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桐阳妈
01
欣欣妈最近很苦恼:上五年级的女儿经常不搭理她,她怎么问,孩子就是不告诉她。甚至还告诉同学,我妈不理解我,这让她更加困惑。
自从娃出生后,她就努力做好妈妈。上课,看书,听讲座,几乎把所有的课余时间都用来学习,并且还给女儿从公立学校转入全国最好的私立学校。
当妈的已经这样努力了,而孩子却经常因为一点小事不高兴。
她说:“昨天下午我接孩子早了20分钟(每个周二都早接她一会儿去学琴),没有吃上老师的柚子,因为小组完成了任务才能吃,于是就很不高兴,提出让我给她补偿,我说买柚子,她不行,让我买糖,又提出停止学琴。我说可以跟老师商量下,晚点接你,但是老师需要按时走,可能上不够1个小时,她说可以。然后一晚上还是时不时冲我说话带点气。今天早上好像好了。
另外一件事:一个月买了十几件衣服了。那天说,想穿个宽腿裤,我说咱家衣服已经够多了,平时都穿校服用的也少,阔腿裤小孩子上厕所不方便。她说上厕所没问题,她想要一件阔腿裤,我就给她买了,这是理解还是妥协?”
她在群里也向大家请教,群友各抒己见。
有的说:真正理解了孩子,她未必会那么多。把自主权交给孩子,孩子心中有数。
有的说:妈妈说话代了自己的色彩。需要“钝感力”,给自己空间,给孩子空间。和孩子玩玩黏土,培养耐性。
有的说:孩子的需求需要被肯定,每个孩子需要被理解,真诚地表达自己。
有的说:孩子未必全满足,给个购物数额,范围内孩子自己支配。
有的说:为什么不让你的孩子理解你呢?心平气和的说一下你的感受。我觉得孩子一定知道你满足她的目的,就是让她高兴,不耍脾气,但是她要的可是爱,不是你的迁就讨好!孩子门清的很!
02
大家的方法都特别好,不管按照那种方法执行,都能够解决这个问题。但是这个问题解决了,以后的问题会随之解决吗?
孩子今天要衣服,明天要出去玩,今天因为没吃到柚子不开心,明天可能因为吃不到香蕉不开心。如果不从根本上解决,迟早被孩子的要求所掏空。
孩子因为一点小事不开心,换句话去表达就是这点事不应该有情绪,难过伤心是不对的。这就是对孩子的情绪否定。
就如同老公说,这点事,你也值得生气,我们的感受就是我不重要,你不理解我,也不关心我。
在原来的伤心情绪基础上,又叠加了妈妈的评价和否定,就会更加难过。
而妈妈认为小事都伤心,那将来遇到大事可咋办呢?
所以希望孩子高兴,不要伤心。
我们经常看到一两岁的孩子哭,妈妈赶紧哄一下,转移注意力,认为孩子不哭,问题就解决了。
殊不知,这种做法就是从未真正去处理当下情绪,而是通过满足,暂缓了这个情绪,暂缓不代表这个情绪消失。
所以即便妈妈满足了,情绪没疏通,没被看见和理解,还会再一次冒出来。
而妈妈也很委屈,我都满足你了,你怎么还这样?
妈妈心中也有情绪,又会传递给孩子,你的满足不是心甘情愿的,你只是为了让我快点好。
孩子在原来的感受上,又增加了妈妈的催促,感受不到爱,甚至被嫌弃。
随着一次次事件的积累,孩子越来越觉得妈妈不理解,这就是文章开头说的,怎么问也不说,因为告诉你了,你也不懂,咱俩不同频。
当然妈妈希望孩子高兴起来,背后也有原因,最常见的就是这四种。
1.触发了妈妈的恐惧焦虑。
孩子不高兴,可能就会担心孩子,心情不好,伤害身体,尤其受一些原生家庭决定论影响,担心不被满足,孩子会有匮乏感。有了这些恐惧情绪在先,就很难做到倾听,很难探究孩子需求背后的原因,孩子可能寻求关注,可能寻求被理解。
2.触发了自己不是好妈妈。
这么努力,孩子却不如意,这种被否定的感受很难过。不是因为孩子不开心,而是妈妈很敏感,孩子稍微有点情绪,妈妈就感知到了,妈妈会怀疑自己是不是好妈妈,做的对不对?所以孩子开心起来就会缓解不是好妈妈的感受。
3.妈妈给孩子做了榜样。
比如在夫妻关系中,总是通过不开心来引起伴侣的关注,时间久了孩子学会了妈妈这种模式。
心理学上讲女儿认同妈妈,男孩认同爸爸。孩子在意识上不像妈妈的样子,但是在潜意识上还是和妈妈一致的。也就是妈妈经常不开心,孩子怎敢开心?
只有和妈妈做一样的事情,才和妈妈有链接。
4.激发了妈妈童年创伤。
看到孩子哭闹,就会很烦躁,就像当年父母对自己那样,内在小孩受伤,安抚受伤小孩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去满足,所以会把内在小孩投射给孩子,满足孩子是自己内心的需要。
父母应该学会调整自己的情绪,直面自己情绪,不要通过满足孩子来缓解,这是你内在人生课题。
同时也不要剥夺孩子的情绪体验,允许孩子生气,并且让孩子去面对此刻的情绪。不要让孩子通过闹情绪控制父母。
03
尹建莉在《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中讲过女儿哭闹的场景,大概意思是圆圆看中了某样东西。不管孩子在超市里怎样撒泼使横,怎样地哭闹,尹建莉都温柔地面对,并且微笑问孩子哭好了吗?直到女儿闹够了,才牵着孩子的手回家。从此女儿再也没有哭闹过。
这就是允许孩子哭闹,并且给孩子面对情绪的机会。
孩子能够面对自己的情绪是一种能力,因为社会环境会经历很多挫折,总有很多不如意,会调整情绪,就会减少内耗。
当然妈妈有能力,可以去倾听孩子情绪背后的原因。
最简单的倾听方法就是把孩子的语言,重新描述一遍加上情绪词,就像文章开头描述的那样,没吃到柚子很难过吧,我理解你的难过。
孩子提出补偿,要告诉孩子这是两码事,因为你没吃柚子而难过,先处理这个情绪。
心理学上曾经做过实验,一个人面对情绪,让自己情绪平复下来,不超过3分钟。
敢于直面自己的情绪,会管理自己的情绪,这是一个人幸福生活的基础。
比如,女人经常需要男人来哄,不哄就不开心,各种作,这就是让别人来缓解情绪。当男人不再为你的情绪负责,内心就各种痛苦,上演各种剧情。
回到开头问题,孩子提出补偿这件事,其实背后真正的信息是孩子不想学琴这件事,已经积累了很久,终于可以通过没吃到柚子表达出来了。
孩子不开心,父母就关注,就想办法让孩子开心起来,孩子熟知这种模式。所以,反过来就控制了妈妈。买了10来件衣服,和吃不到柚子的策略一样。
要摆脱孩子的控制,妈妈就要承认自己能力就这样了,没有能量去承担你的情绪,你不开心就不开心吧,我就这水平了。
不再证明自己是好妈妈,不再怀疑自己是否做错了,就会放下评判,放下拯救,这个时候就是对自己的接纳。
承认内在没电了,才会从孩子身上转向自己,不再和孩子较劲,不再对孩子敏感,才能给予孩子空间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