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17.14)
子曰:“道听而涂说,德之弃也。”
【通译】
孔子说:“在路上听到传言就到处去传播,这是道德所唾弃的。”
【学究】
道听途说是一种背离道德准则的行为,而这种行为自古以来就存在。现实生活中,有些不仅是道听途说,而且四处打听别人的隐私,然后到处传说,以此作为生活的乐趣,实乃卑鄙之小人。
人天生就有八卦精神,这种特质是如何形成的,不得而知,至少自古就有这样的现象。孔子说到这一点,说明当时这样的现象就非常普遍。
这就是人的存在性需求和探索性特点,人具有社会群体性生活特点,总不希望在社会中被忽略,于是就会对不可知的事情特别上心,也会对新鲜事物有探究的特点。所以总会在听到不同的东西到处宣扬。也是因为有了这样的特点,社会才出现不断进步,当然在进步的过程中也会带上很多枷锁。
【原文】 (17.15)
子曰:“鄙夫可与事君也与哉?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苟患失之,无所不至矣。”
【通译】
孔子说:“可以和一个鄙夫一起事奉君主吗?他在没有得到官位时,总担心得不到。已经得到了,又怕失去它。如果他担心失掉官职,那他就什么事都干得出来了。”
【评析】
孔子在本章里对那些一心想当官的人斥为鄙夫,这种人在没有得到官位时总担心得不到,一旦得到又怕失去。为此,他就会不择手段去做任何事情,以至于不惜危害群体,危害他人。这种人在现实生活中也是司空见惯的。
患得患失的特点也是人性本有的特点,人对于没有得到比得到的来得起劲,对不知道来得对知道的上心。这和上一章一样都是人性的本来。其实孔子也是一样,没做官想做官,做了官又不想做官,只是出发点不同而已。抛开出发点,其他都是一样的行为。
【原文】(17.16)
子曰:“古者民有三疾,今也或是之亡也。古之狂也肆,今之狂也荡;古之矜也廉,今之矜也忿戾;古之愚也直,今之愚也诈而已矣。”
【通译】
孔子说:“古代人有三种毛病,现在恐怕连这三种毛病也不是原来的样子了。古代的狂者不过是愿望太高,而现在的狂妄者却是放荡不羁;古代骄傲的人不过是难以接近,现在那些骄傲的人却是凶恶蛮横;古代愚笨的人不过是直率一些,现在的愚笨者却是欺诈啊!”
【学究】
孔子所处的时代,已经与上古时代有所区别,上古时期人们的“狂”、“矜”、“愚”虽然也是毛病,但只是特点,但并非不能让人接受,而今天人们的这三种毛病都变本加厉。
从孔子时代到现在,又过去了两三千年了,这三种毛病不但没有改变,反而有增无已,愈益加重,到了令人无法理喻的地步。这就需要用道德的力量加以惩治。
人有不足的特点是大家可以接受的,但有不足的特点又成了损害他人的方式就成了一种危害。我们可以容忍不好的特点,但无法提防不好的行为所带来的后果。孔子提醒大家在这一点要加以区分,并为之修正才是君子所为。
【原文】 (17.17)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通译】
本章已见于《学而篇》第一之第三章,此处系重出。
【学究】
对于擅长巧言令色的人是难以被认定为仁者。
人的行为花样百出,总是通过这样那样的方式来欲盖弥彰,获得投机取巧的机会。批判性学习是一种态度,也是净化心灵的方式。人在生活中看不出这样的巧善,是因为自己有贪图之心,一旦没有了贪念,这种方式就昭然若揭,也危害不到善良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