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很喜欢老狼那个时代的音乐,或者说不是喜欢,而是觉得听他们那时候的歌就很舒服。
《晓说》第一季37期里,讲的就是关于华语乐坛的三十年。因为我都是睡前之前听,听着听着就睡着了,一直没有听到后面的内容。只记得校园民谣就是在高晓松、老狼那一代产生和流行起来的。
说到八十年代的音乐,可能就是像《同桌的你》之类的民谣歌曲,但他说那时候民谣不是校园的主流,而摇滚才是。那时候的年轻人都是很热血的,高晓松称《同桌的你》是属于骚柔的歌曲,都是偷着写出来的,怕被人看见笑话。但没想到就成了经典。
其实老狼的歌都很好听,我最喜欢他那首《流浪歌手的情人》,那还是在大冰的书里看到的。然后就开始了解民谣,听马頔、赵雷、宋冬野。虽然之前也听,但由于不了解他们,所以听不出什么感情来。
我们会因为一首歌而喜欢上一个人,也会因为一个人而喜欢上一首歌。
喜欢才想要去了解,而越了解就越会喜欢。
(抱歉,原谅本人拍摄很渣。)
本来我在豆瓣上标记《我们唱》这本书,是以为他里面会写到朴树的故事,我还以为这本书会很大很厚,里面也有那个年代的音乐人的老照片。怪我没有认真看简介。
实话,收到这本书的时候,有点失望,但还是把他给看完了。看完之后,觉得这书写得很有温度,也挺好的。
我听过叶三的名字,却没看过她的书,关于她,书皮上是这样介绍的:“叶三,现供职界面正午,喜欢猫、食物和好艺术的虚无主义者,曾出版《九万字》、《腰斩哪吒》。”豆瓣上和这个简介大致相同。
有的网友说,叶三很毒舌,没想到写书却很温柔。确实,书中文字读来流畅,感情又很饱满,这是女性作家特有的细腻,却又不矫情,故事讲到恰到好处,而不是戛然而止,让人反映不过来。
冯唐在封面上的推荐语这样写道:“其实,文字感觉好的人很稀少,活着的更稀少,叶三是一个。听说叶三还懂音乐,而且感觉还很好。这简直就逆天了。”
像调侃,多半还是欣赏。
《我们唱》写得不是我们唱什么歌,也不是该怎么唱,而是写得关于音乐人的故事。其实里面的人除了老狼、袁惟仁、李志、张楚等我多少能了解一些,后面提到的其他乐队,我甚至都从来没听说过。比如,“五条人”、“野孩子”。所以为了能更了解他们,在读到他们的时候,我就找来他们的歌听上几首。
“五条人”乐队,其实只有固定的两条人,仁科和阿茂,但也有三条或者四条人的时候。叶三写他们的时候,先带我们到广东海丰县溜达了一圈,因为“五条人”就是在海丰开始的。他们的歌都是用海丰话唱的,我听了,没有歌词,听不懂。但感觉很潇洒。
音乐人梅二一直建议阿茂,演出的时候要有歌词PPT,怕观众听不懂,不会有任何感觉。
摩登天空的艺术总监张晓舟说,使用什么语言唱歌,是音乐问题而非意识形态问题,怎么舒服就怎么来。
大多的音乐人还是会选择坚持自我的,就像“五条人”,他们一直用方言创作,他们也没有明确的“音乐人”的自觉,对音乐的理解就是:“我们有我们自己的标准。”
关于他们一路走来的故事,我还是不说了,大家还是看书去吧,反正不容易。
我觉得组乐队的人都很不容易,“野孩子”乐队也是如此,一路兜兜转转的,也有想放弃的时候,却还是舍不得不做音乐。因为音乐是他们的最爱,也使他们自由。我也是在书中才知道张玮玮和郭龙是“野孩子”乐队的,我很喜欢他们的《米店》。老狼在《我是歌手》里就唱过这首歌:“一首拿着苹果,一首拿着命运……”很跳转的歌词,像一首诗。
今天上午跟舍友重刷《夏洛特烦恼》的时候,听到许巍《曾经的你》响起的时候,我说:“我还是喜欢他们那个年代的歌。”舍友也这么觉得,她也爱听老狼、郑钧。我们去唱歌的时候,都要点首《赤裸裸》、《流星》。
好像越是老一代的歌,里面的故事就越多。不像现在,一个电影就出两三首歌,唱得人挺红,记住的人没几个。现在打开音乐的时候,每天的新歌不是影视剧里的,就是综艺里的。数量是越来越多,但能听到心里的却很少。
前几天我看到赵雷发了新歌《静下来》,给我欣喜够呛。自从《歌手》之后,好像就又消失了一样。后来在腾讯视频上才知道,他11月18号晚上有演唱会。会员能看直播,抱歉,我没有充钱。不过,我很感谢赵雷的新歌下载不要钱。
补充:其实《静下来》最初有大乔小乔版本,也很好听。大乔小乔的音乐也是民谣界的一股清流了。大学的时候开始听他们的歌,哪天再写一下他们。
本来打算推书的,好像又写跑题了。其实我不怎么会写书评,顶多算是个简介吧,让大家知道有这样的一本书就算是本人目前的愿望吧。
以后会加强这方面的写作能力了。
最后,用张晓舟的话总结一下这本书:“这本书呈现了生活与音乐之间一种比较舒服的关系,还显示了一个好的采访者和写作者,是如何在采访和写作的过程中,与采访对象成为朋友的”
嘿嘿,还是引用别人的话,不费脑子。
如果大家对《我们唱》感兴趣的话,可以买来读读,目前豆瓣评分8.6,还是很不错的一本有关音乐的书,所以,作为“音乐书”推荐的第一本,希望大家能够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