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近花了一个月看完这本名著,洋洋洒洒八十万字,这本书可以说得实在太多,我着实被惊艳到了。
作为小说,《飘》在人物形象的塑造和情节设计上令我叹为观止,看到最后几章的时候,有一种不舍得看下去的感觉,因为不舍得与书中的人物和他们的生活告别。小说按时间顺序描绘了美国南北战争前后的生活,故事发展得流畅且自然。无论是对于环境设定上的描述,亦或是对于人物心理的剖析,作者都写得十分详尽具体,就像在你面前慢慢展开了一幅画卷,在观赏大景观的同时,读者也得以在作者的引导下注意到画中的细节。虽然内容丰富具体,整本书并不显得冗杂沉闷,反而代入感特别强,让我这个只在历史书和纪录片里“经历”过南北战争的高中生读完像是去那个时代生活了一阵似的。
可以说战前,战中,战后占全书的篇幅都比较平均,过渡也十分自然,作者用她高超的笔法给每一个时间段都奠定了一个基调。战前整体的感觉就是闲适和睦的,作者花了相当多的笔墨来描写南方种植园的田野风光,人们丰富多彩的聚会,邻里间亲密友好的情谊,与其说是读者,在读这本书的时候我感觉自己更像一个电影里的旁白,切身地处在作者描写那个世界里,站在一个上帝视角体验着当时人们的生活。战时是紧张与痛苦的,作者描写了被毁坏的楼房,面目全非的伤员,超负荷工作的医院场景,广播和报纸上纷飞的消息,从前的熟人战死带来的打击,而这一时期作者对于人物心理的描写也是最细腻的。她会把整个社会所处的大环境,再到个人所处的小环境,完完整整地描写出来,再一一进行分析,就像把一块难咀嚼的肉经过细心的烹饪,切成易吞咽的小块后摆在你面前,你想不感同身受都难,仿佛你和书中的人物在共用一个大脑。战后是茫然和徘徊的,失去了物理庇护的人们,连着精神世界也崩塌了,看到曾经生机盎然的景象如今变得萧条凄清,曾经充盈的精神世界逐渐变得单一和灰暗,这无疑是痛苦和绝望的。而人们的言谈举止,思想观念却依然和旧时一样,甚至不愿相信已经战败的事实,这也是人物形象特色最为鲜明的部分:斯嘉丽的勇敢,坚韧和乐观,卫希礼的逃避与怀旧,韩梅兰的强大精神力量也得以显现......
《飘》在情节上从不急于发展,任何一个情节作者都会有一定的铺垫和预设,就像一条汩汩流淌的小溪,没有惊涛骇浪,自然地就流进了该流进的地方。这种自然流畅的感觉使情节上的转折都像是意料之外,而又在情理之中,比如斯嘉丽回到塔拉时发现妈妈的离去,爸爸的苍老;在种植园有了些起色后突然来到的北方佬又毁了几个月来的努力;人生第一次开枪杀人,却得到了一笔意外之财;想向白瑞德寻求帮助时却发现他入了狱......而斯嘉丽自身的人物特点也与这样的情节结合的很好,从侧面再度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你知道她刚从一个绝境走出来又陷入了另一个绝境,但作者在前部分的种种塑造让你知道她是一个打不倒的坚强的女性,你会想,情况都这样糟了,她会怎么渡过难关呢?你只会对故事接下来的发展越来越感兴趣,急切地想知道接下来发生了什么,而不会对任何一个转折大吃一惊,像是它们出现在了不该出现的地方。一开始我并没有觉得这本书特别有吸引力,只想把它当成一种消遣,可看着看着,我就愈发主动地捧起这本书来看。当我以为故事会按照我想的那样平静发展下去时,《飘》总会给我一个小小的转折,就像赶海时发现闪耀的贝壳那种略惊奇,却又觉得很合理的感觉,可谓非常是扣人心弦。
在往返上课,上学途中的地铁上,深夜难以入眠的时候,闲暇时,我都会捧起《飘》。仿佛我与这里面的人物有一种特殊的联系,即使我并不属于那个时代,只是以听故事的眼光来审视那个时期的世界,可我能却能从中找到一种奇妙的慰藉和共鸣,即使《飘》并不是一部温暖治愈的喜剧。
预告:还会有一篇关于《飘》的书评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