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宿舍的卫生纸共用比分开私用消耗更快?
有一次我将这个问题提出来,作为宿舍长的磊哥默默一笑,我尚不能顿悟。而有同学的想法是“团结力量大”。
但在卫生纸定量的前提假设,且宿舍6个人在试验期内无特殊情况下,显然最合理或正常的结果是无论私用还是共用,卫生纸的消耗周期应该相等,但为什么最常出现的现象是共用的时间更短(耗费较快),而私用的时间更长(耗费较慢)呢?
在微观经济学的基本假设中我们可以看到,作为一个“理性经济人”,通常以利己为动机,力图以最小的经济代价去追逐和获取自身的最大的经济利益(虽然大家都不会这么说出来,但事实却无时不刻这样做)。
在关于宿舍卫生纸的问题上。
当卫生纸处于私用状态时,依据成本效益原则,“当个人效益超过个人成本时,个体才会采取行动。”倘若个体决策者获取所有与该行动相关的收益,则会相应地承担其所有相关成本。显然,从严格意义上讲,用纸这件事本身就是在消耗,除了更加洁净外不会产生其他的效益。但在不影响生活运转的前提下降低成本本身就是一个扩大效益的过程。于是,在追求效益最大化的潜意识驱动下,单个人(或单次)卫生纸的用量(不考虑频率和用途)在能够得到充分利用并且减少洁净效用的前提下,应该维持在较小的状态。
而当卫生纸处于共用的状态下,和海洋过度捕捞及抗生素过度使用类似。单个人(或单次)的卫生纸用量(不考虑频率及用途)会有所上升,因为这似乎并不足以对卫生纸总量以及由总量影响的使用周期造成巨大影响,人们也不会过多在意用量的多少;同时,此时的个体行为可能会使他人收益(节约会使用纸周期更长),也可能导致爱他人承担(平均后的)成本。显然,平均后的成本虽与平均后的收益本质相同,但前者是可以肯定的平均,而后者的平均收益不一定会落到自己的头上。于是大家更加不会注重纸的用量,况且大家也都知道一个人的用量并不会对整体有较大影响。
然而,如同果戈理所言“人有同心,心有同理”。不幸的是,所有类似决定及行为的累积效应,最终使得共用的卫生纸消耗速度更快。。。这就是“公用品悲剧”,用来指凡是属于最多数人的公共事物常常是最少受人照顾的事物,人们关怀着自己的所有,而忽视公共的事物。
于此,我们也可以体味到《国富论》中那句相当克制也不乏引导意味的话:“追求个人的利益,往往能使他比在真正处于本意的情况下,更有效地促进社会的利益”。
以上为思考加仿写,论述偏颇之处还望斧正。
感谢舍友三年多来无故蒙黑且不杀之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