫁妆。
桑树叶子未落时,缀满枝头绿萋萋。嘘嘘那些斑鸠儿,别把桑葚吃嘴里。哎呀年轻姑娘们,别对男人情依依。男人若是恋上你,要丢便丢太容易。女人若是恋男子,要想解脱难挣离。
桑树叶子落下了,枯黄憔悴任飘摇。自从嫁到你家来,三年穷苦受煎熬。淇水茫茫送我归,水溅车帷湿又潮。我做妻子没差错,是你男人太奸刁。反覆无常没准则,变心缺德耍花招。
婚后三年守妇道,繁重家务不辞劳。起早睡晚不嫌苦,忙里忙外非一朝。谁知家业已成后,渐渐对我施凶暴。兄弟不知我处境,个个见我哈哈笑。静下心来细细想,独自伤神泪暗抛。
当年发誓偕白头,如今未老心先忧。淇水滔滔终有岸,沼泽虽宽有尽头。回想少时多欢乐,谈笑之间露温柔。海誓山盟犹在耳,哪料反目竞成仇。莫再回想背盟事,既已终结便罢休!
《氓》算是一首叙事诗,以一个女子的口吻,讲述了她和心上人相恋、成亲、生出嫌隙到最终离婚的过程。全诗一共六段,分成三个部分,分别描写了两人结婚前的甜蜜、结婚后生活的不幸和离婚后女子的无奈和悲哀。整个故事从开始到结束,情节基本完整。表达的情感则是婉转跌荡。
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人们对《诗经》的解读也渐渐返璞归真,一般学者都会从写作者本人的角度出发,以质朴的眼光看待一首作品。这样,《氓》便是一首普通的抒情叙事诗,是一位勇敢追求爱情的女子,发现心上人不值得自己的爱情,勇敢选择结束这段感情后,为自己写的一首哀歌。
心上人一出场,就吸引了女主人公全部的注意力。这个人抱着布匹,假装是来做生意的,其实这不过他想来见女子一面的借口,两个已经私定终身的青年男女正在商量最终的婚期。这是个甜蜜的开场,但剧情接着发展,他们的爱情遭遇了一点小波折——男子来求婚,却没有请正式的媒人来提亲。
古时婚姻要经过六礼,符合规定礼法的结合,才算是明媒正娶,会得到政府的认可、亲属的祝福。相反,私定终身的有情人,即便最后生活幸福,也难免被人指摘。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的父母野合而生孔子,就是说孔子的父亲并未经过六礼就娶了他的母亲,不算正式的婚姻。
而《氓》的男主人公也是这种情况,这在当时的中原正统诸侯国是非常不合礼法的。然而男子不仅没有反省,还气愤不已,女子没办法,只好妥协了,两人订下婚期在秋天。
这首诗来自《卫风》,所以这位女子应该是卫国人。卫国是东周时期一个实力较弱的小国,位置大概在今天的河南黄河以北、河北邯郸以南的地区。诗中提到的淇水是黄河的一个小支流,到今天依然存在,就在河南省的林州市。女子是卫国人,但她的心上人却是身份成谜,这也为她日后要经历的感情挫折埋下了伏笔。
有学者认为,“氓”字由亡和民两个字组成,所指应该是失去国土的流民。由于是流民,在本地没有家族、也没有财产,自然无法找到合适的媒人。偏偏女子深情不移,每天都要爬上墙头眺望,看男子是否回来找她。在度过一段蚀骨相思的时光后,两个人终于结为连理。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一句,是《诗经》中典型的比兴手法。用桑葚的的生长状态来比喻自己的年龄和生活,从新婚时的幸福美满,到色衰后丈夫变心。女子最终与丈夫离婚,坐上马车渡过淇水回了娘家。
诗的最后两段,是女子对这段感情的反思,回想起年少时的快乐时光,再想到今天形单影只,女子只能独自喟叹。然而又能怎么办呢?她也只是一个只能依附丈夫兄弟生活的女子,只能“亦已焉哉”,既然已经这样了,那就只好算了吧。
整首诗只有两个人物,却在只言片语中把人物刻画的活灵活现。女主人公善良、勤劳、单纯,一心希望和所爱的人白头到老。男主人公却狡诈负心,只想打女子的注意。“蚩蚩”这个词,被解释为忠厚老实的样子,这是女子对他最初的印象。直到婚后,女子才发现,日子贫穷困苦,男子原形毕露,三心二意不说,还时不时对她施以暴力。她悔恨、痛苦,但却什么也改变不了,连家里的兄弟都会嘲笑她。然而这位坚强的女子没有忍气吞声,而是毅然决然地结束了这段婚姻和感情。这是一位多么拥有现代精神的女性。
《诗经》中很多篇目都在描写女性,甚至直接出自女性之手。这些女子情感丰富、细腻,或是活泼大方、或是忠贞不渝,每一个都让人回味无穷。《氓》的女主人公不仅及时把自己解救了出来,还在诗中劝诫其他女子“无与士耽”,不要过度沉迷于爱情,颇有今天情感博主的味道。
这首诗篇幅较长、内容丰富,反映了很多先秦时期的民间风俗,是非常珍贵的史料补充。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同的人也能在《诗经》中读出自己想要的内容。那么,你在《氓》中读出了什么呢?
本期配乐剪辑自龚一《湘妃怨》、李祥霆《满庭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