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前几年的增长,互联网的人口红利逐渐消失,电商在一线城市已势成水火,但是作为拥有更大人口基数的农村互联网能力薄弱,无法进入。 最新得到的数据显示,实体商场的销售额正在回升。
实体店铺最大的优势无疑是体验感。给顾客带来的场景化、体验化的购物经历,此番魅力远非鼠标显示屏可以比!
我们来看一下来自美国的实体经营的案例:
美国著名的青少年服饰连锁UrbanOutfitters有一家旗舰店开在纽约曼哈顿的HeraldSquare,占地达5300平米。
这家店的设计是颠覆性的。卖衣服已经不再是唯一的焦点,这里已经变身为彻头彻尾的“lifestylecenter”(生活方式中心),顾客在里面有无穷无尽的事可以做,呆上几个小时不成问题。
在里面有:
为配合怀旧风,这里配备了超过1000种黑胶唱片-由合作商、来自加州的唱片店AmoebaMusic精选,其中400种老唱片只能在这里买到。
于是,我们看到,商场经营者对于购物体验的创造能力越来越强。这些不遗余力地致力于体验场景打造的商场真正地生存了下来,而那些传统意义上的百货商场却几乎已被淘汰。
在这些以体验为经营突破口的商场中,有一支定位更加清晰而高端:
以专注文化艺术领域的品牌塑造为主题的商业中心,已经异军突起了。
商场和购物中心正逐步成为文化和艺术演出及展示的新承载平台
1、中国艺术需求增长明显,艺术消费与发达国家差距比较大。
2011年以来,国内艺术演出观众人次及演出收入双双呈现增长趋势,随着演出团体更加多变、短小、轻灵,也为艺术演出进入商圈和购物中心提供了更多可能性。
然而,与国际水平相比,当前国内的文化产业消费依然有较大差距。目前,中国文化产业占GDP比重仅为3.1%,远低于美国、英国的23%和17%。。
其中上海的艺术活动数量大大低于纽约和伦敦。分别仅为纽约、伦敦的26%和18%。
在这种形势之下,沪上各大购物中心,都卯足了劲抢占文化领域的蛋糕。
以上海开业一年的晶品购物中心为例,我们来看看已经确定的艺术节目单:
涂鸦设计师和晶品的跨界合作装置、VESPA车身涂鸦、涂鸦艺术WORKSHOP;
联合LOVE RADIO打造JAZZ Outdoor Parties,邀请灵魂歌手进行LIVE演出;
晶品手作坊Artisan Bazaar手作创意好物的展示和互动……
2、购物中心艺术主题的形成有利于提升营业额及租金
一方面,公共空间用于艺术活动的展示,其潜在的租金收益也相当可观,改变了原有商场模式只能在固定铺位收租的经营方式;另一方面因为艺术活动的介入,为购物中心商家创造了品牌宣传及产品展示的机会,同时又反过来促进了商铺租金的增加。
3、以文化为灵魂,以文化为品牌注入精神气质
在物质发达的当下,对消费需求而言,已经到达了“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的阶段。文化元素的注入,起着抚慰心灵、引领精神感悟的作用,在纷繁铺陈的物质面前,更加让都市白领有着心灵上的宁静和放松。
诚品书店的吴清友曾说过,“没有商业诚品不能活,没有文化诚品不想活。”如今台湾的诚品已经成为世界看台湾文化的一个窗口。
另外服装品牌创造了“方所”,因为文化元素的导入,方所在广州太古汇的店,两年就实现了盈利。
艺术在购物中心的未来发展
1、未来艺术活动结构中的东方传统艺术将会成为重要部分
早于晶品购物中心开业的,沪上另一家以艺术为定位的商业中心:K11,这个名字的来源就是东方文化里的“虚实共生”。
目前,购物中心更多艺术形式来自西方,随着中国传统艺术的复苏和地位提高,包括唐装、民乐、书法、民族艺术等将逐步进入购物中心的视野,随着更多国内零售品牌的崛起,更加符合中国人文化基因的各类艺术形态也必将在购物中心占领更大舞台。
2、艺术、商业与购物中心跨界将广泛开展。
更多艺术经纪机构、品牌零售商将开展跨界合作,全方位对接资源和创新商业模式。
就在9月初,晶品x林子楠xVespa跨界艺术展中,就让参与的观众体会到这一新颖的艺术形式。现场展示了以林子楠为代表经典风尚的Vespa车身涂鸦的跨界作品,与购物中心的中庭主装置相互辉映,代表了晶品购物中心的风格,既遵循经典,也崇尚前沿时尚。
2014年由法国著名雕塑艺术家Nathalie Decoster所设计的雕塑作品—— “寸阴是惜”(Time is Passing) 在晶品落户,与遥在法国戴高乐机场的同一作品相呼应;晶品不断带给顾客贴近生活的大众艺术,以独具艺术感悟的商业运作,使其在沪上一干商业地产中脱颖而出,获得了2014年商业地产奖和2015上海零售风云榜文创风尚奖。
在文化思维运营下的商业地产,焕发着不一样的韵味。商业地产与文化艺术主题结合来破解同质化,吸引消费者更多地停留于商业地产中,这一命题未来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但是我们非常高兴地看到,先行者如此大胆,又如此优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