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东野圭吾的粉丝,满怀期待地去看了这部电影。还好,没有失望。像喜欢原著一样,喜欢这部电影。
作为原著铁粉,自然会将苏有朋导演的改编和原著对比。总体上来说,有些出入但是还是很尊重原著的。小说在篇幅上远胜于电影,所以改编是比较困难的。要对原著的精华有足够的把握,在此基础上再以电影的手法来表达这个故事。这是挑战神作,可以说,苏导挑战成功了。当然,各方面有优点也有缺点。
先聊下改编的地方。
第一,没有像原著在一开始就把陈婧杀害傅坚和石泓介入表现出来,而是先出现了命案,然后再回过头展示案件的开端。个人认为这个改编是不好的,因为案子的重点不在于谁杀了傅坚,而在于石泓如何掩藏陈婧母女,这样的改编会使重点不够突出。一个悬疑,推理的地方并不是越多越好,石泓掩盖陈婧母女罪责的手法是亮点,也是精华,所以没必要在开始留这样一个有些多余的悬念。
第二,石泓攻击了唐川。这个改编显得突兀了些。石泓恐吓陈婧,不是对陈晓欣下手,那对腾坤下手才对,也更符合石泓用来掩藏的身份——变态跟踪狂。既然之前攻击过了腾坤,那么这个攻击的意义是什么?石泓不会杀唐川,这是很明显的,这个攻击的目的是使自己被捕。原著是石泓自首,可以达到一样的效果,何必要选择这样的方式?这样的好处就是增加了唐川和石泓的对决,而整部影片的重点就是两个高智商人之间的对决,所以可以突出重点。同时使得石泓显得更“恶毒”了,让他人更相信他给的“真相”。
第三,结尾处理的不好。当时看原著,就被那个“呕出灵魂的背影”所震撼。一直在期待张鲁一的表现,可是却没有等来。选择以唐川走出法院,一片光明的背影作了结尾,这是为了表达真相大白,表达正义。这个结尾符合大众的理想,但是个人还是喜欢原著的处理。
第四,处理了很多细节。电影的时间有限,无法完全表达原著的全部内容。对细节的简化和省去,可以更突出主线,同时又不影响整体,这点电影做的很好。不必要的都删省,重点都突出,最大化的用电影的手法完整展示了这个故事,让原著党满意。
再聊聊演技和人物形象吧。
张鲁一的演技是很棒的。一开场,看到石泓僵硬有些弯的颓废背影和那个无神却深邃的眼睛,就知道,张鲁一成功诠释了石泓。果然,整个影片,张鲁一的演技都是很棒的。除了结尾因为改编的不同而觉得有些失望。王凯的唐川是和原著有较大差距的。影片里的唐川一身正气,活得光明磊落,按这个要求来看,王凯的表达是到位的。而林心如是适合演陈婧的,唯一的缺陷就是结尾的那一跪,令人有些出戏。
所有的人物形象都变得单薄了,不如原著复杂,但是也突出了人物的特点。当然,这有小说和电影不同的原因,也有这个作品“中国化”的原因。石泓的经历被省去了一部分——他的家庭和一些挫折,使他人生的黯淡表达的不够;但是最重要的还是表现了石泓给人的震撼,所做的一切——杀人、毁尸、恐吓、攻击唐川,从隐藏陈婧母女到丑化自己,全都是为了那个给他带来光明,他深深爱着的人。石泓的爱,震撼世人。唐川身份的改变完全影响了这个人物形象,原著中他是以朋友的身份帮助罗淼,而电影里,这是他必须做的。这就使得唐川在发现真相后的挣扎变得单薄,而且使这个角色的理性远远高于他的感性。我以为,石泓和唐川是天才,他们看来是理性的,可是偏偏是这样的人感性起来才更动人,看看石泓的爱吧。电影里的唐川,虽然有原著里的台词,可是眼神以及表情,都显得太理性了,太光明磊落。反而让人有些失望了,个人喜欢原著中的唐川。当然不得不承认,这是必须的,这是社会价值观的要求。陈婧这个角色,缺失了内心戏。整部戏省去了她大部分的内心戏,对石泓,对腾坤,都显得简单了。在知道真相时的表达也有些乏力。罗淼呢,失去了原著中的睿智和狡诈,成为了光明正义的代言。
最后呢,聊一聊主题吧。很多人看电影都要寻找一个主题。很明显,电影是以两人的高智商对决为主,表现的是追求正义,是光明的真相。原著是描写人性的,为爱献身的石泓,可以震撼所有人,体现了人性的复杂,令人深思。而电影因为审查和价值要求,进行了改动,要人性,也要正义,使其二者的对比更直接和强烈。唐川得知真相后的台词很深刻。真相重要吗?在作为警察的唐川眼里,重要。这是对人生命的负责,对事实的尊重。可是,这个答案是让很多人难过的。石泓用尽一切要保护所爱之人,设下这个局,放弃了所有,可是败给了一生唯一的朋友——他不得不追求真相!可悲吧……可是,法理就是法理,真相高于一切。这样的反差,让人泪目……
这个电影是成功的。原著党虽然会吐槽,但是也会满意。而第一次看的人,可以被震撼,被感动。电影是小说的合理简化,也是在小说在中国最好的表达了。
“这问题难吗?”“难,太难了。”电影内外都是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