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妈妈圈里,挑食一直是个热闹的话题。
“我家宝宝,不好好吃饭怎么办?”
“我家娃也是,一天到晚吃得太少”
“我们家的一点蔬菜水果都不吃”
“我们家的正好相反,完全不吃肉”
…
每个妈妈都期望自家的娃是个健康的小吃货,我仿佛都能看到屏幕那头,妈妈们的焦虑和无措。育儿这条路上,从来都不乏状况百出,挑食就是一个。我们不怕出问题,就怕找不出问题。当你想要寻求答案和解决方案之前,找到原因能帮你少走很多弯路。就像你要出趟远门,你得明确目的地,才能决定你乘坐哪种交通工具。就像你去医院看病,医生要先问诊,查原因,做检查,才能给你药方子。
从去年到今年,我做了很多辅食方法论的科普工作,但还是会有很多妈妈有困惑,我后来想想,可能是因为没有抓住主要矛盾,直捣问题根源。所以今天我们不聊方法,先聊原因,有时候原因明了了,其实方法就自然有了。
1)添加过早
对于什么时候添加辅食这件事,权威机构、教科书都不能告诉你答案,因为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他们的成长充满了个体差异。就像有的孩子4、5个月后就具备吃辅食的能力,而有些孩子即便到了6个月以后也仍不能接受辅食。吃辅食这事,对于从一出生就只吃液体的宝宝而言,是一次意义深远又富有挑战性的事,它需要宝宝具备咀嚼和吞咽的精细运动能力,而所有的精细运动能力的发展前提都是基于大运动。所以什么时候吃辅食,得看是宝宝是否具备以下2种大运动能力:
a.头控能力
b.支撑时能坐稳
如果宝宝没有完成这两项大运动,就给宝宝引入辅食,从一开始会使宝宝在心里将吃辅食和不愉快的经历划上等号。你可试想一下,让你在颠簸的车上吃东西的心情,就能体会宝宝在吃辅食时的感受了。
有时看到别人家的宝宝吃辅食吃得特别好,我很能理解妈妈想让自家宝宝也尝鲜的心情,但是对宝宝而言,吃东西是一辈子的事,干嘛非得着急这一两月呢?育儿过程中,遵循宝宝生长规律,妈妈们自然会少些焦虑,宝宝的成长有其自带程序,急不来。
2)控制欲太强
追着喂饭这件事,在喂养过程中是屡见不鲜,甚至有不少妈妈会认为这是一种爱的表达和体现。我当初在学营养时,老师讲到婴幼儿板块时说过:现在孩子不吃饭,多半都是亲妈病给害的,我至今都能回想起老师那声叹息。美国做过一项调查,结果显示,80%儿童的挑食和父母强迫喂养有关。
你可试想一下以下的情景:
情景一:你在很享受地吃一样东西,突然有人走过来把你的食物拿过了,还告诉你:这个东西不能吃,要吃这样。
情景二:你已经吃成10分饱了,但盘子里还剩了好几口,你会强迫自己撑破肚皮也要吃下去吗?
情景三:你在埋头专心做你的工作,好心人走过来一会喂你吃这个一会喂你吃那个,这种情况,你保证不会怄火吗?
其实育儿是件很简单的事,我们一直在谈爱和自由,但我觉得这些都太笼统太抽象,以至于大多数家长根本无从实践。爱和自由应该是建立在尊重、平等和共情基础之上,而这一切都应以无条件接纳为壁垒。再回到宝宝吃饭这件事情上来,如果不尊重宝宝胃容量很小的事实和特有的发展规律,如果不接受宝宝口味偏好、如果不设身处地去体验宝宝被强迫时的心情,那么,吃饭这件事,势必会变成一场战役和搏斗。
3)过早引入重口味
这点家里的老人会有这种思维,觉得宝宝不爱吃某种食物肯定是因为没有味道。有时候换位思考,还真得考虑宝宝的特性。宝宝的味蕾可说是最纯净的,他们具备与生俱来接受食物本身味道的能力,如果过早让宝宝尝试了成人的口味后,他的味觉就会有记忆功能,你再给他吃清淡食物时,他的味觉感受阈限就增高了,就很难再接受比他当初尝试的那口“有味道”的食物要清淡的食物了。
4)生病也要喂
宝宝出生后,免疫系统会不断完善,所以在这个过程中难免会出现生病现象,往往这个时候,当妈的就会无比痛心,看着这个可心的小家伙受病痛,妈妈们都恨不得自己来受这份罪。大多数宝宝生病时,胃口都很差,有些宝宝甚至除了喝奶,一点辅食都不愿吃。但有时候妈妈们可能只想着让宝宝多吃点,帮助康复,而忽略了宝宝食欲差的这个事实。其实宝宝生病没胃口,也是一种自我保护机制,本来身体这套系统就要全部调动起来和疾病做斗争,你还让宝宝进食,这时消化系统就多出负担了。既便宝宝痊愈了,也需要一两星期来适应,不爱吃辅食也是正常的。
5)忽略宝宝的心理波动
对于3岁以前的宝宝而言,获得安全感是他们健康成长的基石保障。环境、看护人的变更、妈妈的暂时离开、气候的改变等等都会引起宝宝的心理波动和不安感。宝宝的成长充满了勇气,突然变化的事物,对于他们而言,无异于一个突如其来的压力源,有些宝宝会用哭声来表达他们的不安,而有些宝宝会表现出无精打采、食欲下降、警觉。他们需要有一个应对和适应的过程,然后通过这个过程获得成长。你想想,成人心情不好时,有时也会不吃不喝,何况是小宝宝呢!妈妈们不妨先安抚宝宝的情绪,然后再来考虑喂养这件事。
在育儿过程中,我一直在和大家分享一个观念:尊重宝宝自带的成长程序,妈妈少一份焦虑,宝宝就多一份保障。愿天下所有的的妈妈多一份平和,育儿路上,有我陪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