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 2066 年的普通群众想要构建 2016 年人类生活的图景,不知要比现在的历史学家了解 1966 年人们的生活轻松多少倍。
互联网每秒钟都处理着关于人类生活的巨量信息。这样的信息除了具有每日观看的时效性以外,也在默默地、越来越全面地,记录着这个时代的一切。
「IT 公论」一期中,李如一曾经在节目里专门解释了一个词,并解释道:如果百年后的人类找到了这一期节目,或许需要我们解释这一 term 才能明白。(非直接转述)这样的想法固然很有趣,但只是同穿越到古代,或者永动机的设想一样,忽略了太多的细节以至只剩下「有趣」这一意义。
现今我们所进行的对话中,所蕴含的特殊概念和背景信息,就算是处于同一个时代的不同文明间也可以说是「理解的鸿沟」。即使是一个英语能力十分优秀的中国人,想要不依靠中文字幕或搜索引擎 get 生活大爆炸的哽,都是十分困难的事情。更无需提许多人对「西方生活」的错得离谱的设想。这样的理解的隔阂终究是归结于信息流动的不畅。
信息流动不畅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流动的源头,信息源,也就是信息的纪录储存不够「充足」;流动的过程,也就是信息的传播不够「有效」。
然而科技与文明的迅速发展都不断地提升着这两个方面的技能树。
信息的记录,从远古的甲骨文,到造纸术的革新,到黑白相机,彩色相机,数码相机,再到智能手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