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孩子会表现出各种各样的生命姿态,有的如父母期望的那样,努力学习,积极向上,有的让父母伤心欲绝、不求上进。每个孩子从最初的牙牙学语,到后来的各种姿态,这中间经历了什么?人类生命本源的需求是什么呢?这是我们新时代父母需要去探究的一件事情。
如果把每一家教育孩子当成是种麦子,我们站在宏大的视野上往下看,会看到整个田野里都是绿油油的麦子,有的麦苗长的高,有麦苗长得矮,有的麦苗长势喜人,有的麦苗病恹恹。我们忧心忡忡地想,这些病恹恹的麦苗是怎么回事呢?他们为什么长成这样了?我们冲着这些麦苗大声地问:“你们的心里是怎么想的,你们到底要干啥呀?”
这时田边地头出现了一位深耕老农,他说:“你们这些人啊,总是把简单的事情整复杂了 ,一切有生命的东西,只有一个目的,那就是为了生长。田里的这些麦子,这些花花草草,它们散发出的味道,都是生命的味道,它们只有一个目的,就是想要生长,除了生长之外,别无目的”。
当我们这么看问题的时候,还原到孩子身上,一切有生命的物种,无非就是为了生长而已。如果把孩子比喻成一群麦子,孩子考什么样的分数,考什么样的大学,干什么样的工作,就等于是麦子结成的麦穗。有人问麦子,你生长的目的是为了结麦穗吗?麦子摇摇头说,我们结麦穗是自然而然的事情,我们会这样做,但这不是我们的使命,我们只关心一件事,就是要生长,结麦穗是我们目的以外的事情,是本来就有的能力。
教育就是生长,生长就是目的,生长之外别无目的。如果我们能从这样一个视角看待孩子,对人以及人这样一个生命体有了更多的信心,到底是什么东西推动人产生需求,产生向上向善,完善自己的欲望?
第一就是孤独,这是人与生俱来就有的,谁也摆脱不了的宿命。弗洛姆讲到,孤独是人的生命无法承受之重,只要是个人就相伴而生,谁也没有办法彻底清除,只有两样东西能够暂时抚慰孤独,那就是爱和友谊。爱主要是来自爸妈的爱,友谊主要是来自群体中同学、朋友的友谊,如果爸妈各自忙自己的事情,没法陪伴孩子,孩子会被一种压迫感紧紧围绕着,特别的难受。如果爸妈给不了爱,又没有朋友给到友谊,孩子只能是自己一个人躲在房间里,拿着一部手机,面对一台电脑,把孤独当成朋友,尽管他要承受孤独带来的压迫感、恐惧、寂寞、无聊和无意义,可这是孩子唯一的好朋友,他开始用孤独来抚慰孤独。所以得不到爱和友谊的孩子,获得不了精神上的抚慰,会有两种表现,一是躲在家里不出门,二是疯了一样往外跑,这是孤独给他的任务,他必须这样做,否则就无法生存。
第二就是恐惧,如果一个孩子三岁之前,不能够呆在妈妈的身边,没有妈妈的陪伴,将带来极大的恐惧,造成缺乏安全感,这种不安全感将伴随终生。上帝造人时,把幼小的孩子造的特别的软弱无能,就是为了让妈妈用三年的时间,练习如何无条件地爱一个孩子。如果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妈妈能够妈条件地爱孩子,恐惧就就可以暂时离开了,孩子的世界将充满阳光。
第三就是自卑,自卑也是每个人生来就有的,它让我们产生无能、渺小的感觉。对于孩子来说,暂时驱走自卑的武器就是爸妈的鼓励,当孩子遇到困难挫折时,爸妈一句信任、鼓励的话,会让孩子信心倍增,重新燃起前进的动力。
正是这三样东西,让我们具备自然生长的动力,如果不是孤独,我们就没有动力去寻找爱和友谊;如果不是孤独,我们就不会有动力要融入人群,走向社会;如果不是孤独,同类也不会接纳我们。正是因为恐惧,才能使人与人之间相互感觉到善意,有动力去寻找爱,寻找安全感,让我们拥有这种开放的情感状态,去付出爱和友谊,同时也获得爱和友谊。正是因为自卑,让我们觉得渺小,自己不够好,才能推动我们去努力向上,希望能够取悦母亲,在父亲面前证明自己,在群体中寻找价值感,寻找胜任感。人生没有平坦的路,困难失败随时会等候着我们,如果没有这样一份强大的价值感,随便一件困难就可以让我们一蹶不振。
孤独、恐惧、自卑是来帮助我们成长的,让我们寻找爱和友谊,让我们融入群体,走向社会,成为有尊严、有爱、有价值的人。所有有生命的物种,生长之外别无目的。在这样的基本理念支持下,就没有不想学好的孩子,如果我们暂时还看不到鲜花和果实,那只是每个孩子的花期不同。要坚信,一切有生命力的物种都有自然生长的力量,每一个生命都会灿烂的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