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重声明:文章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宪问耻,子曰:“邦有道,谷;邦无道,谷,耻也。”“克、伐、怨、欲不行焉,可以为仁矣?”子曰:“可以为难矣,仁?则吾不知也。”
原宪请教什么是耻辱,孔子说:“邦君有道义,应该领俸禄做事情;邦君没有道义,仍然当官拿俸禄,就是耻辱。”原宪又问:“好胜、自夸、怨恨、贪欲都没有的人,可以算是仁人了吗?”孔子说:“可以说是难得的人,至于是不是仁人,我就不知道了。”
让我们来比较一下,佛教中的五毒:贪、嗔、痴、慢、疑。
贪,就是六根生出的贪婪、过分的欲望。对应的是“欲”。
嗔,就是遇到挫折后的怨恨、愤怒。对应的是“怨”。
痴,就是愚痴蒙昧,自是非他。对应的是“伐”。
慢,就是目中无人,即使别人比自己强,也会轻慢不屑。对应的是“克”。
原宪能够说出五毒中的四毒,令我非常惊异。想不到,他有佛家眼光,竟然成为孔子的弟子。孔子承认戒掉四毒是非常难的,但这种提法与“仁”是不同的理论体系,所以,孔子也如实地说:“仁?则吾不知也。”
原宪曾做过孔子的家宰,孔子给他九百斛的俸禄,他推辞不要。孔子死后,原宪隐居卫国,生活极为清苦。子贡做了卫国上大夫后,结驷连骑,看望原宪,因巷陋窄,只能徒步前往。见原宪一贫如洗的样子,子贡关心地问他:“啊呀!你是不是生病了?”原宪回答:“无财谓之贫,学道而不能行者谓之病,我没有病,只不过贫而已。”子贡很惭愧地走了。原宪站在门口,徐步曳杖朗诵着歌颂其祖先的诗歌《商颂》,声满天地,若出金石。
让我们再看看原宪的“行状”,非常像“苦行僧”。更令我相信,原宪就是“儒中高僧”。
据考证,释迦牟尼生活在公元前7世纪或6世纪,略早于孔子。那个时候,佛教还没有传入中华大地。所以,原宪的存在,确实令人惊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