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起这本书的时候,我是被下面的那行字吸引的——“何为好,为何写不好,如何能写好”。对于喜欢写作的人来讲,可能走上创作道路的契机只是一腔热爱,并没有太多的考虑和文学理论知识作为储备。那么,“何为好,为何写不好,如何能写好”这三个问题,就更令人迷茫了。这本书的确如宣传语所说,是讲这三个问题的。
但是,出乎我意料的是,这本《写作课》和以往的创意写作教程都不同,它没有那么明确的条条框框。以往的创意写作教程,会教你怎么塑造人物、怎么设计情节、怎么写对话,似乎写作的各个步骤和技巧都可以很程式化地按部就班解决。而且,这些教程都有一个潜在的前提,那就是你知道什么是好作品,并且自觉拿这个标准来写作和学习这些教程。但是,我们都清楚,好小说是多么少见,并非按着步骤来就能写出来。这不仅是创作能力的问题,更包括一些形而上的美学问题,以及写作中的困惑难解。我以前看过很多小说写作教程,总觉得缺少一点关键的东西。这一次,这本《写作课》就补上了那个关键的缺口。
这本《写作课》围绕着“何为好,为何写不好,如何能写好”,由五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探讨写作中感性与理性的碰撞与融合,第二部分讲如何培养想象力及如何运用想象力,第三部分讲述短篇与长篇的写作特点,第四部分探讨了女作家的写作障碍,第五部分讲述作品完成之后的一些疑问,包括作家的心态、出版相关的问题。这些议题都不是单纯的写作公式,而是作者艾丽斯在漫长的写作生涯和教授写作的过程中发现的问题,以及她的一些个人建议和思考。最重要的是,这些问题是非常普遍的,但是很少有写作书籍会去探讨。
首先,艾丽斯指出一个常见的写作者心态,就是认为从生活中抽出时间来写作是自私的。艾丽斯本人就曾经为了写作,让丈夫在难得休假的时候看孩子,自己则埋头写作。好在,她的丈夫喜欢和孩子相处,愿意分担这部分的家庭责任。艾丽斯认为写作是在为读者服务,并非自私。同时,她也认为,作家必须有稳定的情绪和心态。在这样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才华。
在《写作课》的第一章,艾丽斯真诚地剖析了自己的创作历程,从最初的着迷于内心世界的描写,到走出去了解别人,以及领悟到优秀作品都会与读者产生情感共鸣。她认为写作的素材既可以来自现实生活,也可以来自想象。由此,她还提出了改编真实事件的方法——整理其中的脉络,又不拘泥于真实,要大胆改编和创造。艾丽斯指出,作家要在某种程度上处于非理性状态,重视冲动和直觉,也必须卸下心防,放松自己,才能写出好作品。
在我看来,这本《写作课》的第四部分,是对很多女性作家非常有启示的。由于文化传统的原因,长期以来,女性普遍更压抑自我。这种压抑自我,除了社会因素和出版业行规的显性约束带来的阻碍,女性作家还有一个隐形因素,就是自我审查。这种自我审查对她们的创作有极大的影响,她们有些人会害怕被别人看穿心事而提心吊胆、拐弯抹角,乃至写出一些言不由衷的东西;有些女性干脆放弃了写作。总之,她们有时会没法将想法写出来。艾丽斯发现不少女性学生在修改别人的作品时很有能力,但是面对自己的作品,就无可奈何。这种缺乏自信带来的焦虑不仅影响着她们对文字的运用,甚至还会压抑她们的表达欲望。
艾丽斯的一个女学生有非常好的文字功底,但她就是很难写出作品,几篇成品都是情节薄弱的短篇小说,不交代事件的来龙去脉,一切都很含混。当她要求这位女学生将故事交代清楚,这位女学生的改写得到她的肯定,这才让女学生有了自信,写出了几篇广受好评的作品,也拿到了奖项。这让我想起以前看到的一些女性作家的小说,的确是很多意象和辞藻的堆砌,让人看得一头雾水,看完仍然不知道故事到底讲的是什么。可以说,这种情况普遍存在于女性作家中。其实她们这么做的根本原因,是不想让读者知道事情的来龙去脉,读不懂就无法评判。
艾丽斯也在教学中发现,女性学生们有时似乎无法打心底里认同女性从事写作的合理性,她们好像认为写作是在放纵自己。实际上,写作是需要自我放纵的。任何一个喜欢写作的人,肯定都感受过文字从指尖流淌出来的那种快感,也是这样的经验让很多人喜欢写作,想成为作家。解开自己对自己的束缚,才能写出更精彩的作品。而这,需要强大的自信心。
这本书里有一句话非常重要:自信心无法从别处获得,不过,无论你是否拥有自信,写作时都要给自己鼓劲,说到底,自信是一种选择。对于任何人来说,这都是一个颇有启发的金句。无论是有志于写作的人们,还是无意于此的人们,都需要自信。
这本没有任何写作公式的《写作课》,肯定会给你带来对于写作的全新思考。这就是我推荐这本书的原因。