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所有配图均为朋友原创
昨天返回老家,安顿好老人和孩子,今天一早又要返沪,形色总是匆匆。直到昨晚吃完晚饭,才突然记起答应一个儿时的好友,回老家就一定要见一面。于是草草地电话联系后,跨上父亲买菜的破旧自行车,乘着月色,疾驰在生养我的江南小城里。
朋友姓陈,比我大1岁。我们4、5岁时便认识,住在城北蛟桥的西横街一带。相传那是西晋大将军、阳羡第一人物——周处斩蛟之地。从我家的后窗就能看到他家的前门,是邻居。直到我11岁那年,那一带的老宅都被拆干净,新房造起后,我没能再搬回去,而他家依旧在老地方。所以从那时起,我们算是暂别了。
朋友长得很俊朗。多俊朗?翻开90年代早期林志颖和郭富城的海报就知道了。这还真不是吹牛,他进初中的头一周,全校的女生都在议论他,有暗送秋波的,有含情脉脉的,有热情洋溢的……总之,没有不喜欢他的。
但是,朋友其实一直不是很自信的人,用他自己的话说,直到五年级带上助听器前,他一直生活在混沌的声音世界中。小时候的他喜欢唱歌,但总是不敢大声唱;喜欢表演,但总会引来一些不知所谓的笑声。11岁后,我们只见过两三面,都是偶遇。最近一次见面也是在十几年前了,好在那时他留了我的电话,我也十几年没换号码,算是万幸没有彻底失去联系。
回到那个熟悉的街口,似乎时间在脑海中倒流,虽然两旁的建筑早已面目全非,但熟悉的感觉还是一样。不夸张的说,闭着眼睛,一切仿佛还在30年前。
朋友的身影熟悉又陌生,头发虽然白了不少,但俊朗的外型依然还在。不用寒暄客套,从小时候的人和事,一直到长大后各自不同的经历,仿佛就是过了寒假后又一起上课的同桌,唠唠叨叨,没完没了。
朋友现在是老家当地小有名气的摄影师,尤擅儿童摄影,看过他拍的照片的人,都会惊讶于他捕捉到的孩子脸上的纯真和美好。然而让我想不到的,是朋友的工作室却并不气派,甚至有点逼仄,与精彩纷呈的照片并不相称。于是我开始话里有话的提示他,不如把工作室开到大城市去,或者最起码也开到省会,收入提高,名气更大。
朋友为我空了的茶杯续上水,笑笑地和我说起了他过往的经历。他以前是全国儿童摄影大赛的嘉宾,同时期的同仁很多都功成名就,但再去看那些人的照片,和影楼的流水照已经相差无几。他说,要拍到孩子的美好,你得心里干净,和孩子一样纯真,你才能感受到他们并不愿过多表露的真实,才能抓住他们稍纵即逝的灵气。
他说,有人出高价让他去北京干,但他以前也在影楼做过,一天拍20几个孩子,孩子脸上满是疲倦,摄影师拼命喊笑、笑、笑,哪里会有灵气和纯真。他现在拍照喜欢先和孩子玩,直到孩子习惯他在身边,他才会按下快门。
从他那里出来的时候,月色正高,从蛟桥路过,正是看阳羡十景——蛟桥夜月的好时候。夜月很亮,很干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