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自习路上,人群喧嚷,学生们如潮水般涌向校园主干道,三个一群,五个一伙一路上边疾走边聊着天。这时,有个穿迷彩裤,着黑T恤的胖胖的男孩子不知是一时兴起,还是有满腔怒火,只见他朝着路边的垃圾箱使劲踢了一脚,箱门“嘭”一下被踢开了,漏出了一堆垃圾,他身边的小伙伴一惊,旋即笑着对他说:“破坏公物,扣10分!”胖男孩像没听到一般,仍大步流星往前跑,丝毫不顾忌身后摇摇晃晃的垃圾箱。小伙伴见状,忙赶上,两人勾肩搭背,嘻笑着走远了,淹没在人潮里。
身后的我却感到一股悲凉,这个胖男孩踢箱行为或许并非偶然,甚至还可能是一种潜意识。人有时会有一种破坏公物不被指责处罚的“成就感”,这种坏甚至还被某些人视为“有个性”!如此黑白颠倒是非混淆的扭曲价值观,也暴露了时下国民素质的下滑,道德的滑坡绝非一朝一夕形成的。
记得有一种犯罪心理学理论叫“破窗效应”,一扇窗被人打破后未被修补,就会有第二,第三乃至更多的窗会被打破。一旦责任被无限分解,分散,便成了毫无责任。因为人们始终信奉一句话“责不罚众”。既然无法追责,自然就可以肆无忌惮,无法无天了。此外,对于恶的效仿比对善的施行容易得多,正所谓“从善从登,从恶如崩”即谓此。当恶形成某种效应并不能遭到制止受到惩罚,某些心中有恶念的人便开始蠢蠢欲动了。而且,对于恶的仿效还能满足心底的某种欲望,获得一种所谓的“虚荣”。因为我们从小受到的教育便是循规蹈距,可一旦犯点小错却没受到指责,如此,恶胆就会无形膨胀,甚至会产生某种畸形的满足感。加之当下某些影视及网络游网中类似情节的刺激,更是在无形中推波助澜。
曾经读过一篇时评,讲到连环杀人案恰恰是文明的衍生品,深为作者的见地击节叫好。当人类的文明之源开始流淌,人类的欲望之河也开始肆溢。当人秉承着精明的利己主义、犬儒主义而沦为丛林法则里可怖的兽类,就可能暴露出残忍无道,无视他人甚至视他人为猎物。同理,对于小恶的无视也是文明约束力之弱。小恶累积恰如小病不治,终会恶化成为社会的毒瘤,难以根除。前不久,惊闻几个青年为了微薄的赌债而闹出杀人的惨剧,既为枉死者悲哀,更为那群无法无天的混混而愤怒。为什么因一点小事就拔刀相向?这股残暴的戾气是如何养成的?然而,细思之下,会想到这种恶之花真的不是一天形成的。
很多时候,当类似变态犯罪事件发生后,人们会归咎于冷漠的家庭环境,冷漠的时代,但何曾想过,是谁制造了冷漠?当我们的孩子从小就彼此之间充满算计,学会成人世界的勾心斗角,长大后还不很快成为丛林法则的忠实拥趸者?冷漠固然可怕,但更可怕的是制造冷漠的生存法则。当人的良知无法依靠最软弱的道德说教来唤起,此时,制度的完善与严厉便不可缺席了。因为一旦恶成为无法遏制的猛兽,人们最终将自食其果,阴谋与掠夺,战争与屠杀不断地上演,无数的历史惨剧都证明了人类必须有一种坚实的契约来守护共同的生存空间,否则终将同归于尽,被自我膨胀的恶吞噬。
话说回来,也许人们会说这个孩子当初只是一时高兴踢翻了垃圾桶,或一时兴起打碎了玻璃,完全没必要小题大作。诚然,小孩偶一犯错或可视为淘气,没必要放在道德的烤架上。 但问题是,面对孩子犯错的这种群体性的沉默无形中营造了一种放纵的社会空气,使得某些孩子自恃“未成年人”便可以无知无畏,助长他作恶的胆量。事实证明,青少年犯罪率一直居高不下,与社会空气,文化观念不无关系。主持人金星曾在节目中讲了一个故事,在地铁站一个小孩无礼地冲旁边的女乘客讨要零食吃,未果后,竟然生出杀机,差点将女乘客推进轨道,而对面车子已进站了,幸亏被旁人解救才躲过一劫。真让人吓出一身冷汗!才不过几岁的孩子,竟如此胆大妄为,如果更多的孩子都这样可恶,我们的未来着实堪忧。
很多时候,当孩子一出现问题,人们便归咎于家长、老师疏于管教。诚然,他们难辞其咎,但人性本善,到后来为何变得如此狰狞可怖?要知道,这些家长当初也只是个无知懵懂的孩子,只是他们慢慢“学乖”了,慬得了玩厚黑学,懂得了工于算计,懂得了所谓工具理性至上哲学。常听媒体报道所谓中国式旅游,随地扔垃圾,排队加塞,随意占据应急车道,在景区乱涂乱划……都是老生常谈的话题了,为何报道了这么多年,我们的“中国式”劣根仍得不到根除,究其根本并非人们不明白其举动之错误,而是心中没有一种铁定的规则,严苛的制度威慑,故而可以“忽略不计”!即使偶尔被抓现行,也不过讨饶求告,或罚点小钱,无伤大雅。所以我们有必要放慢脚步,反思我们的文化与制度,有对人性之恶的有力制约吗?据说在新加坡随地吐痰罚款达人民币2000元,抽烟更甚。文明在某种程度上是管出来的,并不是教出来的。
古人“畏天命畏大人”,是对天地的敬畏,对皇权的敬畏。今人也须要敬畏,对制度,对契约的敬畏。有了自心底发出的敬畏,自然就懂得有所为有所不为。也许,制度真正变成了刚性的规范,犹如高压线一般,一旦碰触必然惊悚,必定能起到震慑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