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家长朋友好:本周课程——《动作描写绘真人》。本周课后学习任务:第一,完成《让鸡蛋浮起来》的实验,收集作文素材!第二,让孩子以父母身份体验父母教育训导孩子的经过和场面,请家长扮演一次孩子,配合孩子完成作业,收集作文素材,收到回复!
这是我师父大兵笑长给五年级的孩子们上完课后布置的作业。第二个作业非常亮眼,让孩子和家长角色互换,设身处地地体验教育训导环节的感受。相信认真落实的家庭会在这一次作业中收获巨大。除了作文收集到了素材,对家长的教育方式也会形成影响。
可是执行起来并不容易。
这不,一个家长这样反馈:收到!昨天接他的路上就批准他随意“教训”我了,他还没准备好胆子。
写完这些,还在文字后还加了一个哭的表情。
薛老师理解这个家长的心情。因为关注孩子的成长,所以找到了对学生语文学习兴趣有帮助,对孩子素养养成有助益的四真大语文,这是一个用心的家长。
也正是因为用心,所以老师布置的作业,她自然会努力配合完成。不就是扮孩子让扮家长的孩子教育训导一顿吗,有什么难的!
的确,这个任务对家长来说是非常容易的,因为在家里有权威的是家长,是父母。孩子会得到关心,可是权威这个东西好像和孩子无关,而且有些家庭,孩子得到的关心也是因为服从才得到的。
薛老师见过一些家长因为孩子表现好而承诺要增加一点当月的零花钱,因为孩子表现不好而警告要克扣一点当月的零花钱。于是孩子就表现得非常老实,于是父亲满意了,因为他抓住了孩子的软肋,只用一句话就让孩子不再调皮。
这样时间久了,孩子一看到父亲,就想到了自己的零花钱,父亲一高兴,他知道这个月会多一点零花钱,父亲一不高兴,他知道这个月又有一些东西不能买了。父亲的喜怒成了他零花钱增减的标准,孩子也只能为了零花钱而掩盖自己真实的想法,曲意逢迎,换取虽不多却足够诱惑的可供自己支配的零花钱。
于是无形中,孩子学会了察言观色的服从。薛老师也终于明白,为什么很多人长大了,会以“只求无功,但求无过”当作自己的终极追求。无功虽然是我无能,无过可以证明我是服从的。服从,得到应得的,就已经满足了,因为我们从小就是这样做的。
现在好了,余老师留的作业给了孩子们一个机会,让他们换相角色,来表现自己对家长教育训导的理解,本来是好事,可是想把这事做好,对孩子来说照样有难度。
家长配合完成作业,只要放下身段就好,而孩子要完成作业,只有端起架子才行。
可是架子这东西,是虚拟出来的,并不真实存在。离开真实去适应虚拟,会电非常难受。
薛老师见过一个家长,平时经常打骂孩子,有一天心情好了,想抚摸一下孩子的头,孩子却早在家长伸出手的现时蹲下身子,一脸惊惶,瑟瑟地抖了起来。
就像薛老师,平时老婆很少给好脸色,一天回到家,发现了梦中出现过多次的“饭在锅里,我在床上”的情况,居然颤抖着把藏着的烟钱交了出来:太可怕了!
那孩子在作业过程中没有准备好胆子,不就是因为这样吗?
于是薛老师回复了家长这样几句话:慢慢来,这需要一个过程,可能以前他都没想到能够跟家长平等对话,现在要“教训”家长,自然是一万个不敢了。也许他在担心万一哪天父母一不高兴,撕毁契约,自己可能要为这次“放肆”买单呢!想改变,不容易。真得慢慢来。每个家长都需要和孩子一起成长。
改变是痛苦的,哪怕在心里憧憬了多少次的改变,一旦得到,还是会痛苦。不过一旦过了痛苦的时期,就会慢慢幸福起来。
可是作为强势方作为家长能做的,只能慢慢等待。如果因为孩子改变得慢了就失去耐心,那孩子就会更不敢接受对自己有益的改变。
薛老师想起了自己的女儿薛依霏。她今年五岁,她可以对我们两口子说:“有你们这样当爸妈的吗?一点也不懂得让着孩子!”有时我们会无语,有时我们会乐,而当我们没有耐心的时候,就会骂她一顿或者揍她一顿。
真不敢想象, 不久的将来,她会不会也只会用服从,把自己的不满用强颜欢笑藏在内心里。
希望不要这样!
薛老师把这些写出来,是为了和大家共同成长,因为教育孩子是一种艺术,值得我们从当父母的第一天,就好好去研究,直到孩子们长大到可以独立安排自己的生活。
这段时间可能会很长,也可能会很短,但决定其长短的,不是孩子,而是家长。不管这段时间有多幸福,我们也要会毅然结束,而不是主观拉长,享受着照顾孩子的幸福却剥夺了孩子成长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