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发现学生的做事能力特别差。
一
布置学生写学校一日常规。
要求两位班干部学生列一张表格,从早上起床到晚上就寝,学生应该怎么做,画一个清单,张贴到教室,以便学生能够一目了然地清晰在校的常规行为要求。
不料,在我给她们的大张彩色卡纸上,学生画了一张表格,又密密麻麻写了满满一张的字,每一节课都重复地写着:“认真听讲、认真做笔记、积极回答问题”等内容。
学生完全没有想到,可以把上课的要求合并在一起,用大字书写。
本想着公示张贴,但看着密密麻麻的小字,即使张贴到墙上,学生也看不清或不愿看的。
真心疼学生辛辛苦苦写写画了三天的时间!
我摇摇头把表格放回到办公桌下。
二
班级要制作小组文化牌,不少班主任把能写会画的学生叫到办公室,发下卡纸、马克笔、胶水等工具,对着电脑,搜索素材,大张旗鼓地做起来。
我回到办公室,刚进屋就被吓了一跳:满屋都是围着桌子、伸头盯着电脑屏幕的学生。
我只好扒开学生,拿出自己的书本、教具,让他们继续制作。
上了半天课,再回到办公室,还有七八个学生在,激烈地争论着。
撤走的办公桌上,一片狼藉:剪过的碎纸片、丢下没合上盖子的水笔、散落的橡皮屑、被堆在一旁的老师们的教案本……
一张桌子上还放着一张又剪过的卡纸,正中央被学生掏了一个圆形窟窿,好似花瓣,又好像挖掉的心脏……
我只好无奈地摇摇头,自己收拾起桌子、地面了。
三
学生找同办公室老师,老师不在。学生向我述说,自己生病了,想向老师借钱。
我告诉他,可以先在医务室记账,下周返校再还,学生偏不,说医务室不让欠账。
我问清是哪个班级,找出现金,答应借给他。
我要学生写一张欠条给我,告诉他,请写清时间、班级、姓名、借的钱数,并写上“下周返校还给老师”的话。
学生随意地从办公桌上找了一张纸,撕了一条儿,抓起笔就写——
XXX,25元钱。
我提醒,写清你的班级和今天的日期。
学生一点点补充着。
我接出纸条,纸条四边像狗啃了一样,既不是长方形,又不是圆形,像随便在地上捡了一张废纸。
我看内容还算完整,也就不再追究格式,摇摇头,放入抽屉,把钱交给了他。
四
199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教育的四大支柱: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
培养做事能力是教育的重要内容。
写写画画,应该说是学生最基本的能力之一,写清楚,写正确,画条理,画整洁,完成后清理桌面……在日常完成作业后,就应该自然完成。
但这种在我们看来是天然要达到的要求,学生居然都做不好,甚至做不到。
写写画画这样的简单事情,做成这样,其他需要更严格、更复杂内容的事情又会做得怎样呢?
究其原因,最重要的就是我们没有有意去教给学生如何做事。
我们往往重视学生的学习,要求学生考高分,上名校。
甚至不少家长时常对孩子说:你只管学习,别的不用管。
教会学生作业写清步骤,书面整洁条理,完成后收拾自己的桌面……
我们几乎从没有扎扎实实地要求过、训练过。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我们往往止于“纸上”,至多以说教的方式告诉学生怎么做,但往往收获甚微。
美国学者、著名的学习专家爱德加·戴尔1946年提出的“学习金字塔理论”显示,在各种学习方式中,实践和教授他人(也是一种实践)是最有效的学习方式。
荀子曾说过: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止矣。
我们要有意地给学生做事的机会,锻炼他们的能力,注意力、动手能力、分享观念、利他意识、节俭意识、生命意识、时间管理……
只有在做事过程中,才能得到增强。
我看到的三个细节只是几件小事,也许,我有些小题大作。
这些事件的影响还很小,即使没做好,代价也不大。
我希望我们的老师、家长能超越应试思想,从学生人生的视角去教育、影响学生,不断培养学生做事的能力,让学生真正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