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帆齐微课】
“铭铭,早餐要吃什么?”一个周末的清晨,二姐起床走出房门,睡眼惺忪的问道。
“我要吃小笼包。”两只小眼放着光,蹦着从沙发上站起来喊道。此时,等着大人喂食,已经很久了,二姐又起晚了。
“那你自己出去买回来吧。”二姐一边说,一边走进书房,拉开抽屉拿出3元90年代初的旧纸钞递给我说:“买一笼包子,再买两碗豆浆,一根油条。”
说完,我拿上钱,穿上鞋,夺门而出,快速的跑下楼,往南边街尾的小笼包子铺跑去......
儿时的家,在重庆开县的老城区一栋路边精美的7层住宅里,我姐说建好之初,是当时城里最高的一栋建筑,是父亲和农村老家的亲戚邻居一起筹钱到城里修建的。
我家除了4楼一百多平的住宅外,还有一块一楼向外的地。在住宅西边,也就是建筑背面朝西的方位,建了延伸出来的四合院,主要用于日常的会客公务,院中的空地也用来停车。四合院外延伸至河边的地带,是父亲的牛奶场。
6岁以前,我在那里生活了4年。是2岁,才从奶妈家回到自己家,不能叫爸妈为爸妈,因是超生的,所以只能叫二爸、二妈(二伯,二伯母),回家后两年多,爸妈也就离开了。
那时候不记得那么多不幸的事,也不知道什么是家破人亡,整天想的就是有没有好吃的,好玩儿的。吃小笼包,就是我儿时记忆中最美好的事情之一。
走去包子铺的路上,偶有微风袭来,在周末的清晨显得格外清爽、宁静,路过一间学校,和一棵要好多如我一般大的孩童,才能围抱的梧桐树,记不清那天穿的什么衣服,也不记得是何时辰。
街上人还不算多,应当是在周末里大家都要睡个懒觉吧,就跟我二姐一样,我坐在客厅等了很久她才起来。偶尔听到自行车的铃铛声从身后传来,像是在提醒我,要靠路边行走。
三步并两步的,走完一段不算短的街道,到达了位于街尾和桥交叉处的包子铺,那在当地可是小有名气的。在平日,总是人多的挤不进去,上幼儿园很赶的时,不奢望能吃上她家的早餐,印象中能吃上她家的包子,也就只能是在周末了。
踉跄的攀上几步高高的台阶,走到店外,一眼望进去,店内零星有几个顾客在用餐。
时候还算早,排队买包子的人不多。轮到我时,一位中年老板娘爽朗的笑着对我说:“小妹儿来啦,今天要吃啥子嘛。(重庆乡音)”显然,我是这里的常客,老板对我很熟悉。
“老板儿嬢嬢(重庆话里的阿姨),我要一笼鲜肉包子,两碗豆浆,一根油条。呐,把钱给你。”我熟练的说道,一点儿不像个4岁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