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开这本书之前,我以为这又是一本普通的写作教程,直到看到目录,发现和我看过的完全不一样。
看完之后,我觉得,这本书很适合像我一样时不时就要进行一番心理斗争的写作者。它教的与其说是写作技巧,不如说是告诉你作家是什么样的,他们之间的共性,包括从气质、写作习惯、阅读的方法到观察世界的方式。
本书首先是说明,作家的性格是有两面的,一个是无意识——感性、敏感、天真、想象力丰富,一个是意识——理智、成熟、公正。而一个作家必定是能协调好他们,明确它们的分工。
比如,我常常会在写作过程中突然开始怀疑自己,觉得写得这么糟,我写下去还有意义吗——用书里的说法,这就是在原本应该让负责创作的无意识全面接管的情况下,让负责审查的意识跳进来搅局了的结果。
之后也谈到如何训练这两面——尤其是无意识。我们创作的灵感、形式和主题主要就是来自于它。
接着就是关于写作习惯的养成。
一是在每天起床后至少花15分钟(逐渐延长时间以及增加字数)进行自由写作。写作前不看任何文字,这样子能充分保证写出来的文字至少风格上纯粹是自己的。这个可以作为灵感枯竭时的素材库。
第二个练习是在第一个练习的基础上,找一天当中另外的固定时间进行15分钟写作。
想成为作家,就得像一个作家那样去写作。作者在这里发出了本书中最严厉的一个警告——
“如果你总是完不成这个练习,就放弃写作吧。你对写作的抗拒实际上要大于你对写作的愿望”。
这个练习真的变成习惯之后,你会发现写作越来越顺畅。
就我自己来说,在养成每天都要写作的习惯后,发现在写作的过程中,常常会迸发出新的想法,而这种喜悦又会让我更愿意写作。
下一步就是关于检查和批评了。
这是一个很痛苦的过程。这部分也谈到了关于模仿的问题,确切地说,是“陷阱”。很多初学者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会找来自己的喜欢的作家的作品进行模仿。模仿一些技巧并无不可(之后的章节也会谈到哪些是可以模仿的),但是主题思想,作为一个故事的内核,并不适合模仿。
一则是因为故事主旨原本就应当表达的是自己的真实想法而非他人的想法,二来则是因为如果没有理解透彻,很容易闹出画虎不成反类犬的笑话。可以联想下最近的许多翻拍剧,因为对原作的主题理解产生了很大的偏差,这些片子即使生搬硬套原作的剧情甚至台词,最后给人的感觉真是相当一言难尽。
所以,发现自己的品味和优点就显得十分重要了。之前练习累积下来的文章可以派上用场了,作者依据自己的经验谈到如何根据题材和写作特点判断写作者的天赋主要在哪个类型。
热爱写作的大都是热爱阅读的,我们想成为作家,对待小说当然不能像一个普通的读者那样看完一遍就丢一边了。读第二遍的时候,我们要列出一个大纲,写出自己喜欢不喜欢的地方,找到原因,去看看这个作者是如何处理自己写作中面临的困难的。
对于一个作家来说,观察力是必不可少的,作者也在书中给出了训练的方法。
走在大街上,花上十五分钟的时间,集中注意力,假装自己是一个游客,第一次来到这个城市,仔细观察每一件事物,调动自己的所有感官,记住它们的颜色、香味、触感、声音……
或者看到一个路人,观察他,根据你能看到的一切猜测他的家庭出身,他的过往经历——假装自己是个侦探。
让我意外的是,书中还提到作家的休闲方式,只是作者给出的可能会令有的人大吃一惊。
最适合的休闲活动必须具备节奏、单调、无字这三个特点。
比如刺绣、擦地板。很多作者就是在这样的活动中灵光一闪,或者酝酿故事内容。
我觉得与其说是休闲活动不如说是作家在整合脑中素材的活动,或者说是写作前的前置任务。
因为这三点中最重要的无字,其实也就是在“蓄力”,积攒你的写作欲望——可能有的人会有这种经验,如果脑中蹦出一个想法,又没有人分享,手边也没有记录工具。那么在之后找到手机或纸笔时会很流畅地一直写。
所以这招也可以作为在完全写不出东西时的对策:试试远离你的写作工具,到一个离它最远的地方呆着,要不了多久你就会有想写点什么的欲望了。不过这个等待的过程中不能阅读也不能做别的事。
第十四章才真正讲故事创作。顺序从前期准备素材,尽可能轻快且充满信心地写作,到写完之后搁置个两天,直到最后的批评。
作者称之为完整的实验。
值得一提的是,作者说写作要快速,愉快,想不到开头就先放一边。如果感到痛苦就停下来,像前面说的,到一个没有写作工具的地方沉思。
一个技巧就是在开始写作前把第一句话和最后一句话想好。至少能不至于跑偏还迟迟写不完。
这本书中的建议,是否去做,如何去做,还是取决于读者,而效果如何,也是只有各人做过才能知道。对写作抱有一些困惑,一般的写作教程又无法解惑的写作新手,不妨看看这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