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佾篇第三」7
【原文】
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
【译文】
孔子说:“君子没什么可与人争竞的事。一定要说有的话,就是射箭比赛了。比赛时,上下场都要先作揖行礼;比赛后还一起举杯对饮。这种争竞是很有君子风度的。”
【注释】
“射”即射箭,为古时的“六艺”之一。“六艺”为周朝的贵族教育体系,当时的官学要求学生掌握“礼、乐、射、御、书、数”六种基本才能。
“揖让”,即拱手行礼,表示尊敬。
“揖”音“依”。
“升下”,即上下赛场。古时射礼行于厅堂之上,二人一组,先相互拱手行礼,然后拾阶上堂。射箭完毕,再相互拱手行礼后下堂。
“饮”即饮酒。按古时的射礼,比赛完毕后,所有参赛者还要一起对饮。
“揖让而升下而饮”一句有不同断句方式,但释义基本相同。
【评析】
“君子无所争”,体现了君子的洒脱、大度、宽宏、谦让的品格。安徽桐城有一个“六尺巷”的典故,就是对“君子无所争”很好的诠释。
话说清康熙年间,张英担任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他在桐城的老宅与吴家为邻,两家院落之间原本有条窄巷供行人出入。后来吴家重修新房,占了这条窄巷。双方遂起争执,对簿公堂。张家人便写信给张英,希望他能出面解决。张英回信道:“千里来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见信,便让地三尺。吴家感其义,亦让地三尺。“六尺巷”遂由此得名。
“君子无所争”并非对所有的事情都不争。对于事关功利私欲之事,君子确实崇尚无争。此时君子所展现的是谦让和气,如上述“六尺巷”故事。但对事关仁德公义之事,君子则又“当仁不让于师”,甚至不惜舍生取义。此时君子所展现的则是“虽千万人吾往矣”的浩然正气。“在齐太史简”就讲述了这样一个豪气干云的故事。
“在齐太史简”出自著名民族英雄文天祥的《正气歌》,其典出自《左传·襄公二十五年》。话说春秋时期,齐国有一个大夫,名叫崔杼。崔杼是齐丁公的后代,也就是姜太公的后裔。生年不详,卒于公元前546年,是年孔子五岁。崔杼在齐执政二、三十年,当国秉政,骄横异常,在朝大肆杀戮,使齐政局动荡,后来还因故杀死了齐庄公。
崔杼杀死齐庄公后,齐国的史官就在史书上记下了“崔杼弑其君”。崔杼不愿在史书中留下恶名,就要求史官将齐庄公写成是自己病死的。但史官坚持秉笔直书,拒绝篡改历史,崔杼就杀死了史官。
古时的史官通常是父死子继、兄终弟及。史官被杀后,他的两个弟弟也因为坚持如实记录崔杼弑君之事而相继被杀。到史官的第三个弟弟接任时,仍坚持记录“崔杼弑其君”。崔杼无法可施,只得任由史官如实记录。
这时,南方有个史官听说齐国史官因为如实记录崔杼弑君而接连被杀,就背着竹简前往齐国都城,宁死也要接替齐国史官完成未竟的工作。后来听说齐国史官已经如实做了记录,这才返回南方。
很多人将国人的自私、懦弱归咎于儒家文化,实在是大错特错。现代国人自私、懦弱的性格,其实是2000多年以来,专制者用法家“壹民、弱民、疲民、辱民、贫民”的驭民五术,对民众进行长期暴力驯化的结果。
真正的中国人,应当是像先秦孔孟,像齐国太史,像范仲淹,像文天祥等儒家先贤那样,既有对私利洒脱大度、君子无争的温良,又有对公义当仁不让、舍生取义的豪勇。这才是华夏文明的真正基因。今天复兴传统文化,就应当拨乱反正,还中国人的本来面目于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