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指数:五颗星
这是一本的气质非凡的书,读罢觉得自己以前可能读了很多假书:),对于有一定阅读经验的读者,此书非常具有启发性,它对阅读本身,阅读方法,书籍都有许多新鲜观点,由于阅读实践的方便,我们可以轻易的验证这些观点的正确性,然后不禁觉得孔老爷子那句学而时习(实践)之,不亦悦乎:)怎么那么有道理。同样一本书拿在手里,获得的信息量和成长都全然不同,采用其中一些方法之后,阅读需要的时间更短而带来的喜悦和成就感却在提升。仿佛入了另一重境界,若有荡胸生层云的气象
经个人的实践证明,确有疗效的:),因此热烈推荐之
PS,这不是读上去兴味盎然的书,行文如论文般毫无诗情画意,纯以逻辑观点胜!:)乐趣主要来自切中要害,醍醐灌顶的感觉。准备一读的小伙伴们要有个思想准备:)
对我深具启发性的观点包括:
1.重新定义阅读
曾国藩曾在家书中提到,人之气质,尽皆天生,唯读书可以异其骨象。可见读书对变更气质,塑造人格的重要作用,但显然并非所有阅读均有如此神奇之功效:),《如何阅读一本书》认为:阅读可根据其目的分为娱乐,信息获取和心智提升,唯有以心智提升为目标的阅读才可能改进既有思维,砥砺灵魂。
2.主动阅读
文中提到,阅读不是被动的,而应是与作者互动的过程,作者与读者的关系类似垒球运动中,投手与捕手的关系,作者投出球,力图准确的传达信息,读者主动去接球,力图获取,接受,并尝试使用这些信息。主动阅读与被动阅读会有截然不同的效果
3.重新定义书籍
不是所有的书都值得读。这句话对我意义非凡,如同理解到不是所有人都需要取悦一样,瞬间解脱精神枷锁有木有:),当然了也不是所有小伙伴都怂成我这个样子,一定有人早已理解了这一点:)
《如何阅读一本书》认为我们对书籍应当有所选择。划定边界,排除干扰,有效的选择能使我们更加接近真相和真理
对于书籍,作者有这样一段精彩的论述
"有些书重读的时候,会发现书中的内容好像比你记忆中的少了许多。当然,原因是在这个阶段中你的心智成长了许多。你的头脑充实了,理解力也增进了。书籍本身并没有改变,改变的是你自己。这样的重读,无疑是让人失望的。但是有一部分书籍,只占浩瀚书海一小部分的书(约占3%)—你在重读时会发现这本书好像与你一起成长了。你会在其中看到新的事物,那是你以前没看到的东西。你以前对这本书的理解并不是没有价值(假设你第一次就读得很仔细了),真理还是真理,只是过去是某一种面貌,现在却呈现出不同的面貌。一本书怎么会成长呢?这当然是不可能的。一本书只要写完出版了,就不会改变了。只是你到这时才会开始明白,你最初阅读这本书的时候,这本书的层次就远超过你,现在你重读时仍然超过你,未来很可能也一直超过你。因为这是一本真正的好书—我们可说是伟大的书—所以可以适应不同层次的需要。你先前读过的时候感到心智上的成长,并不是虚假的。那本书的确提升了你。但是现在,就算你已经变得更有智慧也更有知识,这样的书还是能提升你,而且直到你生命的尽头。"
一本书的层次,过去超过你,现在超过你,以后也会一直超过你,这是多么令人快乐又纠结的事啊。
你将一直获得伟大而深刻的灵魂的引导。当然知道自己能力有限有一点点令人失望,但是知耻近乎勇,正确的认识和接纳自己显然是前进的第一步:)。
不仅仅是理论上的顿悟感,实际的阅读经验有时也会给我这种感受,比如红楼梦,每次重读都会有一些不同的感悟,关注点不断变换,角度不断丰富,理解似乎也深入了一些。相对的,金庸老爷子虽然也厉害的不要不要的,但是读上六七遍以后,提升感似乎没有之前那么明显了。当然也可能是重读的时间太近,自己提升不够的缘故。在这一点上,《如何阅读一本书》不但给出了答案还给出了一种信心,即对一些现在不能理解的书,一些远远高于我们的书,我们也不应该畏惧,而是相信,有一天一定可以充分的理解作者,并站在与那些灵魂相近的位置上,客观的作出评价,这种信心在阅读时是十分必要的。
4. 阅读的层次
本书提出了四种阅读层次
1).基础阅读: 读通词
2).检视阅读:即我们平时所说的快速简略阅读,步骤包括
a.通过快速阅读序言,目录,重要相关章节,可以对书有粗略的了解,借此排除无意义的作品
b.对于值得一读的作品,选择快速的浏览。
囫囵吞枣的方法虽然常被诟病,其实却十分必须,这种读法可以防止观点的片面,也可以快速构建全书整体的印象。同时帮助我们判断出值得精读的书目
3).分析阅读:
对于少数的值得反复阅读的书籍或信息,需要采用分析阅读
主要步骤包括:确定一本书的分类,透视书的内容,找出共通词义,判断作者主旨,公正评价一本书,赞同或反对作者。
在充分的理解信息获得共识的基础上,作出独立的评断。这一层次的阅读是你与作者的一场对话,你也发表了观点,才算真正完成了读者的责任。
4).主题阅读: 带着问题的方向来阅读,有一个研究领域,一个主题,一个问题做指引。阅读不同书籍的同一主题的效果在于可以作出比较,主要步骤包括:1)准备阶段:找出相关书目索引并就主题建立概念。2)阅读阶段:浏览主题相关书,找出相关章节,建立中立词汇,建立中立主旨,界定主要次要议题,分析这些讨论。如同使用六脉神剑,同一主题的比较将大大提升我们的认知。仔细想想这其实就是老师发了一堆一堆读不完的相关材料,然后自己还好死不死的又找了一堆一堆来读的那种酸爽感吧。但是!有效啊,亲,书山有路啊亲,想要真的理解某一问题,深入某一领域,这些其实都是必经之路吧。因此,如果小伙伴们如果坚持着看到了这里,一定详细学习一下,可以少走不少弯路。
5. 阅读时我们需要问自己的问题
一切科学,首先来自于问题
问题的质量,决定了格局
作者希望我们在阅读时所带的问题有
1.整体来说,这本书到底在谈什么
2.作者细节说了什么,怎么说的
3.这本书说的有道理吗?是全有道理还是部分有道理
4.这本书和你有神马关系
灵魂拷问有木有:),虽然小学老师也这么说过,但是现在看这些都是根本问题,不忘初心是解决一切的法门;)时时自问便如带上了锦囊上阵的感觉。
6.各种类型作品的阅读要点
《如何阅读一本书》的第三部分讲到了各种类型书籍的阅读方法
包括实用型的书,想象文学,故事戏剧,历史,科学与数学,哲学书,社会科学
这一段是慢慢的读过来的,仿佛看到了一个知识的世界
每一种书籍的特点都对应着这门学科的特点,一些原则非常有益和有效
比如在阅读实用性的书中讲到:没有一本实用型的书能解决你的问题,只有实践可以:)),我哈哈哈,好有道理有木有
再比如: 阅读文学和故事,你要允许对方的假设,被动的代入情景。
科学方面:谈到一些现有作品专业性过强只针对专家读者。同时推荐了很多非常有益的牛顿时期,即科学美好的幼年期的作品,认为其可读性和思维方式都非常值得推荐
总之这部分的阅读体验是全面检视自身知识的一个过程。感觉收获颇丰。
另外我还要特别说明的是:
1.书后有值得阅读的西方书目的目录:涉及各个领域,广泛而恰当,豆瓣有书名翻译,完全可以作为阅读计划的书单参考
梁启超先生在一篇讨论阅读的文章中讲过,西方作品整理的清楚,大家读去方便,中国的作品没有系统整理,读起来没有那么容易,但是他也谈到,不容易有不容易的乐趣。所以大家也不要放弃那些美好的中国传统论述
2.尝试读了书单中的一些作品,认真阅读是一件比较辛苦的事,自我感觉是获得较多收获的同时可能会损失一部分阅读乐趣。我曾向一位妹纸强烈安利这些阅读方法,但她崇尚随心所欲,想到哪里读到哪里,结果一年算算,她读的要比我要多:)
因此,怎么读和读不读比起来还是读不读比较重要;)假如你使用了这些方法觉得阅读丧失了乐趣,根本不想读了,那还是果断弃之,或者斟酌着随便用用,更为明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