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有一句诗云:
李白斗酒诗百篇,
长安市上酒家眠,
天子呼来不上船,
自称臣是酒中仙。
这首诗的作者是杜甫,相对而言,杜甫写诗就没有这么潇洒,李白还曾经写诗开杜甫的玩笑:
借问别来太瘦生,
总为从前作诗苦。
为什么李白喝顿酒的功夫,就能写下好几篇诗作,而杜甫却要这么苦逼的熬呢?
是因为杜甫才情不够么?显然不是,主要原因就是,李白写的是古体诗,对格律的要求没有这么严格;而杜甫写的是近体诗,格律方面就有更多的枷锁。
我们来看看这两首诗作。
李白的:
春日独坐寄郑明府
燕麦青青游子悲,河堤弱柳郁金枝。
长条一拂春风去,尽日飘扬无定时。
我在河南别离久,那堪坐此对窗牖。
情人道来竟不来,何人共醉新丰酒。
杜甫的:
蜀相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仅仅从形式上看,并没有什么不同,每行七字,但是请仔细看格律。
所谓格律,就是格式与音律。
古人把汉字音分为平声与仄声,比如“啊——”,还有向上扬的发音,比如“谁”,都叫平声字,凡是往下压的发音,比如“我”、“去”,都叫仄声字。唐朝人的口音当然和今天的普通话不一样,他们的四声也不是普通话里的四声,不过这不重要,重要的是,一旦有了清晰的平仄概念,就可以有意识地来调整诗歌的音色美了。简单讲,就是让诗歌读起来更好听。
近体诗与古体诗格律的区别在这两首诗上就可以看出,首先 看“我在河南别离久,那堪坐此对窗牖。” 很明显,这两句并不对仗;而杜甫的诗作:“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三顾”对“两朝”,“天下计”对“老臣心”,都是很明显的对仗关系。
所以比起近体诗,古体诗要显得自由的多,想多写几句就多写几句,在七言里穿插一点三言,五言,九言,十言都可以,只在韵脚处注意下就好,就是诗中的FREE STYLE。
不是说李白就不写近体诗,而是古体诗自由浪漫,正符合李白的性格,他在古体诗上的成就大大超过了近体诗,所以现在人提起李白,都只公认他为古体诗的巨匠了,当然,在我眼里,写古体诗的第一名,第二名,第三名永远是:曹操,曹操,曹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