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书信息】
Flow
作者: 【美】米哈里齐克森·米哈赖
出版社: Harper Collins Publishers
版次: 2008年经典版(Modern classics edition)
ISBN: 978-0-06-133920-2
【开篇介绍】
曾经有个非常经典的问题: 幸福是什么。 有个经典的回答大致是这样的: 猫吃鱼,狗吃肉,奥特曼打小怪兽。
别笑,虽然这个回答看上去并不那么高大上,但却很形象的描述了幸福的状态:有鱼吃的猫是心满意足的, 因为接下来它可以抛开全世界跑到一边晒晒太阳睡睡懒觉; 有肉吃的狗也是满足的,因为接下来它可以毫无顾忌的做它自己,摇摇尾巴,玩玩游戏,逗逗主人;有怪兽可打的奥特曼也是幸福的,因为有了目标,接下来它要做的事情就是专心打怪。
那么我们人类呢,有了吃的,有了目标,是不是就拥有幸福了呢?
我想,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答案: 对于那些常年饱受战争和自然灾害的人来说,有东西吃就是一种幸福;但对于更多不愁吃穿的人来说,有鱼吃还不够,他们需要更营养更健康的食物来; 对于懵懂的婴儿来说,周围出现的任何新奇事物都是探索的目标,他们可能觉得很幸福; 但是对于成年人来说,公司的业绩目标并不一定代表幸福,为家庭创造更好的物质水平也不代表幸福。
童话故事的结局经常告诉我们,从此以后,公主王子就过上了幸福快乐的生活,但到底什么是幸福快乐,我们其实心里不太清楚。我们觉得,拜托,王子公主哎,有金钱,有地位,有爱情,有权利,他们必须是幸福的,否则我们怎么还有理由相信世界上还有幸福这件事。
在我们看来,幸福快乐是金钱权力的产物,但《心流》会告诉你,这是不对的,幸福与金钱权力不是因果关系,幸福来自于个人自身,每一个人都能训练自己掌控幸福的能力。
《心流》这本书不是一本指导书,它不会教你如何通过饮食健康获得幸福,也不会教你如何通过目标管理获得事业成功。这些方法论都只是治标不治本,无法帮助我们解决现实生活中的焦虑和无助。只有当我们看清楚了幸福是一种什么状态,怎样建立一套可以练习的方式把控幸福,才能够找到适合自己的幸福之路。
接下来,就跟我一起去看看这本书,如有原书需求,请自行购买。
【第一章节】 幸福的谜团
导言
在探讨什么是幸福之前,我们先来看看我们为什么时常不快乐,但是经常假装很快乐。
文明社会的混乱
老一辈人时常告诉我们,生活在当代的我们是比他们更幸福的:我们的物质比他们充足,我们的出行比他们便捷,我们的知识比他们丰富,我们的科技比他们先进。
但是,我们真的比他们幸福吗?面对琳琅满目的商品,我们更纠结于做出选择; 面对随叫随到的出租车和顺丰车, 我们更纠结于司机的人品; 面对唾手可得的互联网资讯信息,我们更痛苦于信息的筛选; 面对各种高科技软件,我们更懊悔花在电子产品上的时间。
你看,虽然社会在高速发展,时代在飞速更迭,我们的幸福指数并没有得到同步提升。
这是为什么呢? 幸福是一个非常抽象的词,我们没有固定的标准衡量。我们对于幸福和满足的体验都只源于掌控。也就是说,如果我们觉得自己能够控制住正在发生或者即将发生的事情,我们就会收获成就感,从而体验到幸福和满足,反之则不然。
早期的人们为了生存需要征服冰山,学习生火,对付洪水猛兽,与野兽战斗,虽然过程很艰辛,但在奋斗的过程中,人类一次次体验到了主观能动性的伟大,感受到了掌控的重要性。
后来,随着科学和技术的发展,人类发明创造的东西越来越多,电灯,电视,电话,电脑,互联网,手机,等等等等。但是,我们却发现自己正在将生活的掌控权交给他人。 不知道吃什么,看看别人都吃什么,不知道穿什么,看看淘宝流行什么,不知道怎么去一个地方,嘀嘀打车走一个,不知道如何打发无聊时间,刷刷朋友圈看别人在聊什么。
失去了主控权的我们就像失去了船舵的轮船,虽然还能前行,但却离目的地越来越远。 于是,我们不快乐,不满足,但我们还需要继续生活,于是我们长期生活在负面情绪的阴影下,越来越迷失自己。
美好生活的假象
也许你会问,既然不快乐不幸福了,我们为什么不能停一停,放慢前进的脚步,等找到了幸福的状态再继续不好吗?
还真不行, 作为大自然生态链中的一个环节,人类存在的意义是基因的延续,而基因的延续只需要我们具备繁衍后代的能力和条件,不需要我们感受到内心的满足和幸福。
为了继续生活下去,为了完成基因的延续工作,人类的大脑拥有神奇的功能,帮助我们至少看上去很快乐。
什么叫做看上去很快乐呢?一种解释是,我们会主动寻找各种方式证明我们自己,比如买车,买房,升职加薪,过上奢侈的生活。通过加入激烈的社会竞争去分散大脑的注意力,让大脑时刻处于有目标的兴奋状态下。
另一种快乐的模式则不同,人们会发挥主观能动性攻击导致不快乐的事件。举个例子,工作5年的我发现竟然晋升能力还不如刚来1年的小明,我不接受这种不快乐,我一定要发挥主观能动性证明自己不比小明差,于是我去找我和小明的差距,发现自己的社交能力太弱,不会主动和人沟通,也不知道如何像领导展示自己。后来,我去买了各种沟通力的书,报名学习沟通的课程,还学习了如何做演讲表达。看上去我很努力,也很快乐。
但以上两种都只能是看上去的快乐,如果从更长远的角度去思考一下,外在物质和目标本身可能就存在问题。 物质条件的提升在一定程度上确实能提升快乐感,我会因为午餐能多吃一吃鸡腿高兴半天,但如果让我多吃100个鸡腿,快乐感就会被剥夺; 提升公司地位在一定程度上确实能够激起我的斗志,让我产生成就感,但如果结果不理想呢,学了这么多,我发现结果还是无法更好的与他人沟通,还是无法得到领导的提拔和赏识,那时的我会怎样,最可能出现两种结果,要么逃离现实,从此再也不碰触升职加薪,做个佛系中年人,要么沉溺于电视游戏等娱乐消遣。
既然外在物质和目标无法给我们带来真正的快乐,我们还得想一想有什么其他的方式能够让我们保持快乐。
内心出发的陷阱
不知道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听说跑步能让你变得更加有毅力, 于是咬牙坚持了1年的跑步运动,但突然某天生了场大病,经过1个月的调养,跑步这件事就再难捡起来了;听说读书能让人明智,坚持认真读书一年并坚持文章输出,但后来因为工作忙就逐渐搁置了;听说画画能让人内心安静,坚持1年的绘画学习,后来因为始终看不到成品就放弃了。
这些都是普通人经常会遇到的困惑,明明之前做的好好的,做这些事情的初衷也是获得内心的快乐,为什么说放弃就放弃了呢?
因为我们没有看清楚幸福的样子。,第一,幸福感源于对于意识的控制,但这种能力不是简单的1+1=2的数学公式,你学过一次就能运用,1年的跑步,1年的阅读并不代表你已经能够掌握自己在这些活动中的状态,这种控制来自于坚持不懈的不断尝试和调整,它需要你投入极大的情绪和意志力。
第二,每一次环境的变动都需要调整自己对于意识的控制方式。 比如说,生病之后你的身体状态发生了变化,你需要重新调整自己的运动节奏从而达到掌控意识的目的,工作繁忙需要你重新调整读书节奏从而更好的掌控意识的控制,而这些,我们都没有去尝试就直接放弃了。
【第二章节】精神能量
导言
前面我们谈论了幸福应该从内心去寻找,而意识就是控制内心的重要环节,今天我们谈一谈意识是什么,如何通过控制意识掌控幸福。
意识
我们常常说不能“以貌取人“,因为外貌在很大程度上由基因决定,而基因不是我们能够随便改变的,整容手术能够改变的也只是五官;那么我们能不能”以行取人“呢?就是说,我们能不能通过一个人的行为来判断一个人呢?
答案是肯定的,我们应该这么做,而且比起听一个人的语言来说,观察这个人的行为更加可取。
为什么这么说呢?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来看看,一个人的行为是怎么来的。
首先我们的大脑会接收到外界的信息(包括我们的五官感触),然后大脑对这些信息进行加工评估,接着形成一套行动指南信号,最后身体各个部位执行这些信号。我们也可以简单概括成:输入,加工,输出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输入的信息是我们的环境赋予的,加工信息是大脑中自动进行的,输出信号其实就是我们的实际行动。倒推一下,我们的行为取决于大脑对于信息的加工体系,而信息来源于外界环境。
这里的大脑加工体系就是我们的”意识“,它能够根据我们的意图,编辑信息,产生千万种不同的行为。
比如说,看到路边躺着一位老人,你会采取什么行动?报警,叫救护车,上前搀扶,还是撒腿就跑? 我们看到的信息是一样的,但是由于意识中的意图不同,我们的行为也会不同。
这时你可能要问了,那为什么有些人会出现前后矛盾的行为呢?前段时间我还在非常认真的研读学术内容,现在我却把同样的时间用在了打游戏上。单从未来收益来看,研读学术的收益是远大于打游戏的呀。
这个问题就涉及到了”意识带宽“ 这个理念。
我们都认为大脑是非常神奇的, 人类现在对于大脑的开发可能还只是冰山一角,但事实上,我们大脑中最重要的意识带宽却不是无限的,据脑科学家的实验分析,在一个时间段内,我们的大脑能够有效处理的信息量只能是7个单位。 所以,当我们在研读学术文章之前需要处理的信息量是低于7 的,那我们的选择就非常理性了,与我们的意识目的一致,但如果我们接触了过多的信息量,大脑意识来不及处理了就会产生混乱,然后直接选择最容易的选项。
精神能量的产生
我们常常很羡慕那些高效能人士,觉得他们拥有把8小时变成16小时的神奇魔法,感叹他们对生活对工作的处理方式,隔三岔五就要去读一读他们的故事,激励自己加油努力。
但其实他们并没有什么魔法,他们拥有的是一种能力:将有限的意识带宽高度利用起来,不断集中注意力做重要的事情。
集中注意力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并不简单。因为这看上去只需几分钟的事情,中间却包含了好几个步骤: 选择信息,从记忆中提取相似参考,评估事件,选择采取哪些行动。
假设你在开车前往度假村的路上发现一辆开成S型路线的汽车,你会怎么做? 首先,你要注意到这辆车,毕竟路上那么多车你不是每一辆都会注意,其次,你要去看看这辆车怎么了,司机什么状态,汽车什么情况,路面什么状况,然后,你要从你的记忆库中提取相关参考信息,比如司机的状态一看就是酒驾,或者汽车冒烟了可能是哪里出问题了,紧接着,你还要评估一下,这个酒驾是否影响你的前行,车子出问题严重吗,需不需要帮忙,需不需要报警, 最后才是行动。
环节中任意一个部分如果存在不足,都会影响到目标的实现。所以,我们看那些高效能人士基本都具备集中注意力的基本要素:信息分析能力,相关经验的积累,评估模型,以及行动力。
好消息是,如果你暂时还不具备这些能力,你依然可以通过刻意练习获得专注力, 每当你发现自己意识低迷时,要求自己做一次简单的专注力训练,比如说半小时整理卧室的衣柜,先选择哪些衣服要摆放出来,哪些衣服要放入收纳箱,这时需要收集记忆中的数据判断哪些衣服好久不穿了,评估以后还会穿吗,哪些衣服需要折叠,哪些衣服需要挂起来,最后是行动。很多时候,一件小事就能慢慢培养你的专注力。
当我们能够自如地集中注意力去做一件事情,我们就不会感受到时间的流逝,如果这些事情符合我们的人生目标,心流就此产生,我们的生活会越来越有成就感。
精神能量的损耗
不幸的是,大多数时候,我们被太多的信息流包围,一不小心就容易陷入信息漩涡,导致意识宽带被没有那么重要的信息挤占,那么,当意识和注意力被劫持时,我们会怎样呢?
老张是一位一线操作工,家里经济条件一般,每天开着一辆二手车去上班。 有一天早上上班的时候老张发现轮胎瘪了,换个轮胎要花1000块钱,但是自己手里没有多余的钱,工资要到月底才拿到手,于是,老张想到了一个办法,早上开车去修车店把轮胎充满气,然后以最快的速度开到厂里上班,这样能赶得及早上8点打卡,还能省下一笔开支,接下来一天还挺顺利,但是第二天开始,老张发现轮胎瘪的速度越来越快,到第三天的时候,老张只能勉强开到厂门口,在上班的时候,老张总是心不在焉,频繁出错,他总是担心自己第二天上班会迟到,工资奖金会被扣,别人和他讨论点事情也总显得不耐烦,同事们开玩笑时老张总是脾气暴躁。老张的生活出现了混乱。
我们从意识和注意力的角度来分析一下,老张到底怎么了。
首先,老张作为一个操作工,上班的首要目标应该就是赚工资,那么理论上来讲,他应该把注意力放在如何顺利获得工资上,按照这个逻辑,在他遇到任何外部信息的时候,都应该以这个目标为指向进行进一步信息加工。比如说,当他发现轮胎问题时,他应该思考怎么做能保证自己按时上班,所以相应的解决方案可以是,向同事借点钱换胎,或者从平时积蓄中拿出一部分换胎。但是老张没有这么做,他做出了冒险的行为,导致他的首要目标“顺利获得工资”受到了威胁。
在面对突如其来的外部信息时,我们的反应和老张是极其相似的,我们的注意力本应该放在首要目标上,但是生活中出现的突然变故却让我们把注意力放在了与目标冲突的事件上,导致我们只能忙于弥补失误,离原始目标渐行渐远。
精神能量的损耗其实就是注意力和意识带宽的损耗,当我们的注意力被瓜分,用来应付各种危机时,我们的意识就被打乱了,出现了内部混乱,长期以往,我们越来越不愿意培养专注力,越来越没有目标。
自我成长
作为一位英语培训讲师,我经常会被问到这样的问题,老师,这么多英语资料,我到底是先学个商务英语呢,还是先考个口译证或者托福雅思呢?我要是学了一种,最后发现不适合我怎么办,时间不就浪费了吗?
我其实非常不喜欢这样的假设,英语学习的目的不仅是这些证书,而是学以致用,如果在学习过程中发现只有痛苦没有成就感,那就说明,你一开始的目标就错了。
你不是因为考证才学习语言,喜欢语言本身才是一个好的开始。因为喜欢,你会愿意投入注意力探索,逐渐发展出长远的目标,因为你的长远目标,你才能在学习的过程中更加集中注意力,产生精神能量。这样,你的意识,专注力和目标是保持一致的,不涉及到能量损耗。这样你才能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体会到成长的乐趣,自信心的不断建立。
学习是这样,在生活的其他方面也是这样。 我们的生活时刻充满着各种挑战和威胁,这些信息会时刻夹杂在我们需要处理的信息流中,工作中会有临时项目挑战你的能力,身体会出现各种症状告诉你出现了问题,孩子会出现各种调皮挑战你的耐心,家人会出现各种思想挑战你的努力。
不管我们遇到的是什么情况,都要练就一颗复杂的大脑,需要看清自己的内心目标,也要整合周围的信息,在逆境中我们也总能找到对目标有利的因素。
成长的本质其实就是注意力体系的建立过程,我们不是要和周边的不和谐因素走斗争,而是需要为内心的专注力目标战斗,当我们发现自己能够妥善处理好目标与专注力的统一时,我们就能与周边的人事物和谐共处。
【第三章节】心流的产生
导言
前面我们谈了控制意识,集中注意力的重要性,自我成长的精神力量来源于意识中各种信息的高度统一,今天我们具体谈一谈如何达到这种统一,从而达到心流的状态。
目标设定
暑假到了,学生们进入了休假的状态,但家长着急了,孩子休息在家总不能什么都不做吧,总得学点什么吧,于是开始了各种任务清单的罗列。早上英语阅读,数学计算,下午编程学习游泳课,晚上自由阅读暑假作业。看上去满满当当的,孩子假期可充实了,但是,你有没有发现什么问题?
这些课程的制定目标是什么,是跟着孩子的培训班日程走的吗,还是家长为了让孩子有事情做照搬的他人的学习计划, 亦或是孩子为了让家长放心列出来的定心丸。
为什么要读英语,为什么要做计算,为什么要学游泳,没有目标管理,孩子看到的列表只是抽象的画面,体验不到学习过程中的快乐。如果哪一天,孩子负面情绪严重,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就完全耗尽了,学习已经完全超出了他们自己的掌控,而失去学习积极性的孩子很有可能在成长的道路上遭遇一连串的打击。
其实,孩子天生是具备目标能动性的,他们为了选择自己喜欢的玩具愿意拒绝零食的诱惑,为了搞清楚一个机器的工作原理愿意放弃玩耍时间,只是,随着他们的慢慢长大,家长们觉得他们那些想法太幼稚,经常代替他们做出目标管理。
这样做的后果就是,执行者对于目标的不可控。 目标执行者只知道要做什么,不清楚为什么,也不知道未来的道路在何方。茫茫大海上漂流的船只如果没有任何灯塔的指引,很难找到前行的道路。
所以,在定制目标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设置灯塔,让每一次目标实现的过程变成设计好的技能提升体验,这样,我们的目标和行为就变得有章可循。
具体怎么设置灯塔呢?先坐下来和孩子一起梳理暑假期间的目标是什么,是强身健体还是补一补薄弱的英语,从孩子的角度出发更能激起他的挑战欲望;接着,问问孩子,打算怎么提升自己的技能,比如说,第一次游泳的目标是游半个小时,第二次的目标是 35分钟,以此类推,这样设计的目标体系会让孩子在游泳这件事上越来越有信心,而且发现目标实现的感觉让他很有成就感,这是一种正向循环。
其次,制定目标的时候,我们还要照顾到难度的设置。目标难度不能太难,也不能太容易, 对于一个不会游泳的小孩来讲,你让他一天练习一个小时就超出能力范围了,会让他感到力不从心,从而放弃游泳;但对于一个已经学习一年的孩子来说,半小时的游泳时间已经构不成对他的挑战了,没法激起他的学习热情,更好的目标可能是游泳比赛或者计时游泳。
反馈机制
目标有了,我们的基本努力方向就有了,那是不是说接下来我们闷头去做就够了呢?
相信各位应该对各种任务清单不陌生吧,我尝试过很多种,纸质的,App版本的,但是总是在坚持了2到3个月后就终止了。我发现,虽然我每天都在给自己列清单任务,但是我的有效工作时间并不长, 也就是说,我真正投入时间深度阅读,产生精神能量的时间并不长。
所以,要确保自己的有效时间,除了任务清单外,我还要需要有一个反馈机制,让我自己能够判断出来当下的状态是否符合我的目标。
在有些场合,这种反馈机制的建立很容易,比如说,游泳比赛,结束就能获得反馈,来自观众的或者来自教练的,根据这些反馈,我们就能很快调整好相应的行为。
但是,更多时候,反馈没有那么明显,比如我的深度阅读目标,这是一个需要长时间加持的技能,在刻意练习的过程中我需要一个方法帮助我找到调整的判断依据。
这时候,我需要通过观察总结,找到一种反馈信号,建立自己的反馈机制。比如说,我整理出全书的脉络框架,根据这个框架来判断我是否是在进行深度阅读。
反馈机制的最大作用就是保证我们能够始终为我们的目标服务,而不是走弯路或者走错路。
打呆仗,专注力
现在我们有了清晰的目标管理体系,也有了反馈机制,终于能够进入执行阶段了,你以为有了前面两个基础,你就能顺其自然的呈现理想的工作状态了吗?
请仔细回想一下,当你踏入办公室的那一时刻,面临着一大堆待处理事件,你是不是马上就进入工作状态了呢?答案显然不是,你还会做许多其他的事情,比如说泡杯咖啡,翻看邮箱,再浏览一下公司要闻。
为什么我们那么难以进入工作状态呢?
有时候,这与我们的遗传基因有关。你一定听说过”多动症儿童“, 是的,他们的基因中就存在无法专注的因子,对于他们来说,要控制住自己专心做一件事情真的是太难了。
但更多时候,我们无法集中注意力去执行一项任务的原因来自于我们自己。 还是上面的例子,请仔细回想一下,你无法马上投入工作的那段时间,你的脑海里一定有很多问题,你是否怀疑过你正在做的这件事是否对你有价值,你是否担心过别人会不认同你的做法,是否担心这样做会显得自己很孤僻不合群。
没错了,这些都是阻碍你集中精神的原因,你太关注他人的想法,太关注你自己能否获益,你没有认真体会这件事的意义。
所以,如果想要拥抱超强的执行力,请尝试摒弃这些想法,用一些做法激活你的专注力能量。比如说,当你需要为早上的会议准备一段工作汇报时,你不要考虑你的汇报是否会获得同事的认可,不要思考你的汇报是否能充分证明自己的能力,这些不是执行阶段的考虑重点,这时的你需要思考的是,如何让你尽快开始撰写报告。
你可以设置一些奖励机制,比如每写500字可以吃一次零食,每500字可以奖励一次冰淇淋,只要你开始写了, 慢慢的你就会渐入佳境,而当你进入到专注状态时,你已经不需要这些奖励机制了,你自然而然就会投入到高效的心流状态中。
当我们进入到专注的状态时,我们很容易就能进入忘我状态,忘却时间的流逝,忘记生命的烦恼,全世界只剩下你的目标和相关信息的执行,这一切行云流水,心流就此产生。
纳粹营的幸存者
曾经看过一些纳粹营的故事,很是敬畏他们对于生命意义的诠释。 在那样艰难的岁月里,他们深处在牢笼中,没有半点人身自由,但有些幸存者却说: 在那样的环境中,我确是高兴而自由的。 有人试图各种方式逃离这里,但对我来说,这里根本没有牢笼,我的心早已经飞到广阔的天空。
支撑着他们走向自由的就是他们对于自我意义的定义, 虽然他们身体不自由,但是没有人能阻止他们对于自己爱好的不断精进。他们不在乎外界发生了什么,他们知道,只要自己投入精神力量去钻研自己的目标,周围的一切事物将会转变成有利于实现目标的要素,他们的世界随时充满着愉悦和满足。
打垮你的并非是逆境本身,而是你对于逆境的解读方式。我自己就深有体会。
生完孩子那会被公司通知,要么换偏远的地点上班,要么离职领赔偿金,那时的我觉得,自己怎么这么倒霉,想当年我付出那么多,才不会轻易就走。于是继续在那耗着,得不到公司重用的我觉得,全世界就我最没用了。这样的生活继续了2年,终于划上了句号,引导我走出来的是对孩子和生命意义的思考。
当公司不需要我时,代表我对于公司没有价值了,但并不代表我自己没有价值了,或许对于公司来讲,我只是个螺丝钉,但对于孩子来讲,对于整个家庭来讲,我却至少是半边天,我需要用我的力量来撑起并保护这片天。想通之后,一切的不利因素就别分成了可利用信息或者无用信息,分析可利用信息怎么使用,无用信息直接删除,生活变得充实起来,生命变得多彩起来。
逆境真的是很好的反思机会,现在我要感谢这段逆境是在我人生的早期到来了,而不是到我行将木秀的时候,因为现在的我还拥有很多时间去创造实现自己的价值。
【第四章节】美好生活的召唤
导言
信息的输入经过意识的加工评估最后以行动的方式呈现出来,为了获得一个更好的结果,我们需要特意设计目标,反馈机制,规则,还需要创造方法集中注意力,这些都是我们之前讲过的内容,我们今天就结合我们的生活,工作,学习,家庭,社会关系不同方面,谈一谈拥有心流的人生是怎样的。
白日梦
提到白日梦,你第一时间想到的恐怕是负面的形容词,经常把他与不切实际联系在一起。 因为毕竟晚上睡着了才做梦,而梦本身就是不真实的世界。每当你偶尔沉浸在自己的白日梦中时,自己或者旁人总是会告诉你,梦该醒了,做点实际的事情吧。
但我现在要来说说白日梦的好处,听完这节你会对白日梦调整想法,并且学会如何刻意创造白日梦的心流状态。
人类的大脑虽然占整体身体的比例并不大,但是却消耗着全身超过20%的能量,当我们在集中注意力处理心流活动时,大脑消耗的能量还要再高出5%。那么当我们不在做心流活动时,大脑在干什么呢,像吃饭穿衣睡觉这样的活动显然不需要大脑集中注意力,扫地洗衣这样的琐事也不需要利用到专注力,这时候,我们的大脑没有在休息,而是进入到了“大脑默认模式网络”。科学家们发现,大脑有46.5%的时间都在处在这种模式下,这时,大脑会重新发掘过去的记忆,将过去和将来进行随意串联,将毫不相关的想法连接在一起,这不就是白日梦吗?
我们什么时候会进入白日梦状态呢?当我们不需要集中注意力从事有难度的任务时,当我们被负面情绪包围无法专注的时候。
进入白日梦状态其实是我们的身体开启了自我保护模式,我们需要珍视这个机会,创造更好的体验。耶鲁大学心理学家杰罗姆辛格仔细研究了白日梦后发现: 在白日梦里,人们经常会想象逃离现实世界的不快乐,创造一种情绪上的稳定,同时,人们还会想象出一些对抗困难的方法,其他可选项,可能还会发现新的想法。
这不就是一种心流状态的体验吗。 发散信息,串联信息,一次一次找到创新的源泉。
记忆的奥秘
你可能已经注意到了,白日梦需要我们回忆过往,想象未来,于是好记忆就成了白日梦心流的一个关键。
我们之前也谈论过,想要训练专注力,集中注意力看似简单,但其中包含了众多环节,收集信息,提取记忆,评估判断,选择行动。记忆力再次成为了重点。
这一切都在告诉我们,拥有好记忆是幸福的基本,这与物资充不充足没有关系,也与科技进不进步没有关系。所以,不要认为,在AI时代,我们不需要记忆力。AI不需要幸福快乐,但是人类需要。
那么,我们如何正确提升记忆力呢? 答案仍然是我们的心流模式,即选择信息,设置记忆目标,反馈机制,选择记忆方式。
当我们选择目标的时候需要脱离外界的干扰,也就是说,作为学生的你因为考试需求要背诵一些材料,为了最大化提升你的记忆力,你设置目标的时候就需要换一个角度,比如与某个你关注的行业发展挂钩,或者是与你感兴趣的专业挂钩,这样你就具备了技能提升的基本方向,然后才能进一步列出可控性的阶段目标,今天记住行业相关的5个现象,明天记住6个;
反馈机制也需要合理的设置,及时反馈是最简单的,比如说自己设置测试题,时常来一场比赛,看看自己掌握情况,发现不对了赶紧调整。
至于记忆的方式,可以根据个人情况及时调整,可以用艾宾浩斯遗忘曲线间断复习,也可以利用加工记忆刻意创造记忆的难度。
庖丁解牛式的工作机制
庖丁解牛的故事大概大家都知道,厨子老丁按照牛的天然结构,不接触牛骨,不砍牛筋,完整的将牛肢解了,别人的牛刀一年换一把,他的牛刀19年不曾换过。
老丁在工作中的状态就是心流的状态,为了摸清楚牛的天然结构,他一定进行了无数次的演练,也根据反馈信息不断调整方法,直到闭着眼睛都能肢解大牛。
那我们在现实世界中也能如此吗?事实是很多时候是可以达到的,根据调查研究,在美国,管理阶层的心流工作状态率高达64%,办公室文员的比率是51%,蓝领阶层的心流比率是47%, 这些概率已经非常高了,至少比我们想象的要高。
可是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声称自己工作中没有幸福感呢? 那是因为,在我们骨子里根深蒂固的认为,工作这件事情就是刻板的,缺乏挑战的,并不会带来技能提升的快感。这大概跟工业革命时期工人生产流水线的设置有关吧,那时候开始工人都按照钟点准时上下班,工作主要就是单一流水线操作,不需要很多技能。 但现实中,这样刻板的工作仅仅局限于比较低级的工种,中层以上的管理岗是极具挑战的。
其次,我们在工作中会产生人际关系冲突,尤其是与老板产生冲突,所以我们很容易用受害者思维思考冲突,总觉得老板这么抠门,公司这么不讲良心。但实际上,这种冲突的本质还是因为目标涉及到了外在因素的影响, 你觉得他人应该符合你的期待,应该礼貌对待你,你总是被别人的态度影响,忽视了工作这件事,这必然让你不快乐。所以,更理智的权衡方式是,先考虑自己的工作目标,再综合公司他人和公司的目标,找到切合点,采取行动,必要时也帮帮他人。
最后一个不幸福来自于工作的压力,高层面对的压力尤其严重。一天恨不得就扎在工作中,没有时间陪家人与孩子,没有私人时间,所以完全体会不到幸福的感觉。关于压力,我们下一节会展开详述。
所以,明明数据告诉我们工作中很多时候我们是幸福的,但我们却感受不到幸福,想要改变这种感受,我们需要重新定义工作,目标不是为别人,是为自己的某些技能提升,至于是哪项技能,请仔细回忆自己对哪些东西特别有兴趣或者有哪些擅长之处,接着,为了让自己专注投入一件事,可以学习外科医生建立一套仪式,帮助自己进入工作状态。真正从内心感到幸福。
独处的魅力
上文我们提到了工作中的心流数据,现在我们看看,当人们休息时的心流状态是怎样的,蓝领阶层休息是的心流概率是20%,办公室文员心流概率是16%, 高层管理休闲时心流概率仅为15%。
看到了吧,即使是工作状态中心流概率最低的蓝领阶层,他们的工作心流概率也远高于休息时的心流概率。为什么人们在休息时心流概率如此之低。
因为我们不懂得如何利用休息时间,我们不知道如何独处,也不知道和他人一起时怎样提升彼此的交流深度。
我们先来看看独处,回想一下,你在独处的时候都做哪些事情?
看电视,上网,刷手机,打游戏,读书,写作,散步,酗酒,嗑药。你选择了哪些。
当你选择看电视,上网,刷手机,打游戏等活动时,你的感觉是什么,快乐,痛苦,空虚,寂寞。 这些活动由于不涉及到技能的提升和清晰的目标管理,你的意识层次感受不到成长,你感受不到成就感。
据统计,人类每天的独处时间达到了清醒时间的1/3, 也就是说,如果你的清醒时间是15小时,你有5小时是需要独处的,如果你不知道如何独处,我想你会不自觉的执行你的旧习惯,而鉴于电视,网络接受信息太容易了,我想有很大几率你会不自觉的打开电视或者打开手机。
事实上,独处是你观察内心世界的绝佳机会,因为这时候的你可以自言自语,可以手舞足蹈,也可以自由创作文字,与优秀作者深入沟通,这些自我能量的表达能够促进你不断找到幸福感。
现在我们研究一下如何运用心流模式创造独处时的心流:
首先,做好时间规划,每个独处时段列出目标,提升某项技能,其次,建立反馈机制,可以是阅读笔记, 可以是写作速度,也可以是散步的速度。最后,准备好相应的环境促进注意力的集中。
家人VS朋友
人类的本质是社会型动物,没有人是一座孤岛,所以无论我们如何喜欢独处,始终还是需要进入他人世界的。
与我们相处时间最长的不是家人就是朋友。
家人是我们的情感保护,朋友是我们的神秘创新力。
我们曾经错误的认为,家人一直会在我们身后无条件支持我们,所以我们经常把坏情绪,坏脾气带给我们的家人。结果是家人受伤,以情绪还击,家庭战争一触即发, 家庭不再是我们的港湾,有多少问题少年青年都是因为家庭不可依靠而错误的选择了同龄人的负面影响圈。
和谐的家庭氛围需要家庭中每一个成员付出努力,每个成员都要参与讨论家庭的共同目标,个人利益服从家庭利益,你想去北京,他想去东京旅行,最终去哪里需要从家庭利益出发,去哪里获得的家庭成长最大就去哪里。分配任务给每一个家庭成员,每个人都应该全力以赴完成目标,在旅行准备的过程中家庭成员已经能够体会到彼此之间交流的乐趣,这种深层次的交流是手机网络比不了的。
研究表明,在家庭和睦的环境中长大的孩子由于情感安全,可以投入更多精力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因此更加容易成为自我成长类型的小孩。
当孩子具备了基本的成长能力,他们就能更好的判断哪些朋友是真正的朋友,哪些朋友不值得深交,哪些朋友的建议应该采纳,哪些不符合自己的价值观不应该听从。真正的朋友不是那些只在意表面形式的,因为表面形式不需要投入专注力去提升,真正的朋友愿意分享自我实现的目标,愿意共同面对技能提升的困难。
【第五章节】生命的章程
导言
学到这里,大家对心流的工作模式基本已经熟悉了,现在我们来谈一谈阻碍幸福的一个重要因素--压力,相信你在读了这个章节后会对压力的态度发生转变,并且尝试找寻自己生命的意义。
压力是常态
前面我们在谈论工作的时候曾经提到过,对于公司高层来说,工作的压力是他们无法感知幸福的主要原因,但其实,不仅是高管们,我们普通人每天也面对着各种压力,经济压力,教育下一代的压力,工作压力,健康压力,等等等等,这些压力此起彼伏出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难怪压力管理现在已经发展成了单独的一个学术科目。
但是,压力真那么令人恐惧吗?我们先来看看压力是从哪里来的。
从意识论的角度来看,当我们利用意识对接收的外部信息进行评估时,会发现有一些信息加工后生成的目标与我们意识中存在的原有目标是有冲突的,这时候前后目标的冲突就会造成我们选择的压力,我们需要花额外的时间去思考,到底哪个目标更适合我们。
所以,压力的根源在于外界存在的各种信息。 你会问,我们不能只接受对自己有利的信息,负面信息不接受不就好了,但你怎么知道哪些是对你有利的,哪些是对你不利的,况且还有一些有利的信息是披着狼皮的,如果你不经历根本不知道狼皮下面是温顺的小羊。
从物理学的角度来讲,世界上的所有都是宇宙的一部分,宇宙的普遍属性基本适用于所有物种。根据物理学第二定理,宇宙演进的方向是热寂,也就是说宇宙最后的发展方向是走向无序,那么,作为宇宙一份子的人类和各种信息自然也符合这一基本规律。既然信息混乱本就是常态,我们的意识时常产生混乱和压力也是常态,根本不是什么不正常的现象。
可是我们为什么非要想办法去除压力呢,因为我们不愿意接受冲突目标的存在,我们总想着,直接去掉一个目标不好吗,很抱歉,当你去掉一个目标,另外一个冲突目标又会出现,你在做这些减法运算的同时,你自己已经精疲力尽了。
积极心态
既然无法去除压力,那我们就只好硬着头皮接受他的存在了,可我们是怎么处理压力的呢?
一种方式是,寻求外部支援。当我们面临经济压力了,寻求家人朋友帮助,健康出现问题了,寻求社会力量发动大家捐献器官,孩子不听话让你感受到压力了,寻求老师专家的帮助。但你有没有想过,你的人生很长,一次两次别人能够帮到你,十次之后还有人愿意帮助你吗?
第二种处理压力的方式是,利用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硬抗,这里的心理承受能力是教育,智力,性格多方面共同熏陶后形成的抗压能力。很显然,这种抗压能力需要长时间的孵化,远水救不了近火。
第三种应对压力的方式就是采取应变策略,有时是积极转变策略,也就是将压力转换成挑战模式,有时是逆向处理策略,也就是消极的压力发泄方式。 一般而言,两者会交替出现。
比如说,老张被公司开除了,他最先出现的应对措施很可能是消极的颓废模式,比如说酗酒,暴力,等等,然后突然有一天由于某件事的发生,他转换了心态,开始正视这个压力问题,分析被开除的原因,分析自己的特长,还分析自己的兴趣爱好,忽然发现世界上原来还存在很多机会。
老张的这种思维模式就是成长型的压力应对方式:我承认压力的存在和自己的不足,但是我不认为自己什么都做不了。
生命的意义
既然我们已经谈到了压力中的自我成长,我们也能借由心流模式分析出来了,想要成长,就需要经过三个关键环节:清楚自己的目标是什么,综合各种信息判断自己的目标是否合理,是否与当下自己的能力匹配; 确定目标后,分析一下要实现目标可以使用哪些已存在的信息; 进行最后的评估,哪些方法可行,哪些方法不可行,是不是还能产生新的方法,确定方法后执行。
这整个过程其实就是生命意义的体现,我们的每一个行动都是根据评估后的目标执行的,我们一生中的行为如果都能够按照一个统一的目标串成一串糖葫芦,那我们的存在的意义真的是充满甜蜜。
也许你会说,这不是太过于理想化了吗,哪有人真的能够将行为和目标统一起来啊,那我们来看看人类的发展历史吧,为了生存,人类学会了生火,学会了耕地和饲养家畜,为了提高效率,人类发明了蒸汽机,为了实现地域间互通有无,人类发明了交通工具,为了实现地球村的梦想,人类发明了网络,电脑。
人类发展几千年,这些行为和目标难道不能串联起来吗? 为了生存,为了更好的生存。宇宙仍然是混乱的,但是渺小的人类需要确立自己存在的意义,生命的意义对于人类自己来说,极其重要。
与其等着别人给你订立一个不符合你的发展目标,不如自己早先建立自己的发展目标,毕竟,世界上买不到“早知道”的后悔药。
我们现在已经知道生命意义的重要性了,但光知道还不够,我们更需要强大的执行力去实现,没有行动一切都为零。
为什么道理都知道但就是迟迟不去做,因为你觉得这个我不会,那个我做不到,你觉得这些事情都要创造条件去完成,而创造条件太难了,你作为一个普通人怎么有这个能力。
回到我们刚才人类的发展历史,人类学会生火需要先制造打火机吗,学会耕地需要先创造耕地机器吗,发明蒸汽机需要先创造发动机吗,现有的材料着手,我们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这也是科学精神的体现,科学的目的是什么,研究前人做过什么研究,看看现在有哪些新发展,通过逻辑和实验验证,哪些理论不可靠,哪些想法可行,还可以做哪些进一步的研究。
最后,当你找到了生命的意义,并且坚持执行你的想法,你的生命就是一次一次心流的体现,你将会越来越享受这种快乐,越来越体验到生命流动的喜悦。
总结
关于心流的幸福体验就讲到这里,这本书颠覆了我们对于幸福的理解,同时也提供了一套完整的流程图,方便我们依图所骥,寻找自己的心路发展道路。你的目标建立,反馈机制,执行规则其实都已经存在于你的相关世界中,只待你仔细挖掘哪些对你有利的信息进行加工整理,当你真的执行心流模式时,相信你一定能体会到内心的喜悦。
好,接下来,我们就对本书的要点做一次简单的梳理:
1.人类存在的意义是基因的延续,而基因的延续只需要我们具备繁衍后代的能力和条件,不需要我们感受到内心的满足和幸福。
2.幸福感源于对于意识的控制,这种能力不是简单的1+1=2的数学公式,需要你通过不断试错调整
3.比起听一个人的语言来说,观察这个人的行为更加可取。
4.在一个时间段内,我们的大脑能够有效处理的信息量只能是7个单位。
5.面对外部复杂信息,我们的注意力从原本的目标转移到了与目标冲突的事件上,导致我们只能忙于弥补失误,离原始目标渐行渐远。
6.成长的本质其实就是注意力体系的建立过程,我们不是要和周边的不和谐因素做斗争,而是需要为内心的专注力目标战斗
7.目标实现的过程是一次一次设计好的技能提升体验,这个过程是在我们的掌控中的。
8.很多时候,阻碍我们专注的是我们对他人的过多关注,对结果的过度关注,而我们最应该关注的是事情本身。
9.白日梦会让大脑重新发掘过去的记忆,将过去和将来进行随意串联,将毫不相关的想法连接在一起
10拥有好记忆是幸福的基本,这与物资充不充足没有关系,也与科技进不进步没有关系。
11.人们之所以无法对工作产生幸福,主要是源于对工作理解的偏差
12.人类每天的独处时间达到了清醒时间的1/3,如果你不知道如何独处,你有很多时间就浪费掉了
13.和谐的家庭氛围需要家庭中每一个成员付出努力,没有付出就没有理所当然的安全港湾
14.既然信息混乱本就是常态,我们的意识时常产生混乱和压力也是常态,根本不是什么不正常的现象。
15.我承认压力的存在和自己的不足,但是我不认为自己什么都做不了。
16.我们一生中的行为如果都能够按照一个统一的目标串成一串糖葫芦,那我们的存在的意义真的是充满甜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