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24小时,于谁都是公平的。除去所谓的工作8小时,还有16个小时,而这16个小时,再减去正常睡眠的8小时,减去每天2个小时左右的三餐时间,就只剩下6个小时。假使工作地点遥远,上班路途中又至少花掉2小时,最后的4个小时,在发发呆,神游一会儿,一天就这样溜走了。
明明知道有许多事情要去做,有许多愿望想去实现,利用点滴时间阅读一本书籍,利用发呆时刻学习几个单词,利用无聊空闲去运动……累积起这些零零散散的时间,总会有不一样的自己,而大部分时刻却输给了薄弱的意志力。
读书的时光基本上花在看书学习上,那时不用思考太多,有书陪伴的日子就是幸福。工作了才发现属于自己的时间慢慢少了,应该不是少了,只是懒惰了而已。
听惯了那句“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前提是要愿意,如果内心深处没有紧迫感,就算海绵里有再多的水,现实有再多时间又能怎样?
我害怕浪费时间,但一直在浪费时间。一段时间没有翻翻书本,没有写点东西,没有做点喜欢的事儿,内心就会不平静。能够充分利用时间的人应该是一个内心丰富的人,会寻觅到生活的小确幸,这样的人自然不会孤单无聊。
时间无声无息地过,只留下了不经意间的痕迹。一个曾经喜欢我微笑的朋友,对我说她现在已经很难在我的脸上重新找到那种单纯的笑容了。这大概就是时间给予的改变,带走了童真,留下了世俗。
如同每天忙忙碌碌,却不知道到底做了什么,感受不到真正学到了什么。可是内心明白,自己变了,变的世故了,这不能用好与坏来衡量,既然是自己愿意做出的改变,就得学着接受不一样的自己。
上班、运动、学习,这样的规律生活倒给我了几分充实,不管在别人眼中看来这是否已提前进入老年人的生活模式。每周利用午休或下班后的时间去参加瑜伽课,每周至少练两次瑜伽。不练瑜伽的日子里,下班后先做好晚饭,然后沿着珠江跑步。晚饭后,看看喜欢的书,看看中意的电影,没有波澜,只有平静。
上下班的班车上甚是无聊,眯眼又睡不着。后来开始在班车上看书,偶尔也会写写文字,不是刻意为之,只是因为玩手机头晕,因为无聊,才找事情做,无形中便可以利用好上下班路上接近两个小时的时间,时间的一分一秒就应被珍惜。
以前总觉得自己有自制力,至少给自己规定的事情会尽力完成,而现在却越来越纵自己,得过且过。犹犹豫豫,不够坚持,想学古筝一拖再拖,觉得找不出时间去做,可是时间都去哪儿了,手机上,电视剧上还是胡思乱想上?想看更多的书,想去更多地方,想写更多文字,但一切只停留在空想。
同事有次问我晚上几点睡觉,我说十一点之前。她调侃道自己都凌晨一点多睡觉,你每天比我少三个小时的生活时间。想想同事的话也颇有道理,同样的24小时,我十一点睡觉,人家一点睡觉,这样自然会比我多三个小时属于自己的时间。对作息相对规律的自己而言,这或许做不到,如果有更多属于自己的时间,我是不是可以做更多事情,还是继续不知道所做何事?
时间很残忍,也很温柔。残忍的是让我们渐渐老去,温柔的是让我们慢慢变好。未知的经历存有诱惑,未见的美好怀有期待。生活中更多的是碎片化的时间,不要再说没有时间,这只是一种托词,一种借口,有想法就要一个个地实现,用碎片化的小时间积攒出大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