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在会计师事务所工作了几年,经常会听到同事说我不想做这个了,加班出差太累了,可是又不知道自己想要干嘛,结果很焦虑,工作做的也是越来越不顺心,于是更加不喜欢这份工作,似乎自己陷入了一个怪圈,不能自救。于是就去考取各种证书,来填补内心的焦虑,想要救自己于水火之中。
为什么会这样呢?
我们看到这个怪圈的思维方式是这样的:起源于不想做这个工作了,然后想要换工作,可是又不知道想要干嘛,于是就去学习。而实际上这里面存在三个关键的问题没有被识别并被解决。
第一,为什么不想做这个工作了?是做不好还是不想做?这里介绍一个职业发展模型,包括四个要素:
个人能力:能力、学历、 资源……
个人需求:经济、成长、成就感……
职业要求:结果、绩效、指标……
职业回馈:钱、荣誉……
我们可以先针对自身的情况,清晰的写出这四个要素的内容,然后进行匹配。如果是做不好,则个人能力达不到职业要求,可以有针对性的去提高自己的能力。在会计师事务所需要的能力主要有专业能力,结构思维能力,沟通能力,表格处理能力,可以有针对性的进行学习提高。如果是不想做,则是个人需求与企业回馈不匹配,这就需要理清自己想要的是什么,然后有目标的去学习,去追求。会计师事务所一大特征就是出差加班比较多,相应的个人时间比较少,对于家庭会有所疏忽。有人可能喜欢顾家大于事业发展,这个时候企业回馈就不能满足个人需求,所以需要考虑换一个出差加班没这么常态的工作。
第二,自己想要做什么?自己适合做什么?这里涉及到两个词语:爱好和特长。爱好和特长虽然简历上总是在一个框里填写,但本质却是完全不一样的。爱好代表一个人的兴趣所在,特长则代表一个人的能力所在。能力和兴趣可以完全是两码事。我有个小姐姐从小就喜欢阅读和写作,很早就在报刊上发表小说作品,她坚信自己有写小说的天赋。直到后来她看到著名作家少年时期的作品,她才意识到之前是自己想多了。她小学里被老师选入过学校奥数班,然而她不是很喜欢数学。周围所有亲戚长辈都说“女孩子数学不容易好”“女孩子以后数学跟不上”,说得多了,她也有些犹犹豫豫地信了:“我不擅长数学的,我只要能保住分数就好。”作为一个小学霸她数学应试成绩一直不错,中高考数学都是满分,但她依然畏惧。直到她毕业后阴错阳差,某次接触到数据相关工作,她的领导说了一句:“你对数据处理很有天赋”,从此跨行。这句话对她的震惊不亚于她发现自己没有写作天赋时的震惊。这就是一个兴趣和能力错位的人生。
对于如何找找自己的兴趣,这里提供两个方法:
做霍兰德兴趣测评:做的时候,请留意题目中问“你是否喜欢××”的选项,把所有你喜欢的部分记下来,比如“你是否喜欢整理房间或桌面?”如果你喜欢,请把这个选项记下来。
除了阅读测评结果外,同时也把你喜欢的选项整理出来,这也是了解自己具体兴趣一个不错的方法。(生涯研习社后台回复“霍兰德”获取测评)
列清单:问自己“我做什么的时候最开心?”不考虑它是否可以作为工作来做,比如“我睡觉的时候最开心”、“我看电视剧的时候最开心”都可以。值得注意的一点是:对自己进行一个追问:“还有吗?”直到你再也想不到为止。
整理清单,看看有没有哪些选项是可以用到工作中的?
第三个问题是要学习,学什么呢?怎么选择需要学什么呢?
大部分的人思考的不是“我的目标是什么,到底如何出坑”,而是“焦虑”——那快点学点儿什么啊!!焦虑和目标最大的区别是,焦虑是无方向的,目标是有方向的。
焦虑越多你越没法想目标,越是下意识地学习新东西——抓着一个就不放,然后看别人学,再抓一个。
目标性学习的思路是:
我想做的事情是什么?如果目标是希望成为某人那样,那么他的成功要素到底是什么?
我今天学习的东西和达到那个目标有关系吗?
如果有关系,现在的方式是我当前最好的选择吗?
那么下一步我该做点什么?
如果你能回答这四个问题,你就开始真的上道了。
总结一下:工作中遇到问题了,先想想是不想干还是干不好,若是不想干找到能够满足自己需求的工作,若是干不好,主动提升工作需要的能力;其次,考虑自己想要做什么,根据自己的兴趣及天赋所在,找到自己擅长的,被认可的能力;最后,一切能力的提升都要归结于学习,一定要有目标的学习,才能有的放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