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自己很重要:《旺夫真的不如旺己》https://www.jianshu.com/p/cf7f44f4624b
见:感谢缘分又读到了你的好文。
短小精悍的文字观点非常鲜明,而且有理有据。但一开始用“貌似很有道理”引出这一个观点,马上就用身边的故事进行了论证,有力地得出了“旺夫真的不如旺己”。
感:看到这样一篇短文,这样一个有力的观点引起了我的共鸣。我想起了我自己这次写的《520对自己说》的自己要爱自己最重要。如果我们连自己都不爱自己的话,那么谁会来爱我们呢?夫妻之间相处其实也是如此。夫妻之间患难见真情的有,但是能够能同甘不能共苦的也不少,俗话说“夫妻本是同林鸟,大难临头各自飞”不也是一样的道理吗?
思:我们每一个女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人。我们往往不仅要操持家里的家务,而且同样有一份工作需要我们自己去努力打拼。大家都说经济地位决定了家庭地位,但几千年的封建传统总让我们女人承担得更多,平时在家忙碌,送娃上学,外出遛娃,伺奉老人的多是谁?而全职的妈妈们呢?如果不是自己能够hold住的话,往往到最后会在家里过得没有地位的生活。
行:现代社会已经给了我们女人独立的经济,所以我们确实不管是在婚前还是婚后,不管是在学习中还是在工作中,我们都要靠自己。尤其是在夫妻相处中间,我们也是一个独立的人,我们要有自己的原则,自己的地位,自己的天地,自己的人生。是的,旺夫不如旺己。
谢谢你的好文,在007的日子里,我们一起努力,让自己变得更好,更爱自己,让真正爱我们的人放心。就像军师姐姐说的那样“
请放心,我学会正确的爱自己了”。
爱自己让自己的人生精彩:《师姐》https://www.jianshu.com/p/ad1162f9a915
见:缘分总是让我们不期而遇,又读你的文章,觉得就是老朋友,因为不仅读过你的文章,而且听到了你主持的声音,温柔甜美的声音让我们班级的开班典礼更加的精彩。今日读你的文章,对你的了解似乎更进一层,因为在这一篇文章里,我见到了一个非常积极向上的你,就像你主动担任主持一样,一个有目标而且行动力强的你。
感:你的文章很好地运用了见感思行的框架结构,而且从这篇文章的内容上看,文章从你见到师姐写起,写到你当时的感和思,你喜欢她,然后把她作为了自己的榜样,你去主动认识她,链接她,不仅从思想上,而且从行为上去践行你自己的想法,真正的做到了“”见感思行”。我看见了“见感思行”在生活中的学以致用!
思:你不仅仅在写文章用好“见感思行”而且在自己的学习生活中活用,相信你这样有目标有计划的践行,很快就会成为别人眼中的师姐,那个我也喜欢的安迪,有自己的精彩人生!
行:在007的日子里。我也要把“见感思行”都落实到写作上,生活中,并最终落到行动上。因为我们到一起来就是要践行我们所学的一切,是的,学以致用才行,真正的践行。做一个真正的007战友,用一个7年践行出真正的一辈子。
失去了界限地爱孩子是一种伤害
题目《因为爱你,我要跟你划清界限》,为什么?就吸引我们读者想要看下去。
为什么爱你,反而要划清界限呢?一张非常诗意的图片放在正文开头给我们营造了一种非常温馨的爱的氛围,和前面的题目“划清界限”形成强烈的反差,但却很好地和“爱你”相得益彰。
一口气把文章看完。一篇好文,一篇受益匪浅的好文!值得我们每一个孩子和我们的父母一起阅读。
这到底是一篇怎样的文章呢?它告诉我们: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必须要去做的事情,是去“寻找自己”,以及“学会怎样控制自己、怎样做自己”。这个时候如果遭到父母强硬打压,并加上各种“道德绑架”,会有很多问题出现。
在一段健康的关系里,每一个成员的心与心之间,都需要保持一定的心理的距离,彼此设立好心理上的边界。要这样做:
一,我们彼此都要学会为自己的情绪负责
二、尊重彼此的独特性,不同的声音不会被压制,而是被允许甚至鼓励表达。
感:读完觉得自己在这方面的无知给孩子的健康成长产生了不良影响,学习后践行是最好的办法。
思:在以后的家庭教育中,必须要让自己为自己的情绪负责,用学习武装自己,用行动来改变自己。在班级管理中,作为教师要尊重每个个体的独特性,让孩子有不同的声音。
行:把这文章和自己的做法写下来自己经常读读。把文章转发收藏让更多的和我同龄的人看到有所思有所得。
原文不会转就贴过来保存了:船記 |12049 |践行 |心理咨询师https://shimo.im/docs/vxLkXZTQiOUnauKJ/
在你童年时,有无类似情况:
当时的你特别想要某样玩具,或去做某件事情,但妈妈不同意。你据理力争时,妈妈会强硬告诉你:你是我生的,你整个人都是我的,你必须听我的话!
进入青春期后,你渴望有更多自己的私人空间,于是开始拒绝父母不敲门闯进房间的举动、拒绝吃被强硬安排好或被硬塞的食物、反对父母认为“绝对正确”和“至高无上”的价值观和价值体系,并尝试在交谈中提出自己的真实想法和独特见解。
此时父母会强硬驳回你的观点,然后再语重心长地告诉你:你还小,我们吃的盐比你吃的饭还多,将来你会明白,我们现在做的一切都是为你好。
到了适婚年龄,焦急如焚的父母开始各种花式催婚、催生,从暗示到明示,从心平气和到冷嘲热讽,咄咄逼人,等等。
不仅如此,父母还会通过各种“自我牺牲”的方式,来表达他们对子女的关爱,同时也有意或无意中要求子女用同样的方式来“回报”他们,完成他们对儿女们的期待。
比如,“我当年之所以放弃我的工作,专心做家庭主妇,不都是为了你?你现在不听话这么气我,对得起我吗?”
“我们这么多年含辛茹苦,一把屎一把尿把你养长大,还不是为了这个家为了你?”
这些话往往会激起你一阵阵的内疚和自责感,并且产生强烈的内心冲突。一方面是父母的道德绑架,另一方面是去“成为自己”的愿望。
争执不休,互相折磨的两辈人,似乎都有充分的理由证明自己是正确的,并且努力让对方遵从自己的做法。
诸如此类,从心理学的视角看,叫做“心理边界的模糊”。
这是机能失调的家庭中最核心最关键的问题:每一个成员彼此之间没有一个健康的“心理边界”。表现为:每个人的内心都必须向全家人谈漏无遗;每个人的事情都必须上升到全家人的事情的层面混作一谈;每个人都必须为“全家人的感受”而做出牺牲,比如,不能独立、不可以走出家人依恋的圈子、不允许逃离家人的视线……
在众多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咨询案例中,“问题”就是这样产生的。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必须要去做的事情,是去“寻找自己”,以及“学会怎样控制自己、怎样做自己”。这个时候如果遭到父母强硬打压,并加上各种“道德绑架”,那么就很可能引发孩子的情绪问题、行为问题、心因性躯体化症状等。
在一段健康的关系里,每一个成员的心与心之间,都需要保持一定的心理的距离,彼此设立好心理上的边界。
心理边界就好比:在人际关系中,个体清晰知道自己的心理范围与他人的心理范围之间的“心中底线”,在这个底线以上,是彼此可以共享的、可以一起参与的事情与感受,而在这个底线以下则是每个人需要独自“待一待”的空间,是不想要别人“侵入”的“个人净土”。
在健康的关系中,必然需要保留属于自己的“独立部分”,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个体,需要拥有自己独立的空间,属于自己真实的感受和独特的想法,当然还有自己的小秘密。简而言之,即我能意识到自己的独特性,同时也能尊重对方跟我不一样,在此基础上,才能共享彼此的“融合部分”。
那要如何设立自己与别人“健康的心理边界”呢?
一,我们彼此都要学会为自己的情绪负责。
我们经常被父母要求对他们的情绪负责。比如:我现在很沮丧,那是因为你都30多岁了还没有结婚,邻居们的评论让我承受不了,所以你必须赶快结婚生子,才能让我可以从别人的评论中解放出来,内心好过一点。
有健康心理边界的父母,不会把自己难以忍受的焦虑转嫁到儿女身上,他们会自己处理好自己的情绪,面对儿女,他们可能会说:“邻居们不时在评论你还没结婚这件事,但这些事你不用担心,爸爸妈妈会处理好,我们不会因为自己的情绪而给你造成压力。但是同时爸爸妈妈也能看出,30多岁还没结婚这件事情上,你自己本身也会有一些焦急和沮丧,这个是你的情绪,你得对它负责,希望你能勇敢面对它,并听从自己内心真正的声音去生活。”
每个人都要学会对自己的情绪负责。一种情绪的产生,都是自己过往的经历、身处的环境、甚至跟我们的身体状况密切相关。或许是自己不能够承受他人的谈论,无法面对他人的指责,也有可能本身就是自己难以跨越的内心煎熬……我们每个人都在过着自己的生活、经历着自己的内心旅程,一种情绪的产生并不是因为“另一个人的什么行为”发生,而是在于自己对它的解读。
当然,上述话语并不是要大家变成“关我什么事”的冷漠之人,而是希望大家可以有多一种选择:按下暂停键,看清楚事件本身,这种痛苦的感受从何而来,究竟是什么人要为这种感受负责。而不是为了逃避这种感受,匆匆将压力转介到他人身上,逼迫他们为自己的“无法忍受”负责。
只有对自己情绪负责的父母,才能养育出对自己情绪负责的孩子。只有心理边界健全的父母,也才能营造出关系健康的家庭氛围。
二、尊重彼此的独特性,不同的声音不会被压制,而是被允许甚至鼓励表达。
在拥有健康心理界限的家庭里,每个成员的独特性都能被充分尊重,并且鼓励恰当地表达。你可以有你的想法,你的想法可以和我的不一样,同时你也会尊重我有跟你不一样的想法。
而在心理边界混乱的家庭中,子女的独特性可能会被压抑。父母无法将儿女视为一个独立的、拥有单独灵魂的个体,他们可能会把儿女当做是自己的延伸、自己的附庸品、是“承载自己未完成事件的继续执行者”。这类父母往往要求儿女的思想与做法必须与自己保持高度一致,不允许有任何的偏差。似乎一旦发出不同的声音,就会让他们产生巨大的危机感,营造的“家庭和谐”会瞬间崩塌。
我们都是彼此独立的个体,所以必然会产生不同的想法和行为。在一个家庭里,彼此的“不同”能够被尊重和允许,独特性能够得到展现,在这样的前提下,不同家庭成员之间才能更好去建立亲密连接。
在当代非常多的亲密关系中,双方始终“纠缠”一起。要对方为自己的情绪负责,要对方接受自己认为是对他(她)最好的东西,要对方跟自己保持高度一致,甚至要求对方全方位无死角跟自己的想法做法相同——以为这样便是全心全意爱着对方,同事对方也需要如此配合才算是真的爱着自己。
这种“以爱之名”所做的控制,其实是一种剥削行为,看似是“为你好”,却往往是通过道德绑架来实现“吞噬对方”的愿望。
“空间”“界限”很重要,“允许”很珍贵。能够很好地保持“爱的流动”,秘诀往往是“我知道你是独立与我而存在的个体,所以我如果真的爱你,就要容许你跟我不同,容许你的行为模式和思维方式跟我有所不同,容许你可以有不太相同的价值观念和人生观世界观,容许你可以有自己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