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年4月份依次读了武志红的《巨婴国》、王小波的《黑铁时代》、盐野七生的《罗马人的故事VI:罗马统治下的和平》、加西亚·马尔克斯的《爱情和其他魔鬼》、菲茨杰拉德的《那些忧伤的年轻人》。
4月份,杂事冗多,情绪波动较大,阅读速度受到很大影响,不过最终还是完成了阅读计划。本打算利用“五一”假期中的29号和30号完成读书笔记,但是在假期第一天的一大早,我就激怒了陈大宝同志,开始了到现在为止还在继续的冷战。我们的冷战也是一种交流,看似镇定自若,实际上却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时刻注意对方的冷漠行为,然后给予更冷漠的反击。因而四月份的读书笔记没有及时完成,一直推迟到今天才提笔。
【1】《巨婴国》(武志红 著)
《巨婴国》是上海香蜜阅读小组“共读活动”所选出来的一本书。
这本书之所以被大部分成员推选,一个原因是它在年初所产生的“现象级”阅读热潮,另一个原因是它已经“下架召回”了,用民间的话说就是被“禁”了。这就更增加了我们的好奇心,去淘宝买盗版也要读,我阅读的版本是由好心书友上传的PDF打印并装订成册的自制版。
它之所以被“禁”,据说是因为触及了国民的劣根性,劣根性确实是有触及到,但不足以被禁吧,具体的内部原因到底是什么我们也不得而知,我也没必要也没能力去追究。另外,出版方也公布了“下架通知函”,排除其他的法规和政策原因,它因为“质量不合格”而下架召回。具体如下图:
我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屡屡觉得它“逻辑不通”、“结构紊乱”、“案例失当”、“表述不准”,章节之间缺乏连贯性,存在重复论证,多处强行推导并得出结论。所选案例基本是他自身、有心理疾病的咨询者、热点新闻当事者,而非更普遍的全体国民,甚至很多案例是影视作品中的人物分析,像《感情寂灭的一代宗师》就完完全全是一篇影评。还有一个案例是“2013黄洋投毒案”和“朱令案”,涉案者所用化学毒品均为“铊”,因为“铊”和“它”同音,便强行推导出中国为“互害型社会”。根本就没有因果关系啊,这样的论证让人忍无可忍。实在是“粗制滥造”的一本书。
如果这本书只是作为作者的一个文集或案例分析,也说得过去。但是开篇荐语就是“国内心理学家系统透视中国国民性”,这又的确是失当的,是“质量不合格的”。一本书通读下来,我恰恰觉得它“缺乏系统性”。“巨婴”的概念特别好,但作者的知识、思想体系还没有完全坚固成形到支撑它。“巨婴”现象存在,但既非普适全体国民、也非“中国”所特有,所以《巨婴国》这个书名真是取大了,有失客观性。所以被“下架召回”也是应该的。
虽然我觉得它被“禁”是应该的,但我并不反对武志红的“巨婴”概念。
在阅读此书的过程中以及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一直都在想一个问题。假设“巨婴”现象存在比例占到50%,那么在现有的国家运转秩序中,又是谁在供养那些“巨婴”?(这也是我用《谁在供养那些“巨婴”》作为4月读书笔记的标题的原因。)
我自己想到的是以下三种状况:
(1):正常的人自愿地供养“巨婴”,那么这些健康的成年人是有爱和奉献精神的,“巨婴”也是幸运的,这样的国度也算幸福。
(2):正常的人不自愿地供养“巨婴”,那么这些正常的人就是被迫的、反抗的,这两者之间就会发生战争,发生战争就有两种结果,要么“巨婴”战败被饿死,要么“巨婴”战胜蚕食正常的人。这种“适者生存”也是人类和自然界的常态。
(3):“巨婴”与““巨婴”相互供养,给予对方需要而自己多余的“养分”,那么这也是一种共生关系,无可厚非。我个人一直坚持“带病生存”而非健康准确地生活。
“巨婴”也有“巨婴”的世界,把他们写成荒诞或者神话小说,也挺好玩的,名字就叫《巨婴国》。
另外,这本书还是有许多闪闪发光的地方的。我自己做了好几页的摘抄笔记,那是实实在在的认同。虽然大多数是武志红对其他哲学家或心理学家甚至是网友的理论的复述和引用,但至少是作者发现并把它们带到我们面前的。和作者一样,我也特别喜欢以色列哲学家马丁·布伯的一段话:
“你必须自己开始。假如你自己不以积极的爱去深入生存,假如你不以自己的方式去揭示生存的意义,那么对你来说,生存将依然是没有意义的。”
这也是我现阶段正努力做的:认识自己、接受自己、认可自己。
【2】《黑铁时代》(王小波 著)
本来没有打算在这个月读这本书的,王小波的《黄金时代》、《白银时代》、《青铜时代》已经各读了2遍,《黑铁时代》是唯一一本没有完整读过的短篇小说集,不舍得,读完就再也没有了。4月11日是小波逝世20周年纪念日,各大公众号都在发文纪念,一说起小波,我心中便涌出无限柔情,没办法忍了,把最后的珍藏拿出来读了罢。
李银河说:《黄金时代》是写现在的,《白银时代》是写未来的,《青铜时代》是写过去的。
那么,《黑铁时代》就是“黄金”、“白银”、“青铜”的混合体,有写现在的,有写未来的,有写过去的。
王小波本质上是一个科学家,他有科学家的批判精神,他写文章就是在做实验,从写作中追寻真理。
我喜欢王小波,也喜欢村上春树、刘慈欣和马尔克斯,随着阅读的递进,这个名单肯定会有所增加。我爱他们就像爱生命,他们就是太阳般的存在,遇见他们的一瞬间,就像从黑暗走进了光明。
很奇怪,都是男性作者。我并不是刻意去读男作者的书,相反,我会有意识地去读女作家的书,像杜拉斯、张爱玲都没能喜欢上,我喜欢并尊敬杨绛,但还不到非读不可的地步。总觉得她们的文章只有灵魂,没有肉,吃起来不过瘾。我只有吃着带血的肉才能津津有味。
【3】《罗马人的故事VI:罗马统治下的和平》(盐野七生 著、徐越 译)
《罗马统治下的和平》讲的是公元前29年至公元14年奥古斯都执政时期的古罗马历史。因为缺少了情感八卦,奥古斯都读起来特别乏味,我基本上是一目十行地读完了,但实际上要读好这本书至少得需要一张欧洲地图、一个笔记本(纸)、一支笔,Excel和思维导图软件。
这本书比较适合公务人员和公司老板们阅读,涉及到的军事、经济、法律、城建、宗教、艺术和文化,事无巨细,全都一一道来。
我真是佩服日本人心底的那口气,沉沉稳稳,不焦不躁,的确具备匠人精神。
【4】《爱情和其他魔鬼》(加西亚·马尔克斯 著,陶玉平 译)
真可怜。谢尔娃·玛利亚只是一个从小被父母遗忘在角落,与非洲奴隶一起生存的小女孩,在十二岁前夕又被狗咬伤了而已。于是便被认为魔鬼附身,那些认为玛利亚着魔的人才是真正的魔鬼吧,而德劳拉对小女孩产生的爱情或许是最大的魔鬼。
我们得到的是我们失去的,我们失去的是我们爱的,我们爱的是我们为之犯罪的,我们为之犯罪的是我们得不到的。
马尔克斯的小说是用显微镜放大的现实,看着荒诞古怪,但那就是真相。
【5】《那些忧伤的年轻人》(菲茨杰拉德 著,姜向明 文光 蔡慧 译)
这本书应该叫做《那些有钱人的忧伤》吧,写的全都是富家少爷、小姐和少奶奶的爱情故事。
菲茨杰拉德写的虽然是美国二十世纪一十年代的故事,100年过去了,但现在读起来仍旧非常小资和时髦,一点也不过时。20世纪初的“美国梦”和现在的“中国梦”非常相似,对金钱的追求、物质的享受,甚至对小孩的教育都非常非常相似。
文光和蔡慧各自翻译的《阔少爷》和《冬天的梦》遣词造句有点像生手,读起来磕磕绊绊。而姜向明翻译的《宝宝派对》、《赦免》、《贫儿马丁·琼斯和威尔士王子》、《明智之举》和《格里卿四十次眨眼》读起来就通畅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